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曹其会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9-189
文章根据皖江丘陵茶园现状、地区气候特征及茶树年生长周期特点,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从茶园耕作、行间铺草、病虫害防治、修剪、深秋施肥、茶园生态建设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皖江丘陵茶园的夏秋季主要管理技术,以其为该地区茶叶生产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 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锐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56-15360
阐述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皖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讨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明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一是区域科技创新与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的密切联系与同质性特征;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向对区域科技创新方向提出了导向性要求。剖析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内涵的相互作用和深刻影响: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总体性、内涵包容性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主导性特质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深刻影响;三是科技创新的本质属性使其成为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内涵特质。探讨了皖江区域发展增长极作用的根本保障——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关系和谐统一: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密切联系和辩证统一;二是皖江经济带增长极作用在和谐统一中得到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水稻虫害监测与防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皖江流域处于长江中下游位置,是安徽省水稻的主产区,上接湖北、江西,下接江苏等水稻生产大省,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本研究团队对皖江流域的主要虫害,进行了长期的实时监测工作,设立了固定的田间监测点(每个城市水稻主产区2个点,共计12点),辐射皖江流域水稻生产的绝大部分区域。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各类水稻害虫的发生情况与危害等级。结果显示,当前皖江流域主要的水稻害虫为稻纵卷叶螟,其发生范围广,对水稻的危害较大,主要发生区域为: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此外,二化螟呈现局部发生,同时个别地区的二化螟出现较强的抗药性,需要高度重视。目前,稻纵卷叶螟在江苏水稻种植区的发生状况正逐渐加重,呈现局部爆发的趋势。而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性,需要各个区域联防联控,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稻主要虫害的区域综合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先简述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形成与发展过程,再引出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的产业发展状况,本地区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文章提出皖江城市带纵深方向承接产业转移的方法建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繁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8座城市及其辖区沿长江安徽段附近分布组成的,是联系东西的纽带,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高地"。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界定进行介绍,分析其自然以及经济条件和区域特征,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过程中,因肥料使用不当,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有害物质在茶叶产品中少许残留,危害广大茶叶消费者的人体健康,并也妨碍了茶叶的出口。因此,防止污染、消除公害,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前茶叶经营的必由之路。1、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条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茶园灌溉水均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标准。新建茶园应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绿色无公害茶叶,分析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办法,具体包括选择种植环境、选择茶叶品种、植被培育、茶树裁剪、茶叶采摘、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茶园管理,发现种植绿色无公害茶叶能够有效推动安徽泾县地区茶产业经济发展,大幅度提升茶叶生产品质,满足不同用户对茶叶品种和品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项锦雯  陈利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34-8336
以皖江示范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关系数为0.92,区域产业转移对土地利用集约产生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皖江示范区应重视区域产业转移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黄智勇 《河南农业》2008,(17):61-62
一、信阳茶叶发展的现状 (一)茶叶是信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河南信阳茶区是我国重要的名茶生产区域,金奖名茶信阳毛尖的生产在我国茶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阳市各个县区都产茶叶,2006年全市茶园面积4.2万hm^2,开采面积3.33万hm^2,位居河南省之首,分别占全国茶园面积的4.2露和3.3%。  相似文献   

12.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武陵山片区的贵州16个县(区)为例,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对其农业主导产业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该区域农业内部各产业在国内的比较优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的微弱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烤烟、油菜、茶叶、猪肉等少数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尤以烤烟和茶叶最为突出,且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茶叶的比较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并逐步向集群发展转变。但是,该区域茶叶产业发展的效益优势指数偏低,表明生产效率的劣势将可能对茶产业集群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应从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和推进茶叶产业链纵深化延伸两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鱼虾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在捕捞野生鱼类资源的同时,皖江地区的人工养鱼技术也有发展。随着捕鱼业与养鱼业的发展,渔业在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不但扩充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朝廷的贡鱼区,还有力地促进了本区渔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为元明清以降本区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茶叶是威宁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途径。阐述了东风镇茶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东风镇茶叶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唐代西南、江南地区茶叶的产地分布面广,但西南产地分布的广泛程度总体不及江南;茶叶的地理布局颇不平衡,西南更为突出;茶叶的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茶叶产地在唐后期呈扩大趋势,江南更加突出。对两区茶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挖掘潜力,打造茶叶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德地处南亚热带过渡地区,是全国最佳的茶叶商品生产区域和全国20个最大的茶叶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红茶之乡"。在国内外,只要人们一提起茶,便会把茶与英德联系在一起,那么,英德茶叶生产和饮用始于何时?现代英德茶业发展有何成就?所取得成就其发展动力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皖江地区秋延迟红辣椒栽培生产开展较早、规模大。我们从品种选择、播种期确定、培育壮苗、合理定植、田间管理、采收期等栽培技术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与总结,为该地区栽培生产提供理论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178-181
基于2004年、2007年和2010年的皖江城市带的11项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2004年至2010年的46个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2004年至2010年期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一直呈现缩小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其经济发展类型可以分为发达型县域、较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三类。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64-165
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州遵义地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生产质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主要问题,要促进茶产业的良好发展,应该强化茶叶安全质量监管,解决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加大茶叶品牌打造、市场的推广和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