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突破,水稻的产量也在逐步的提升,为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指平均667m2产量)达500kg左右,没有大的进展。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主要对"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突破,水稻的产量也在逐步的提升,为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指平均667m2产量)达500kg左右,没有大的进展。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主要对"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比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总结出水稻增产的栽培技术,让农民掌握新的栽培技术,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采用科学的育秧技术、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与宽窄行栽培方式、科学的田间管理;结果表明,采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比采用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水稻增产约为16%;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能提高成穗率、结实率,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将使水稻生产产量增加,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充分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采取嫩秧早栽,"三围"种植,稀行密窝,密中有稀,稀中有密,群体个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扩大,对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路线水稻强化栽培是从国外引进,经国内科研、推广机构多年试种并加以改进后再逐步示范推广的一项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是水稻栽培上一种新的的理念。2005年应用试验表明,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的水稻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增产、省种、节约用水,比习惯栽培667 m2增产稻谷21.60 kg(增加产值23.92元);阐述了适时播种,小苗移栽、定量控苗、精确施肥、浅湿灌溉、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马达加斯加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以三角形稀植栽培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水稻"大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该技术,2004年在四川省中江县通济镇创造了818.8kg/667m2的全县水稻高产纪录,2005~2014年又是在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创造了同一片土地连续10余年获得800kg/667m2以上高产的奇迹,2014年还创造了德阳市水稻高产的新纪录(868.9kg/667m2),说明在四川省通过改进栽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也说明水稻"大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先进成熟,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Q优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遵义市部分农户稀大窝种植水稻(密度0.6~0.8万穴/667m2),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在低水平(产量350~400 kg/667m2)上徘徊的情况,应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规格对超级稻品种Q优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旱育秧、适当增大移栽叶龄(6~7.5叶)、移栽规格为40 cm×45 cm、每窝采用等边三角形单株苗距7 cm移栽、大田每667 m2施1 500 kg厩肥基础上补充化学氮磷钾肥、科学管水等强化栽培措施的应用,Q优6号的大面积产量可达579.7 kg/667m2以上,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三围立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种方法配套,水稻才能实现高产。水稻三围立体栽培技术是比较科学且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水稻三围立体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共同提出一种新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理念,其栽培要点是田间所有栽植秧苗在窄行内呈小三角形分布,宽行内呈大三角形排列。其显著优点是增产幅度极大、节水、优质。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1-3]。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等特点。此外,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4]。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植对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必须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该文浅析了水稻叶龄栽培技术以及水稻种植"三控技术"的优化,以期为水稻种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2021,(11)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因此探索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确保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稻种植前准备、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三方面,对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伴随农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当前对生态水稻栽培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早已上升为此领域中的热门论题。强化对水稻栽培技术运用的投入和实现栽培技术的合理化运用是水稻种植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种技术对于推广水稻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生态水稻栽培技术系统与原理作为切入点,对技术施行方式展开了探究,希望在此领域中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首,种植面积、总产量全球第一。金湖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67万hm~2左右,总产在33万t左右,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金湖县大力发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但从现状来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水稻栽培现状,进而针对水稻高产栽培提出建议,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梁"之一(水稻、小麦、玉米),近些年广西平南县为了能够提升水稻种植产量、实现绿色种植,当地农技部门不断加强睡到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科研、推广中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提升了当地水稻种植品质和产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水稻种植的重要省份,江苏省被誉为"鱼米之乡",水稻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水稻在江苏省的种植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所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栽培技术作为一种稳产、高产的手段对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江苏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是使用水稻专用降解膜覆盖、结合应用了水稻宽窄行栽培方式与水稻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解决了生产中密度高透风透光差的问题,通过地膜覆盖增温、嫩秧早栽、可以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任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三围"强化健身栽培技术,是由马达加斯加神父提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提炼总结出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我县于2003年引进试验,同时在我乡各村组部分农户田块进行示范推广,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几年来累积推广面积不到66.67hm2,使该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徘徊不前,粮食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通过水稻强化栽培与宽窄行栽培和旱育稀植栽培的鲜明对比,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增产原理分析及效益比较,说明该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存在推广滞后的现状,挖掘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使该项增产技术尽快普及推广,达到可持续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水稻-藏红花生态高效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藏红花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即在水稻收获后利用冬季空闲地块种植藏红花球茎,是一种"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为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现将其茬口安排及效益、水稻栽培技术、藏红花大田栽培技术及室内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农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而在农业种植方面,水稻是民生之本,应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质量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加强种植技术,合理使用肥料,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强化水稻栽培技术,提升稻米品质。一、水稻栽培现状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效果相对不明显,且专业技术的指导力度不强,导致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高效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水稻种植专业机械设备难以满足水稻种植的实际需求,导致实际种植技术存在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由四川省科农种业有限公司发明,于2001年起在四川省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能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5年,宁南县在披砂镇后山村9社试验示范,选用的良种是“Ⅱ优802”、“辐优802”和“川香优2号”,共示范0.8hm^2,通过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