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入疆记我是家里第三个到新疆的人,但我与之前的两个是如此不同。父亲在我出生后,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去了新疆,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是打工者的天堂,只要有一把力气,不愁找不到活儿干,不愁挣不到钱。因此,父亲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新疆,在乌鲁木齐,在塔城,在石河子,在伊犁。年轻的父亲也就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祖父于1949年英年早逝,作为一个在当地有着传奇色彩的乡绅、土豪,他留下了一些让父亲和本地老人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故事。父亲曾向我讲过这么一件和蜜蜂有关的故事:那是在父亲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家中忽然飞来一群蜜蜂,祖父大喜,将蜜蜂收入蜂箱之后,祖父便广发请帖,大摆筵席,家中狂欢了三天。在祖父心中,有蜜蜂飞入自己家中,实在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3.
养蜂脱贫共同致富记我的父亲─—陈思明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结识了一位来自江南的杨师傅,通过杨师傅的引导,我父亲毅然走上了养蜂之路。当年秋季,花了三百元钱买了两箱蜜蜂,现已达40箱。对一个初学养蜂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三年来,我父亲把所有的...  相似文献   

4.
猎杀骆驼     
<正>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说:“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说:“你答对了。”点评:制定目标并能产生效果,秘诀就是“明确”二字,成功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进一步说,目标要具体化、要量化。对于企业而言,一个时期的战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责难     
杨献平 《草原》2015,(1):44-50
几个人相约在我们家院子聚拢。挑头的有三个,一是杨三叔。论起来,他父亲和我爷爷是亲兄弟。二是福生爷。是村里仅剩下的一位"爷爷"。三是和林哥,当年与我父亲一起光屁股长大。另外几个,也是本村的,有堂哥也有大伯,属于跟风凑热闹的。统共五六个人。那是2008年初冬的一天,草木败尽的南太行乡域安子沟村沉浸在淡阳冷风之中。我母亲正抱着我弟弟第三个孩子,在院子里来回颠动转圈,哄她不要哭。弟媳妇正在庭除。弟弟常年被人雇佣,往返于河北沙河和陕西神木,主业是运送煤炭。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殖技术》2006,(2):47-47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说:“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养蜂人,今年还是一个读大三的在校学生。但我有一位令我感到骄傲的父亲,他是个养蜂能手。自从我从父亲那里陆续了解到杨多福师傅的一些经历以及“数控养蜂法”后,不禁感叹不已!想借《蜜蜂杂志》表达一下我对杨师傅的深切敬意,同时想谈一点对生活的主观看法。我...  相似文献   

8.
读者王平: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姐姐在外地工作。前不久,我父亲因车祸受重伤去世,去世前,父亲留下口头遗嘱,交代了遗产继承问题。当时由一名亲友代书,我和妹妹在场见证。后来姐姐从外地回来,不同意按父亲的遗嘱分割遗产。请问,我父亲立下的遗嘱还有效吗?  相似文献   

9.
《草原》2016,(5)
正一突然觉得父亲老了,是带父亲到外地查眼睛那次。头一天说好的,临走,父亲在电话里说:"没个甚毛病,要不,你给配点儿药就算了。我去了也没甚用。""是要检查本人的!"我避讳了病人和患者这些词语。"不行,就走哇。"父亲的语气很无奈,无精打采。在长途汽车站,我买了票,招呼父亲检票,父亲问我:"又  相似文献   

10.
只看见猎物     
有个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林里去打猎。到达目的地后,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猎物,还有树木。”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猎物,还  相似文献   

11.
学者张新全     
卓松 《四川草原》2004,(10):52-53
<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正忙着写作的父亲,面对顽皮孩子的纠缠,顺手将一张世界地图撕碎交与孩子去重新拼凑,满以为可以安心清净许久了。但仅仅过了半小时,孩子就兴高采烈地将一张拼凑完整准确的地图放在了父亲的书桌上。父亲很惊讶,而孩子的话更让他深思,“我发现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按人的五官去拼凑,人正确了,他背面的世界也就正确了。”孩子说。  相似文献   

