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为了开发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武夷山的大红梅、小红梅、月桂和灵芽4个单枞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由植物性状观察可知大红梅、小红梅、月桂和灵芽都为灌木型,月桂的叶片为椭圆形,大红梅的叶片为披针形,小红梅和灵芽叶片为长椭圆形,大红梅、小红梅和灵芽叶色为深绿色,月桂叶色为淡绿色,且茸毛都较多。月桂的水浸出物最丰富,大红梅和小红梅次之,灵芽最少;4个单枞的咖啡碱含量除了大红梅第4叶特殊外,其他的从第1叶至第5叶基本呈递减趋势,到茎骤降;都是第1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从第1叶至第5叶以及茎的大体呈递减趋势;叶片部位不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为服务武夷山茶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对种植在武夷山的铁观音、黄旦、梅占、台茶12号4个品种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台茶12号树型为灌木型,黄旦和梅占的树型为小乔木型;铁观音、梅占的叶形为长椭圆形,黄旦和台茶12号的叶形为椭圆形;铁观音幼嫩芽叶为紫红色,成熟叶片为深绿色,梅占叶色为深绿色,黄旦和台茶12号叶色为黄绿色;台茶12号的茸毛较其他3个品种多。4个品种的咖啡碱含量从芽至第五叶呈递减趋势,到茎又升高;除黄旦外,其他3个品种第一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芽次之,并从第一叶至第五叶、茎递减;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且没有规律性;4个品种的茶多酚含量丰富,铁观音和台茶12号咖啡碱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3.
为服务武夷山茶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对种植在武夷山的铁观音、黄旦、梅占、台茶12号4个品种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台茶12号树型为灌木型,黄旦和梅占的树型为小乔木型;铁观音、梅占的叶形为长椭圆形,黄旦和台茶12号的叶形为椭圆形;铁观音幼嫩芽叶为紫红色,成熟叶片为深绿色,梅占叶色为深绿色,黄旦和台茶12号叶色为黄绿色;台茶12号的茸毛较其他3个品种多。4个品种的咖啡碱含量从芽至第五叶呈递减趋势,到茎又升高;除黄旦外,其他3个品种第一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芽次之,并从第一叶至第五叶、茎递减;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且没有规律性;4个品种的茶多酚含量丰富,铁观音和台茶12号咖啡碱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4.
开展野生铁皮石斛资源的收集评价工作,以期为铁皮石斛的人工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对80份野生铁皮石斛的茎生长状态和茎秆颜色进行观察描述,测定茎长、茎粗、茎节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等主要表型性状和石斛多糖含量。结果表明,野生铁皮石斛表型多态性丰富,直立生长植株是铁皮石斛的主要类型,占总数的43.6%;茎长变幅为16.45~33.26 cm,茎粗变幅为0.44~0.67 cm;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茎长叶面积叶长茎粗叶宽茎节数。表明铁皮石斛表型多态性丰富,茎长可作为铁皮石斛资源筛选与遗传改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靖州木洞杨梅,因产地面得名,是由各具优良性状的4个基本变种(乌梅、红梅、粉红梅、白 梅)及12个栽培品种组成的杨梅良种群体,为湖南省靖州县享有100多年盛誉的优良种质资源, 素有江南第一梅的美称,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小水果金奖. 1 优良性状 果大色鲜平均果重≥11.6g,最大果重≥28.78g;成熟的果实分别显现出紫红、鲜红、粉 红和洁白的色泽.味道鲜美肉厚多汁(食部≥90%,出汁率≥60%),甜酸适度.营养丰富果 实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Zn、Fe、P等元素.适应性强由于具备特有的适应性和  相似文献   

6.
