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开发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武夷山的大红梅、小红梅、月桂和灵芽4个单枞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由植物性状观察可知大红梅、小红梅、月桂和灵芽都为灌木型,月桂的叶片为椭圆形,大红梅的叶片为披针形,小红梅和灵芽叶片为长椭圆形,大红梅、小红梅和灵芽叶色为深绿色,月桂叶色为淡绿色,且茸毛都较多。月桂的水浸出物最丰富,大红梅和小红梅次之,灵芽最少;4个单枞的咖啡碱含量除了大红梅第4叶特殊外,其他的从第1叶至第5叶基本呈递减趋势,到茎骤降;都是第1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从第1叶至第5叶以及茎的大体呈递减趋势;叶片部位不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为服务武夷山茶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对种植在武夷山的铁观音、黄旦、梅占、台茶12号4个品种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台茶12号树型为灌木型,黄旦和梅占的树型为小乔木型;铁观音、梅占的叶形为长椭圆形,黄旦和台茶12号的叶形为椭圆形;铁观音幼嫩芽叶为紫红色,成熟叶片为深绿色,梅占叶色为深绿色,黄旦和台茶12号叶色为黄绿色;台茶12号的茸毛较其他3个品种多。4个品种的咖啡碱含量从芽至第五叶呈递减趋势,到茎又升高;除黄旦外,其他3个品种第一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芽次之,并从第一叶至第五叶、茎递减;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且没有规律性;4个品种的茶多酚含量丰富,铁观音和台茶12号咖啡碱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3.
为服务武夷山茶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对种植在武夷山的铁观音、黄旦、梅占、台茶12号4个品种进行植物学性状观察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台茶12号树型为灌木型,黄旦和梅占的树型为小乔木型;铁观音、梅占的叶形为长椭圆形,黄旦和台茶12号的叶形为椭圆形;铁观音幼嫩芽叶为紫红色,成熟叶片为深绿色,梅占叶色为深绿色,黄旦和台茶12号叶色为黄绿色;台茶12号的茸毛较其他3个品种多。4个品种的咖啡碱含量从芽至第五叶呈递减趋势,到茎又升高;除黄旦外,其他3个品种第一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芽次之,并从第一叶至第五叶、茎递减;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差异,且没有规律性;4个品种的茶多酚含量丰富,铁观音和台茶12号咖啡碱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季节白牡丹等武夷名丛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利用3季武夷名丛茶树鲜叶资源,以15份武夷名丛为研究对象,在春、夏、秋三季分别取其第一轮新梢的一芽二叶为试材,测定和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份武夷名丛各生化成分的含量在3个季节中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和遗传多样性:春、夏、秋3季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8.20%、33.53%、26.02%,平均遗传多样指数分别为1.90、1.78、1.78;在3个季节之间,各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除了茶多酚、C和儿茶素总量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适制性方面,15份武夷名丛在春季多数适制绿茶和乌龙茶、夏秋季多数适制红茶;在不同季节,7份武夷名丛的生化成分在含量上表现出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部分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武夷名丛资源生化成分的差异性和适制性,对10份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黄酮类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武夷名丛种质资源之间各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甚至极显著,并且变异幅度较大,表明武夷名丛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生化成分多样性。按照酚氨比与适制性的关系,多数武夷名丛种质适制乌龙茶,部分适制绿茶,1份种质适制红茶或红茶乌龙茶兼制。并从中筛选出1份高咖啡碱种质。  相似文献   

6.
茶树花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茶树花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性状品种内表现稳定,品种间变异幅度大,中国栽培品种的多样性比日本栽培品种丰富。茶树花百花重的变异度大,多样性更加丰富。茶树花的生化成分含量也呈现丰富的多样性,茶树花的水浸出物含量为(53.78%±4.57%),茶多酚含量为(10.78%±2.2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60%±0.51%),咖啡碱含量为(1.42%±0.22%),水溶性糖含量为(3.80%±1.07%),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水溶性糖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与茶鲜叶比较,茶树花的水浸出物含量和含水率较高,水溶性糖含量略高于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鲜叶相当,咖啡碱含量低于鲜叶,茶多酚含量明显低于鲜叶。  相似文献   

7.
不同季节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茶区的10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在春、秋两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炒青固样,分析不同季节10份茶树资源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和水浸出物等生化成分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份茶树资源间各生化成分在春、秋两季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且变异幅度较大,具有丰富的生化成分多样性;按照适制性与酚氨比的关系,多数茶树资源适制乌龙茶,部分适制绿茶、红茶或红茶乌龙茶兼制;不同季节间,各生化成分总体上表现为春季除水浸出物和氨基酸质量分数低于秋季外,其他均高于秋季,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按照特异资源筛选的标准,初步判断JM065为高咖啡碱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8.
岭头单枞乌龙茶做青过程中芳香成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从萎凋叶→第1次摇青静置叶→第3次摇青静置叶→第5次摇青静置叶,芳香物质种类增多。精油总量增加,说明做青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绿苦瓜自交系P1做母本,野生苦瓜P2做父本配制出F1代,然后进行自交和回交获得R2,B1,B2世代.通过田间试验,对叶长、茎粗和节间长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和节间长两个性状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而叶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叶长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节间长的加性效应也高于显性效应,茎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样重要,三者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694,0.6418和0.3679.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西南地区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45%~47.03%,而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为8.92%~23.62%,其中,平均叶面积、叶片隆起性和叶片着生状态变异系数均达到40%以上,而水浸出物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为8.9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18%;基于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3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7大类群,不同类群间在芽叶茸毛、一芽三叶百芽质量、平均叶长、叶宽、叶面积、侧脉对数、叶色、叶片质地、叶缘形态、花瓣数及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上表现差异显著,且第Ⅰ、Ⅵ、Ⅶ类适制绿茶,第Ⅱ、Ⅲ、Ⅳ类适制红茶,第Ⅴ类适兼制红绿茶。  相似文献   

11.
孙婷  刘玉珊  尚迪  许震寰  刘静  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82-11283
[目的]研究岷江百合、卷丹百合和淡黄花百合3种野生百合实生后代的植物学性状。[方法]通过对3种野生百合的实生种子进行播种,全生育期调查实生后代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基干高度、鳞茎质量等植物学性状。[结果]不同品种间和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均以种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而个体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野生百合今后的遗传育种、产业化快繁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斑茅染色体和植物学性状观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采自滇、蜀、藏、陕、赣、鄂、闽、粤、桂、琼等10个省(区)的35份斑茅无性系的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有2n=40和2n=60两种类型。其中2n=40类型的斑茅只有3个无性系,分别采自云南和西藏。采自其它省(区)的32个无性系都属于2n=60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桃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指标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1980年编制的桃[Prunus persica ( L.) Batsch]种质资源评价系统对于所有的数量性状均无数值指标,中国1990年出版的《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中的桃仅个别性状具有数量指标或参照品种。本研究根据国家果树种质郑州桃圃1986~2002的调查资料,建立了桃主要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规范。346~476份桃品种资源主要性状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花径19.55%,果实纵径14.24%、果实横径10.36%、果实侧径11.44%,核长度19.04%、核宽度10.86%、核厚度11.19%,叶长度7.9%、叶宽度10.55%和叶柄长度19.03%。根据其分布状况,提出5级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其中3级作为中间级,其分布概率均大于39%;每个性状的每个等级均有2个参照品种,分别为美国品种和中国品种,且尽量选择育种者公知或广泛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备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5.
受损复叶槭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