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3.
当下,贵州的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要采取合理化的策略将贵州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从而可以更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江南的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茶馆的溯源流长早在六朝时期,江南的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就有一种既喝茶又可住宿的处所叫茶寮。至于城市里开设茶馆的最早记载,就是《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就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肆茶坊已较普遍。《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开茶坊的描写。宋代茶坊的名称十分别致,如“八才子”,“宛家室”、“纯乐”等等,引人入胜。有的茶馆,还常以字画和鲜花装饰,以招来茶客。有的如杭州的大茶坊夏天还兼卖梅花酒,并用  相似文献   

5.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国茶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发展中仍然还有一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弊端。基于此,通过对我国茶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茶叶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了有形的发展实力,即如何将文化元素内化为茶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索衡阳茶叶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9.
10.
南昌新旧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龙志 《农业考古》2006,(2):141-146
江西,古来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说。其省城南昌,更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所。南昌城始建于距今两千两百余年的西汉时期,为时任太守灌婴初建,故又被唤作“灌城”或“灌婴城”。明代时,南昌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使城内外形成了“七门九洲十八坡”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0,(2):170-172
所谓“茶馆文化”,概言之,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 李春泰指出:“作为人工制品的文化是方法的结果;一般地说,方法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因”。中国茶馆的发展,其文化形态的决定因素就是方法。 人类处于蒙昧时期,尚未形成“茶”的概念,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 一.茶摊: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 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5):142-148
中国的茶馆从历时态看,大体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历程。从两晋南北朝时茶馆的雏形——老姥卖茶水,到唐宋时的茶肆、茶坊、茶楼,到明清时的茶馆再到现代的茶艺馆;从早期的一把壶、两只碗、三两条凳的简陋茶铺,发展到后来的讲究装饰、布置、茶具、礼仪及文化品味的茶馆和茶艺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齐文化以其包容开放、注重法治和崇尚变革等特点而独树一帜。正确分析、研究和吸取齐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具有山东特色的检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创意的理念和运用。我国文化创意在茶产业中起步较晚,文化创意在经营模式、产品形态、品牌建设等方面运用不足,以此为契机分析提出以下措施:(1)文化创意改进经营方式;(2)文化创意提高宣传效果;(3)文化创意推进产品创新;(4)文化创意带动产品生产,以期促进文化创意在茶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眼下 ,休闲正成为现代都市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茶馆的兴起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 ,在都市中寻找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茶馆的经营不同于其他行业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茶馆经营中其文化的属性与都市休闲文化密不可分 ,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省会的“茶客一族”中 ,工薪阶层居多数 ,有闲阶层居少数 ,因此 ,茶馆的营业时间一般都是中午 1 2时营业至凌晨 1时或是更晚一些 ,茶馆是省会市民业余时间休闲、聚会的场所。茶馆这一行当在北京和南方的一些城市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 ,但在石家庄却是个新兴产业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省会市民通过业…  相似文献   

17.
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镇恒  王云 《农业考古》2000,(2):178-181
四川的名茶文化就像它的茶树资源一样,在中国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突出,表现之一是发展较早,有开风气的作用,影响深远。例如三千年前就曾向代纣有功的周武王献茶,它可能就是贡茶的源头。表现之二是丰富多彩,四川和云南都是茶的故乡,野生大茶树云南有,四川也有,唐代陆羽就注意到四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今在金佛山的一株与号称活化石的银杉相伴,经解剖,依据叶细胞的组织结构,专家判定属于原始型。表现之三是四川涉茶作品较多,有的价值很高,例如西汉资中人王褒的《僮约》提到令憧烹茶,买茶的事,说明饮茶是当地居…  相似文献   

18.
宜宾茶馆文化——唱玩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夜幕降临,那一阵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便在街头巷尾震荡起来,那一声声浑厚清脆的男女歌声,也在宁静的夜空中飘扬着,使川南古城的宜宾显得更加热闹繁华,盛世太平。这时候,男女老少都知道,茶馆里唱玩友开场了。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云贵川物资集散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里在南宋时期,曾是有名的茶马交易市场。闻名遐迩的五粮液名酒,就出产在这里。宜宾过去叫戎城,又名叙州府,如今又称酒都。该地区年产茶叶三十六万担,占全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宜宾人喜欢喝酒,更喜欢喝茶,老年人特别喜欢喝早茶。一杯香茗在手,真是潇洒又风流。这里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过去很有名气的茶馆达十余家:“南轩”、“留园”、“荣生公”、“翠羽”、“乐宾”、“德园”、“正大”、“杨泗楼”、“火神楼”、“合叙茶园”等。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深刻,茶馆开门营业时间比任何店铺都要早得多,每  相似文献   

19.
丁文 《农业考古》2015,(2):92-97
茶馆是以茶为媒介的休闲文化空间,它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性质的专用饮茶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和交际的地方。无论是何地的茶馆,皆有其共通之处,那便是一个闲字。茶馆的经营项目围绕休闲而展开,茶馆的经济生长点是休闲,茶馆的繁荣依托休闲经济的规模;茶馆的文化是休闲文化,因此,茶馆的品位取决于休闲的品位。  相似文献   

20.
在蒲江茶产业发展中,做好新形势下蒲江茶叶的顶层设计,做好茶叶安全质量的提升工作为品牌宣传打好基础,坚定蒲江茶叶是蒲江农业又一张文化名片。本文主要以蒲江茶产业的现状及对策入手,详细的阐述了新时期对提升蒲江茶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