采用4因素3水平肥料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技术条件下,红地球葡萄果品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地球葡萄叶片数、总叶面积、果穗枝干鲜重、新梢数、新梢总茎围、总鲜重农艺性状和葡萄果实维生素C、糖酸比、总糖的变异较大,生产上应加强管理,稳定这些性状,提高果品质量;(2)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叶片数和果穗长、总叶面积间极显著负相关,总酸含量与主枝总茎围、总糖含量与叶苔数间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果穗枝干总重、总鲜重间显著负相关;(3)在果品性状间,红地球葡萄果实总糖与糖酸比间极显著正相关,总酸与蛋白质间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葡萄果品性状,需合理促进叶片数、果穗长、总叶面积、主枝总茎围、叶苔数、果穗枝干总重、总鲜重等性状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黄花蒿主要数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32份黄花蒿种质资源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叶蕾干重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蕾鲜重>叶蕾/茎(鲜重比)>单株生物量>基茎粗>分枝数>冠幅>株高>茎鲜重,因此,在以黄花蒿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种源选育中,除了把单株叶蕾鲜重、叶蕾/茎(鲜重比)和单株生物量作为重点选择性状外,还应把基茎粗、分枝数和冠幅也作为田间单株选择的重点参考性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32份种源分成4大类群.第1类作为有希望推广的优良种源,第2类在降雨量少的地区推广利用,第3类应通过提高青蒿素含量改良后推广应用,第4类只能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8.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因品种及外界条件不同而有差别,变化较大.苗期症状多在4~5叶期以后开始显现出来,马秉元等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笋状型,茎扁、下宽上尖、竹笋状;矮缩丛生型、矮缩丛生、分蘖多;黄条形,叶上有纵行黄条;畸形茎扭形,株畸形、茎扭;叶片异常型,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顶叶打卷型,雄穗抽不出、顶叶扭卷.苗期病状也表现出叶形异常,叶上有纵形黄条;在某些染病幼苗第四叶至第五叶片和沿中脉上出现褪绿小斑点,直径1~2mm,树木3、4个至数百个,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雄穗抽不出、顶叶扭卷.  相似文献   

9.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因品种及外界条件不同而有差别,变化较大.苗期症状多在4-5叶期以后开始显现出来,马秉元等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笋状型,茎扁、下宽上尖、竹笋状;矮缩丛生型,矮缩丛生、分蘖多;黄条形,叶上有纵行黄条;畸形茎扭形,株畸形、茎扭;叶片异常型,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顶叶打卷型,雄穗抽不出、顶叶扭卷.苗期病状也表现出叶形异常,叶上有纵形黄条;在某些染病幼苗第四叶至第五叶片和沿中脉上出现褪绿小斑点,直径1-2mm,树木3、4个至数百个,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雄穗抽不出、顶叶扭卷.  相似文献   

10.
以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各叶位叶片的生理活性。结果表明,槟榔不同叶位含水量平均范围为66%~73%,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嫩叶的含水量比老叶高。相对电导度嫩叶值最大,而中部和老叶的细胞质的透性增加的程度小。脯氨酸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第3位叶中含量最低。MDA含量从嫩叶至下部老叶,呈现波浪形变化,叶绿素第1位叶到第4位叶含量迅速升高,第5位叶达最大值,而后含量缓慢降低,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山毛峰的独特品质。[方法]评价了来自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制作方式的4种黄山毛峰茶的品质。[结果]3种手工制作的小叶种黄山毛峰茶中含水量、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口感因子随茶树生育期的推进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与感官审评的结果一致;但大叶种机制黄山毛峰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最高,口感因子最低,感官审评得分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黄山毛峰的品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铁锰在茶树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CP-MS法测定茶叶及茶树中铁锰含量,探讨铁锰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铁含量为73.36~284.85 mg·kg~(-1)(均值为125.60),茶叶中锰含量为201.86~4 905.78mg·kg~(-1)(均值为1 651.24);总体而言,红茶和绿茶中铁含量高于乌龙茶,而乌龙茶中锰含量明显高于红茶和绿茶,红茶和绿茶之间铁锰含量相近。不同茶树品种体内铁锰含量有较大差异,各器官铁含量表现为须根(6 265.07mg·kg~(-1))主根(3 250.77mg·kg~(-1))主茎(2 178.56mg·kg~(-1))侧茎(1 025.81mg·kg~(-1))老叶(347.50mg·kg~(-1))新叶(135.70mg·kg~(-1)),铁主要在茶树根系和茎中积累;各器官锰含量表现为老叶含量最高,其他器官分布规律不明显。茶树各器官铁富集系数分别为0.002~0.225,锰富集系数为5.25~12.63,茶树对锰富集能力较强。总体而言,梅占和铁观音各器官铁锰含量及富集系数高于金观音和金萱。