12.
杨茂 《蜜蜂杂志》2015,35(4):49
<正>我的祖父1949年英年早逝,作为一个在当地有着传奇色彩的乡绅和袍哥(民国时期四川当地地方社会组织,又称哥老会),他留下了一些让父亲和本地老人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故事。父亲曾向我讲过这么一件和蜜蜂有关的故事。那是在父亲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家中忽然飞来一群蜜蜂,祖父大喜,将蜜蜂收入蜂箱之后便广发请帖,大摆筵席,家中狂欢了3天。在祖父心中,有蜜蜂飞入自己家中,实在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对自然的原始崇拜。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人蜂情缘     
肖纪林 《蜜蜂杂志》2014,34(10):50-50
<正>笔者出生在城市,却是在农村长大。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勾起我儿时的许多记忆,心中无限感慨,人生有许多的经历都逐渐淡忘了,唯有我与小蜜蜂的情缘却不仅忘不了,反而越来越缠绵不清。4岁那年,因父亲每月20多元的工资难于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只好让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到父亲的老家乡下居住。回到老家当年的秋天,打扫好的老屋里来了一群蜜蜂,住进我房间的一个壁厨里,对于它的到来,一家人特别高兴。因为当地有种说法,蜜蜂是吉祥物,到了谁的家里就预示着来年时来运转,是  相似文献   

14.
蜜蜂!乡下的老屋居然飞来了一只蜂,后来变成了1群蜂!初夏的晨曦,刚刚爬上云霄,我早早地和父亲起来在花园晨练,突然发现1只蜜蜂,两只蜜蜂,不,是1群蜜蜂。它们扇动着翅膀,围着几颗紫荆花树久久不愿离去。我正想问父亲怎么办,父亲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指挥我搬来一个旧蜂箱,拿了一张旧桌布,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只蜜蜂放进去,娴熟地盖上蜂箱。父亲幽默的告诉我:“你知道吗,这些蜜蜂都是来看我的,它们舍不得我。”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蜂王”。由于父亲年岁已高,作为儿女我们心痛父亲,不想让他继续养蜂。  相似文献   

15.
<正>上鸡了。夜央棚映月,鸡静安我心。习惯了在有鸡的日子里,用必胜的信念按部就班的伺候着这满满的希望。岁月悠悠,十几年来养成了熬夜的习惯,似乎这才是正常的。习惯了这样的夜,在狭小的值班室里,一人,一座,一杯茶,进棚巡鸡,入座斟茶。大将军沙场点兵,万众欢呼,我则是棚里唤鸡,那也是一呼万应,殊有异哉?哈哈……让诸位朋友见笑了。其实,养鸡人岂是如此风  相似文献   

16.
寻工记     
《草原》2016,(10)
正一南方繁华的气息漫溢在空气中,炊烟一般蜿蜒飘散侵袭至水庄。水庄这一巨大而安静的水塘开始躁动不安。趁着夜色,水庄的年轻人,踏上铺向城市的路,悄然离去。夜的水庄,轻快的脚步声又如期而至,父亲坐在夜色中,吸着旱烟,一闪一闪的烟火传递着父亲欲言又止的话语。我静静地在房间,拾掇着即将出发的行李。一个廉价的皮箱,简单的几件衣裳,外加几本发黄的书,  相似文献   

17.
飞翔 《科学养鸽》2009,(6):118-119
初次接触信鸽是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到田里干活时捡到一只翅膀受伤戴着脚环的鸽子。回到家后我用盐水给它清洗伤口,并用我们全家都舍不得吃的大米喂它,但是不久它就飞走了.那时别提有多伤心了。后来我才听父亲说,那是一只信鸽,它能从几百公里的地方飞回家。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这可爱的小精灵.并要求父亲给我买信鸽。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木犁     
田夫 《草原》2014,(10):108-109
我家有个挂在仓房屋梁上的"古物"——木犁。那的确是一架很重很蠢的木犁。那木犁我敢说印满了父亲的手印,更渗透了父亲的心血和汗水。父亲不仅用这架木犁耕种了几十年的田,更是这架木犁的制造者。父亲很早就是我们那趟川很有名气的"田木匠",那时候哪有电刨子啊,父亲只有锛凿斧锯、墨斗子、两条腿劈拉着的"拖拉架子",和那架足够一个小伙子扛的四条腿大板凳。当年,父亲就是用这些"闯天下",和我母亲携起手来养活我的奶奶,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四个。  相似文献   

19.
<正>养蜜蜂在我家有着两个时代的历史,1943年,在我地中心小学教书的父亲就开始了养蜂,那时我才3岁。父亲和另一位老师一同从外地买回了两群意蜂,开始了蜜蜂饲养;第二年以每人两群各自经营。父亲养的蜜蜂放在自家院子里,多的时候十几箱,少的时候三、五箱。那个年代,我的家乡蜜粉源植物很多,从春天开始,杨、柳、桃、杏、李、梨,油菜花、柿子花、刺槐花、椿树花、芝麻花、棉花、玉米、豆类等,尤其是油菜、刺槐、椿树、芝麻、  相似文献   

20.
名人故事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分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
  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