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鹏云  关翔  李结 《中国猪业》2021,16(4):87-88
自2018年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规模化猪场纷纷进行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策略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本地区本场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愈加严峻复杂,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出基因缺失株、自然变异株、自然弱毒株和强毒株并存的局面,且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延长、临床症状不明显、检出率降低,为...  相似文献   

2.
尹训强 《猪业科学》2019,36(10):54-56
<正>距我国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病例已经一周年了,一年内该病毒几乎肆虐了国土全境,随之造成了生猪存栏量锐减、猪肉价格发生猛涨的情况。近期候选疫苗出现、非洲猪瘟弱毒疫苗专利申请成功,据报道中国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首例非洲猪瘟流行毒株(SY18)为亲本构建的多基因家族(MGF)基因和CD2v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1]和中国流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和免疫保护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21-1427
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中分离的流行毒株(SY18)为亲本株构建了多基因家族(MGF)基因和CD2v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针对基因缺失株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显示,MGF和CD2v双基因缺失株(ASFV SY18ΔMGF/ΔCD2v)对猪安全,接种猪能够100%抵抗亲本强毒株SY18株的攻击,对照猪全部死亡;说明该毒株可作为非洲猪瘟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4.
<正>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急性猪瘟由强病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弱病毒所致感染则不易被觉察。猪场猪瘟防控必须从免疫做起。1猪瘟发生原因分析1.1猪场存在猪瘟野毒株据资料报道,有些规模化猪场经常出现毒力减弱的猪瘟弱病毒株和强毒株,存在慢性猪瘟病猪、亚临床感染猪和免疫耐受性的持续感染猪。有些猪场受条件限制,对猪瘟病毒和带毒病猪不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2018年8月,ASF首次传入我国,随后迅速大范围蔓延,造成我国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给我国养猪业和食品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虽然目前生猪产能有较大恢复,但是ASF防控压力有增无减。2020年以来,各地陆续出现了ASFV变异株(基因Ⅱ型)和基因Ⅰ型弱毒株,与初期流行的毒株(基因Ⅱ型)相比,变异株潜伏期延长、感染猪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降低,难以早期发现,给猪场ASF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快速可靠的诊断技术和病原流行病学研究对ASF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对ASFV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为ASF流行趋势、诊断及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猪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迄今全球还没有能预防它的有效疫苗。目前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是最具潜力的疫苗研发策略。据报道,越南正式批准了ASFV基因缺失弱毒疫苗NAVET-ASFVAC (ASFV-G-AI177L)在其全国范围内使用。ASFV-G-AI177L疫苗株是首个能诱导产生免疫且不排毒的毒株,针对越南地方品种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抵抗母本强毒株(ASFV-G)的攻击;在疫苗接种后21 d可产生全面保护,并且大剂量接种安全,带毒时间小于90 d,连续5次传代未观察到毒力返祖。但是临床条件下ASFV-G-AI177L疫苗株仍存在水平传播和病毒血症逐代升高的风险,并且对野猪和妊娠母猪缺乏安全性评价。本文针对越南自美国引进的ASFV-G-AI177L毒株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疫苗研究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病毒进入我国已4年有余,因其无法消除且传播方式多样而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研究非洲猪瘟 病毒的毒株蛋白和基因,解析其蛋白结构和功能是研发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和非洲猪瘟疫苗的首要措施。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基因的分析,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一些基因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目的基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且随着对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基因的深入解析,发现有些基因可以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帮助。文章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功能基因、致病基因、检测基因及疫苗研发基因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小散户大部分疫病防控意识淡薄,猪场硬件设施不完备及技术支撑匮乏,再加上猪场几乎没有生物安全防控意识,疫情暴发和传播风险很大。而非洲猪瘟的防控上仍无有效疫苗,只能依靠生物安全措施做好隔离和提升猪群整体健康度等措施。因此,在非洲猪瘟有效疫苗研发投入使用之前,为能帮助广大的中小型养猪场降低猪场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本文根据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情况,梳理了一些基本的防控策略,供广大的中小型养猪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仍无疫苗可用,使得该病防控难度较高。早期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弱毒株研制主要通过细胞传代方式。经过国外多年研究积累,现已经在多种细胞上获得毒力致弱毒株。细胞传代致弱株是ASF疫苗研究的候选方向之一,且对于基因敲除弱毒疫苗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此对国际上ASFV细胞传代致弱毒株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其传代致弱规律,以期为我国ASFV细胞适应株研究及新型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国内样品中发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提示当前临床中实际流行的病毒种群更加复杂。基因I型毒株从1957年传入葡萄牙后,研究人员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多年来,国外对基因I型毒株的流行分布情况特别是弱毒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分析讨论。为此,作者就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流行与疫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2):83-88
为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野毒株及弱毒疫苗株快速鉴别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PEDV野毒株及弱毒疫苗株的ORF3基因序列,在缺失区的两端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用以特异性的扩增PEDV ORF3基因片段,根据目的片段大小判断PEDV的毒株类型;通过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区分PEDV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RT-PCR鉴别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RT-PCR鉴别检测方法能特异性区分PEDV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PEDV野毒株扩增出234 bp目的片段,PEDV弱毒疫苗株扩增出185 bp目的片段;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A群猪轮状病毒(PRo VA)、猪嵴病毒(PK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乙型脑炎病毒(JEV)及猪细小病毒(PPV)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病毒滴度为1.3×10~3TCID_(50)/mL。利用该方法对采集自广西部分地区93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检测,临床腹泻样品中PEDV野毒株阳性率为61.29%(57/93),弱毒株阳性率为5.38%(5/93)。结果表明:该RT-PCR鉴别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能快速、准确地区分PEDV自然感染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毒株,为猪流行性腹泻的快速诊断及病原分子鉴别检测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1 病毒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株包括基因缺失株、自然变异株、自然弱毒株等.与2018年传入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相比,变异株基因组序列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包括核苷酸突变、缺失、插入或短片段替换等,部分变异株失去红细胞吸附活性.  相似文献   

13.
