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时期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采取新的措施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加快植被恢复 ,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费省效宏、快速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因地制宜 ,分区采取“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移促封”等多种措施 ,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同时要处理好依靠大自然力量和依靠人工治理的关系、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关系、封与育的关系和封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是大自然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为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必须重新充分依靠自然规律。在我国 ,由于区域的差异性 ,形成了多种水土流失类型区。决定了生态自我修复应各有侧重。在必须是自我修复的类型区 ,一味地追求综合治理 ,其结果是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甚至会造成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在需要综合治理的地区 ,过分强调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是消极的思想 ,不会带来各业的发展 ,也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态自我修复必须依靠先进技术 ,提高封育效果和速度。应采取科学的监测手段 ,动态观测生态修复区的形态变化 ,根据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我修复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过程。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 ,才能促进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辅助人工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自200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率先采取封禁保护、舍饲养畜等措施,快速推进生态修复,为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创造了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风蚀沙化程度显著降低,达到了治水土、兴产业、富百姓的多赢目标。以鄂尔多斯市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不同阶段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推进方式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条件恶化,其水土保持在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开展生态的自我修复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快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从而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丹江口库区的长久治安,保证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旨在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加强预防保护和开展人工辅助治理的前提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的措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晋城市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监测网络建设。介绍了晋城市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成绩,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禁牧、轮牧、休牧和生态移民等措施,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同时,内蒙古重视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机构建设、执法体系建设、生态保护和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值得南方省市学习借鉴。建议进一步推广生态自我修复工程,扩大生态修复范围;自然生态修复与人工生态修复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移民、资源开发与城市化结合。  相似文献   

7.
平鲁区水土流失面积 2 0 3 3km2 ,是山西水土流失严重的县 (市、区 )之一。在制订全区水保生态建设规划时 ,注意把握以构筑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为先导 ,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移民搬迁、明晰产权、休牧禁牧等措施 ,快速地恢复了植被。创新机制 ,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政策 ,依靠服务拉动 ,有效地调动了个户投入治理的积极性。实施封禁治理 ,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8.
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宁武县水土流失加剧,动植物群落分布数量和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衰退且失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以水旱灾害为重,加上投入不足、治理标准低、进度慢、治理措施单一,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防治的对策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生态进行自我修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之路,加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监督执法。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自然条件和潜力。水土流失防治的指导思想要从注重工程建设向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积极开展流域治理的思路上转变,流域治理的总体布局、措施配置等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干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防治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区的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还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梅溪小流域土地总面积69.7km^2,水土流失面积35.3km^2,占土地总面积50.6%,是南安市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以来,小流域所在地的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美林金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了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封、造、管”为手段,以恢复生态为重点,找准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新的切入点,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1.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相似文献   

12.
陈棣  景国臣  李英杰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195-199,203
[目的]对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严重的拜泉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水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对该区生态抗旱措施体系进行构建和效果评估。[结果](1)确定了区域内各项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2)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缓解了旱情的发生,2005—2009年区域内基本无春旱发生;与相邻县份相比,10a间旱灾发生频率减少了28.5%。(3)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3.6%。[结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是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拜泉县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基本农田建设是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在考虑黄土高原资源与经济现状条件下,提出当前5个方面的发展思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遵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吴旗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旗县确立“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思路 ,将全县 10 3万hm2 坡耕地全部退耕 ,只保留 2万hm2 耕地发展高效农业 ,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该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羊” ,走出了西部开发的新路子 ,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创举。建议总结推广其典型经验 ,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草灌乔结合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基本特征 ,符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能发挥更强的防护功能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草灌乔的结合应因时因地采用划管封育、草田轮作、林 (果 )草 (粮 )间作套种等多种适宜的形式 ,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程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修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工程的“三制”管理、水土保持信息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优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生态的修复能力 ,大面积迅速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 ,正是顺应时代要求 ,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缓慢这一重大问题的最为有效途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植被类型繁多 ,大部分地区植物可全年生长 ,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态的自我修复。多年的实践表明 ,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主要对策是全面规划 ,采取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 ,实行封禁治理 ,合理解决好农村燃料、饲料和木材等问题 ,积极营造适应生态修复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