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小鼠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利用Marc–145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来评价茶叶水提物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繁殖的抑制作用。改变加入茶叶水提取物的方式(茶叶水提物先与病毒感作后接种细胞、茶叶水提物与已感染病毒的细胞作用2种方式),初步探讨茶叶水提物对PRRSV的抑制与杀灭作用。体内试验是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茶叶水提物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血清对PRRSV的作用。结果表明,茶叶水提物对PRRSV具有杀灭与抑制作用,碧螺春茶(不发酵)、生普洱茶(不发酵)、铁观音茶(半发酵)、熟普洱茶(后发酵)的水提物对PRRSV的最小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31.3、31.3、31.3、125μg/mL,最小杀灭质量浓度分别为7.8、7.8、15.6、125μg/mL。不发酵型茶叶水提物比发酵型茶叶水提物对PRRSV的杀灭与抑制作用明显,小鼠尾静脉注射茶叶水提物后能正常生长,注射1 h内小鼠血清对PRRSV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代表茶叶中茶多糖含量。[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各种代表茶叶中的茶多糖,用硫酸-酚比色法测量茶叶中的茶多糖含量。[结果]在不同制备工艺茶叶中,青茶和黑茶的茶多糖含量较高,而黄茶和红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产地绿茶中,浙茶茶多糖含量比较高而徽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熏花种类中,素茶茶多糖含量较花茶高。[结论]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含量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荠菜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对小麦田优势杂草荠菜的化感潜力,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法,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根部、茎叶部、雄穗部)的不同浓度水浸提液(6.25、12.50、25.00、50.00和100.00 mg/mL)对荠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根部、茎叶部和雄穗部水浸提液对荠菜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根部、茎叶部、雄穗部水浸提液处理浓度为100.00 mg/mL 时荠菜种子发芽率分别为0.0%、0.0%和10.0%,发芽指数分别为0.00、0.00和0.74。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荠菜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根部与茎叶部水浸提液对荠菜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相似,即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对荠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雄穗部水浸提液在浓度为100.00 mg/mL处理下显著抑制荠菜幼苗的生长,而当水浸提液浓度<100.00 mg/mL时,随着浓度的降低,对荠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为进一步开发植物药提供科学依据,采摘当地生长的竹叶、枸骨叶、十大功劳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和乙醇回流法进行提取,然后使用其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同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1)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竹叶及枸骨叶的乙醇提取液抑菌效果不明显;竹叶、十大功劳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枸骨叶的水提物抑菌效果不明显,且十大功劳的抑菌效果最佳。2)十大功劳和竹叶对所有供试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3种植物的抑菌效果表现为:十大功劳>竹叶>枸骨叶。3)3种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强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原料,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红茶中最低。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红茶中最少,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认为以茶多酚的氯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红茶不及青茶(乌龙茶)和黄茶;若加工液体茶饮料,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中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以及普洱茶的云南特级地方标准样和临沧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方法]茶叶样品经沸水浸提和透析等前处理,采用蒽酮-硫酸法和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茶叶多糖的中性糖和酸性糖含量,用Bradford法分析蛋白质含量。[结果]绿茶的总多糖平均值接近39.58 mg/g,红茶为30.73 mg/g,普洱茶为60.12mg/g,约是红茶的2倍。普洱茶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约为18.57 mg/g,高于绿茶和红茶。[结论]3类茶中,均以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