江波  杨蓉 《中国猪业》2022,17(4):72-76
非洲猪瘟(Afri 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 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该病原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影响。目前,没有针对ASFV的疫苗或其他治疗方法,预防和检测仍是对该病的主要防控措施。在我国已经出现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变异株,其中包括MGF360-505R基因缺失株。本文将就目前关于鉴别ASFV缺失株的检测方法进行论述,为后期ASFV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再评价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采用近年在我国流行的不同临床致病力和不同基因亚型的9株猪瘟病毒流行毒株,进行免疫保护效力研究。结果表明,以C-株疫苗种毒生产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对我国目前流行的猪瘟病毒高、中、低致病力毒株及不同基因亚型(1.1、2.1、2.2)流行毒株均具有坚强的保护力,且免疫猪接种不同流行毒株毒后不排毒。研究结果为我国继续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全面免疫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GenBank中登录的25株猪瘟病毒强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在其高度保守区设计1对通用引物,扩增片段为609bp,并在该对引物扩增区域内设计针对疫苗弱毒的特异引物,扩增片段为237bp,建立一种能够区分猪瘟病毒强毒和疫苗弱毒的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反转录-复合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nPCR)鉴别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将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的猪瘟病毒强毒与疫苗弱毒完全区分开来,且不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其他猪源病毒发生非特异反应。应用本试验建立的反转录-复合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nPCR)方法可以及早对猪瘟作出准确诊断,并可将强毒感染猪迅速从弱毒疫苗免疫猪群中筛选出来,减少了未感染免疫猪被误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株和野毒株在ORF3基因上的差异,我们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建立PEDV疫苗株和野毒株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其中疫苗株PCR扩增产物长度为213 bp,野毒株为262 bp。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扩增均为阴性。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利用该方法对河南省51家猪场的581份腹泻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EDV总阳性率为54.9%(391/581),其中野毒株阳性率84.9%(332/391),疫苗株阳性率为15.1%(59/391),说明当前腹泻样本中的PEDV检出率依然较高,且在这些PEDV阳性病料中以野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 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中的猪瘟病毒强毒和弱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了1对针对猪瘟病毒的通用引物和2条分别针对猪瘟病毒强毒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的特异性TaqMan水解探针,建立了一种能区分猪瘟病毒强毒和兔化弱毒疫苗株的复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将我国大陆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的猪瘟病毒强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完全区分开来,而不与其他猪源病毒发生非特异反应,分别可检测到初始模板中41.8和81.5个拷贝的病毒RNA,与已建立的复合RT-套式PCR的敏感性相近,两种方法对152份样品检测的符合率达96.9%~100%。通过对8份猪瘟兔化细胞疫苗效价的检测,证实本方法与兔体反应热测定法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猪瘟病毒强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的定量和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19.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通过在猪群中广泛使用Bartha-K61株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使PR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自2011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许多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出现了PR疫情。研究证实,该疫情是由PRV变异株引起的,与以往毒株相比,PRV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增强,且Bartha-K61疫苗不能对猪只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目前针对PRV变异株的疫苗正在研制中,其中基因缺失活疫苗能够对当前流行的PRV变异株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这些疫苗大多处于转基因安全评价阶段。在诊断方法上,已经建立了能够有效区分Bartha-K61疫苗株、PRV经典强毒株和当前流行的变异株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安全有效的基因缺失疫苗和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并结合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对PR进行净化,是未来必由之路。本文对我国当前PR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疫苗研制和防控策略等进行了简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大兴和顺义区2个使用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Bartha株基因缺失疫苗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为期3年的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跟踪监测,并进行猪场的临床状况和组织样品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北京市2011—2012年间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猪场发生了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提示,应对该状况加以重视,对其发病原因需进行进一步的病毒分离和毒株分子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