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采用白僵菌、赤眼蜂、物理诱杀、性诱剂诱杀等高效、无污染、无残留农药及生防技 术进行论述,并着重介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玉米螟绿色防控的综合能力,以实现农业绿色环保、 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正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以种植玉米面积大较大玉米螟防治成为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2014年在大力示范推广白僵菌与赤眼蜂结合一起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基础上,又将两种绿色环保的投射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的物理防控玉米螟的技术集成应用进来,形成绿色环保防控玉米螟技术。一、绿色环保防控玉米螟技术原理1.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  相似文献   

3.
开展玉米螟防治工作要积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该文主要是从玉米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意义入手,重点介绍了玉米螟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使用性诱剂法、消灭幼虫源头方法、生物绿色防治技术以及物理诱杀方法等,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尽可能的从玉米螟的源头进行消灭和控制,从而更好的保障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忻定盆地主要种植作物,结合近年来玉米螟为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应用白僵菌封垛压低越冬虫源,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控,性信息素诱杀,生物农药BT等绿色防控措施,实现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连续多年对天水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探明了为害天水玉米的主要虫害为玉米螟,初步掌握了该虫在天水地区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生活史。在掌握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试验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在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减少虫源基数;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在成虫产卵初期、盛期连续2次释放赤眼蜂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绿色防控方法适期集成应用,达到绿色防控玉米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新型、适用的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秸秆垛玉米螟成虫。通过物理技术实现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物农药、灯光诱杀、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玉米螟为害,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了玉米品质,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王楠 《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56-156
介绍了以赤眼蜂生物防治灭卵、白僵菌封垛杀越冬幼虫、投射式杀虫灯物理诱杀成虫、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洒Bt制剂杀灭田间幼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为实现玉米螟全程绿色无害化防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凌源市2014-2016年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以"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为核心技术,以杀虫灯诱杀成虫为辅助技术,实施全域玉米螟绿色防控,大幅度降低了玉米螟危害,保障了玉米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性诱剂大面积诱杀玉米穗期害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性诱剂大面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玉米田害虫的效果,探索性诱剂绿色防控玉米穗期虫害的有效途径,为开展大面积玉米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依据,特开展了田间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使用性诱剂可有效诱杀玉米穗期害虫,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是双塔区的主栽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都在10万亩左右。玉米螟轻发生年一般造成玉米减产8%~10%,重发生年可减产20%~3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玉米螟在双塔区发生逐年加重,玉米平均受害株率高达30%以上。2014年,在朝阳市植保站的大力支持下,双塔区实施了100%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两年来,我们采取应用赤眼蜂防控一代玉米螟、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防控等技术,取得的效果显著。今年在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玉米螟成虫、卵、幼虫进行防治,具体技术如下:1投射式杀虫灯悬挂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成虫玉米螟成虫羽化高峰期一般在每日19:00~22:00,在20:30~22:00是玉米螟成虫活动高峰期,23:00~1:00成虫主要飞向栖息交尾场所,为第2个活动高峰期,3:00~4:00为交尾时间。但每天3:00~4:00和19:00~20:00这  相似文献   

13.
正农作物病虫害"三生四诱一隔"绿色防控技术,是指科学运用非化学防控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治理的绿色植保和公共植保技术,主要包括生态防控、生物防控、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和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食诱剂诱杀、物理阻隔技术。一、"三生"防控技术(一)生态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4.
昌图县2011-2015年连续5年开展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该文介绍玉米螟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及效果调查等方面的内容,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继续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螟绿色防控主要针对玉米螟成虫、卵、幼虫进行防治,具体技术如下:一、投射式杀虫灯悬挂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成虫玉米螟成虫羽化高峰期一般在每日19∶00-22∶00,在20∶30-22∶00是玉米螟成虫活动高峰期,23∶00-1∶00成虫主要飞向栖息交尾场所,为第2个活动高峰期,3∶00-4∶00为交尾时间。但每天3∶00-4∶00和19∶00-20∶00这两个时段,玉米螟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论述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并根据不同发生程度提出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为更好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性诱剂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2009~2018年期间,凌海地区开展了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害虫进行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农民正确使用该项技术提供了指导。近年来,凌海将性诱剂防控农作物害虫技术应用到监测玉米螟、二化螟、黏虫、棉铃虫、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结果】亚洲玉米螟在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均有分布,雌性个体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继而交配;鉴定亚洲玉米螟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12-14:Ac)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各组分作用不同,组分间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品已运用于监测、诱杀与交配干扰中,与其它防治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防效显著;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性信息素诱剂诱捕效率的因素,包括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放置高度、颜色及环境等。【结论】亚洲玉米螟在多个国家的玉米种植区均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利用性信息素最佳组分系统结合影响性诱剂诱捕效率的多种因素,在田间防控亚洲玉米螟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基于性信息素防控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绥中县玉米生产安全,2014年该县开展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该文介绍防治技术措施、组织措施,调查应用结果,总结实施经验,以为玉米螟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信阳市植保在河南省植保站的支持下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部、省级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做好病虫害监测、准确发布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科学指导大面积防防控,水稻绿色防控工作呈现进展迅猛,"三诱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及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在5个部、省级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