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采用2008—2018年中部地区6个省(区、市)农业相关的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地区6个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在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不存在α收敛,即农业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存在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2.
在Lω-空间中建立了分子网的ωβ-收敛性,讨论了ωβ-收敛性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子网的ωβ-收敛性,刻画了Lω-空间的Mωβ-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空间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9-2018年中国19个玉米主产省的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数测算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979-2018年中国玉米TFP年均增长率为2.20%,前沿技术进步是玉米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中国...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20年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省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法对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空间演进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此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经泰尔指数分解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泰尔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且其差异主要源于组内差异,因此应将政策重心聚焦于区域内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数据科学测度渔业碳生产率,利用Arc GIS自然断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区增长幅度不一;空间分布格局由“北高南低”逐渐演化为“三圈”格局;区域间渔业碳生产率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内或逐渐趋于一致或两级分化,显现出区域间“同质化”和区域内“异质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科技推广力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对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放程度和渔政管理水平则显著地抑制了渔业碳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建立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特征、局部特征和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对网络结构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性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其空间关联网络处于连通状态,样本考察期内网络密度呈现V型波动趋势,且等级森严的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2)在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中,西部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华南和西南地区为"经纪人"板块,环渤海、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为双向溢出板块,华东和部分中南地区省市为净溢出板块。3)湖北、内蒙古、河南、山东和陕西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绝对核心位置,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支配作用较强;吉林、海南和青海等地区在网络中处于绝对边缘位置。4)地理邻接关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性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结构差异和要素产出水平差异等因素具有负向影响。本文为从整体上把握和提升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弱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作用,加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在农业保险换挡期,应聚焦于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问题。基于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遵循收敛性理论假设,运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构建空间Moran模型,利用2004-2013年农业保险统计数据,分析农业保险密度空间收敛性,探讨农业保险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密度Gini系数最小值为2013年(0.459),农业保险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保险发展区域间相互作用明显,具有相同资源禀赋且空间位置邻近的省份,农业保险密度区域集聚性较强;空间滞后模型是最适合研究农业保险空间收敛的模型,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符合收敛性理论假设被证实,先发地区农业保险密度增长率低于后发地区农业保险密度增长率,收敛速度为0.941,区域农业保险发展将向一个共同的稳态收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在空间上聚集特征显著,区域农业保险收敛发展源于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制定区域农业保险政策以及设计区域性农业保险产品,将有助于缩小农业保险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基于2000—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方法,实证考察了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空间非均衡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但区域内差距仍较为突出,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在逐渐缩小,然而目前仍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和区域极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梯次下降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δ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三大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最慢。最后,研究提出遵循相对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均衡发展、促进跃迁升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海南省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海南省农业年鉴数据,从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农用能源等4个方面入手,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全省与各市县农业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历年变化幅度较小,2018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以碳当量计)达到最大为495.69万t,种植业和农用能源碳排放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1.62%和31.29%;海岛特点导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海口、文昌、琼海、澄迈、临高、儋州地区等沿海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量远大于岛中央地区,呈现北高南低、外高内低的特点;海南省及各市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20年全省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以碳质量计)降低至0.26 kg/亿元,降低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目前农业发展场景下,海南省已基本实现农业领域碳达峰,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虽处于高位,但在未来几年内仍会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广西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方法]利用DEA模型对2004~2013年广西14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采用Moran's I和LISA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总体上来看,从2007年开始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只有北海市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保持有效值;规模效率下降是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梧州市和防城港市外,其他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均呈不变或递减状态;区域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极不平衡,呈从南向北、东向西递减空间分布格局;2012和2013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逐渐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并以北海市为中心,发生了从低—低聚集到高—高聚集效应的变化.单位农机投入、单位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教育扶持力度对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业科技对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应强化政府引导、促进经济与农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发挥区位优势、强化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等,以实现广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29座城市2005—2018共14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并使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了全域和局部视角下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长江经济带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逐年上升状态,但总体水平偏低,效率值空间上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武汉市和重庆市周边。2)城乡发展差距是阻碍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非农经济和交通条件对于推动全域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积极作用。3)上游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主要受城镇发展的直接效应影响,而中、下游城市农业发展受城镇发展的间接效应影响较大。因此,研究认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全域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与农地流转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发展规律及增长源,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TFP的时空差异,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空间差异存在的内源构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呈持续增长态势,驱动要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中国7个区域农业TFP增长态势表现不一,各区域的增长来源也不尽相同;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7个区域农业TFP的总体差异存在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生产率及其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 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源泉看,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效率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3)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生产率之间的脱钩类型1993—2002年主要表现为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而2002—2012年则多种脱钩状态共存但以弱脱钩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借助2015—2020年贵州省78个县域面板数据,将农业净碳汇纳入期望产出,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β收敛模型系统分析贵州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说明各区域内部不同县域农业生态效率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五大区域间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效率逐渐失衡;对差异进行分解发现区域间差异已大于超变密度,成为差异主要贡献来源。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核密度分布曲线在观测期内均存在右移趋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趋势。全省及五大区域基本支持绝对β收敛,考虑差异化影响因素之后,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会逐渐收敛至各自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研究: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保险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农业保险发展、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基于200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两者协同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结果]农业保险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促... 相似文献
19.
探讨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基于2010—2020年30省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机跨区作业面积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且二者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2)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机跨区作业发展每提升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993%,其中本地上升0.175%,临近地区上升0.819%。3)在东部、中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直接效应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各效应均显著。因此,应当鼓励引导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现区域内“农机共享”;因地制宜选择农机跨区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农机跨区作业管理效率,维护农机跨区作业秩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