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国友 《农技服务》2011,28(8):1149-1150
为探索箭舌豌豆套种对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分带轮作套种绿肥箭舌豌豆(以下统称绿肥)研究绿肥对当季小麦和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带套种绿肥对当季小麦产量没有影响。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其增产率达10%以上的显著水平。种植绿肥后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则相反,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在种植小麦、绿肥和玉米时,必须适时,适量施用速效磷、钾肥料,达到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作物产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2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插播并翻压不同豆科绿肥(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以及小麦生长季不同施氮量(0,108,135,162 kg/hm2)对麦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旱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绿豆还田量高于长武怀豆和大豆,然而土壤培肥效果逊于长武怀豆和大豆;(3)夏闲期种植绿肥明显消耗了土壤水分,导致绿肥翻压前、小麦播前直至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低于休闲处理,但耗水量与休闲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因此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4)与不施氮相比,小麦生长季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生产效率,却对土壤各肥力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黄淮海平原豫北砂土区,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内,习惯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快速培肥处理0~90cm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习惯施肥与快速培肥处理接近,优化施肥处理低于习惯施肥和快速培肥处理;砂壤潮土0~30cm土壤有硝态氮的累积高峰,而细砂潮土则没有。快速培肥处理0~30cm土壤速效磷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差别不大。细砂潮土0~30cm速效钾含量比砂壤潮土低,快速培肥处理使细砂潮土的速效钾含量有所提升;处理间比较,以快速培肥处理最高,对照次之,优化和习惯施肥处理较为接近。习惯施肥处理在第2季小麦中产量最高,而优化和快速培肥处理在玉米季中都获得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智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06-9707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L.)/大豆(Glycine max)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大豆、玉米收获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样。5种土壤酶活力的测定均参照关松荫的方法,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的方法。[结果]与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耕作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未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复合模式的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连作3年的制种玉米土壤上,采用单作玉米、单作菜豆、玉米—菜豆间作3种不同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产出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的种植模式相比,采用单作菜豆与玉米—菜豆间作的种植模式,均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及土壤内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单作菜豆的种植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与单作玉米的种植模式相比,玉米—菜豆间作后的土壤容重降低了0.92%,其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分别高出4.14%、2.35%、0.91 cmol/kg、0.73 g/kg、2.24 mg/kg、1.48 mg/kg与2.81 mg/kg;不同种植模式中,以采用玉米—菜豆间作土壤的产值、产出投入比最高,分别达到12.76万元/hm~2、9.52。  相似文献   

6.
四川凉山盐中灌区高产稳产农田土壤培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究四川凉山盐中灌区农田土壤培肥途径。[方法]以水稻、小麦、洋葱3种作物为试材,研究不同的轮作方式和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的培肥作用。[结果]连施3年施用有机肥可使耕层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含量明显增加。小麦-水稻轮作中,增施有机肥可缓解小麦、水稻在吸肥高峰期对土壤中有效氮、磷的吸收压力,增强小麦、水稻生育后期土壤有效氮、磷的供应。翻压洋葱茎叶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速效氮、磷、钾年均增加77.2%、62.5%、1.0%、24.2%、25.5%和14.7%,翻压小麦秸秆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速效氮、磷、钾年均增加88.1%、57.2%、9.4%、23.0%、70.0%和23.9%。[结论]翻压洋葱茎叶和小麦秸秆均明显提高土壤耕层养分含量,同时翻压小麦秸秆效果优于翻压洋葱茎叶。  相似文献   

7.
施用不同菌渣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牛粪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1∶2)、JZC(菌渣∶牛粪=1∶1)、JZD(菌渣∶牛粪=2∶1))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这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结果表明,与CK-JZ0相比,在菌渣肥施用量为3 000 kg/hm~2或6 000 kg/hm~2时,JZA,JZB,JZC,JZD配比的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甚至减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也较差;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影响不显著;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对耕层土壤养分逐渐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规律不明显。菌渣肥施用量为9 000 kg/hm~2时,JZB,JZC配比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较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较好;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能提高玉米季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下茬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或提高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施用JZB,JZC菌渣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趋势变强,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能够明显提高或改善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陕西省高陵县土壤有机质及N、P、K养分现状的基础上,对小麦一玉米轮作体系速效养分丰缺度分析比较。高陵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6.79g/kg,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08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8.08mg/kg。速磷钾全县平均含量为171.86mg/kg,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对小麦和玉米而言,不存在缺乏问题,完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是碱解氮舍量不能满足小麦种植的需求,处在缺素状态。提出相应的土壤培肥措施,为本县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肥模式对红提葡萄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探索红提葡萄行间种植绿肥及沟埋玉米秸秆有机肥两种培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提葡萄行间种植绿肥及沟埋玉米秸秆还田与对照相比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红提葡萄增产提质。  相似文献   

10.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小麦、玉米与油料作物轮作,积极探索开展各种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轮作模式,实现种植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粮油作物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结果表明:试验区较对照区相比,土壤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磷、有机质、有效硫、交换钙、Z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说明通过耕地轮作,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增加...  相似文献   

12.
在连作三年的制种玉米土壤上,采用单作玉米、单作菜豆、玉米/菜豆间作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产出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作菜豆与玉米/菜豆间作的种植模式,与单作玉米的种植模式相比,均能够降低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及土壤内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以单作菜豆的种植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玉米/菜豆间作后的土壤容重与单作玉米的相比,降低了0.92%,其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的高出4.14%、2.35%、0.91 cmol/kg、0.73 g kg-1、2.24mg kg-1、1.48mg kg-1与2.81mg kg-1;不同的种植模式中,以采用玉米/菜豆间作土壤的产值、产出/投入比最高,其值分别为12.76×104元.hm-2与9.5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秦岭北麓陕西周至县余家河小流域"坡改梯"农田土壤的基本养分含量,旨在为"坡改梯"农田土壤培肥及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秦岭北麓26份"坡改梯"农田和4份坡耕地耕层(0~20cm)土壤,测其pH以及NO-3、NH+4、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根据陕西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此外,研究了更改年限对"坡改梯"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坡改梯"农田耕层土壤pH值为7.06~8.05,呈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7.54~16.72和0.48~1.10g/kg,两者均处在较低水平;土壤矿质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90~14.79,0.38~12.98和92.80~158.00mg/kg,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大部分处在中低及以下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基本处在中等水平。耕层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坡耕地>坡改梯。3年"坡改梯"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高于1年"坡改梯"农田,其中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更改年限的增加显著提高。【结论】与坡耕地相比,研究区域"坡改梯"农田初期土壤养分含量匮乏,但随着更改年限的增加,"坡改梯"农田土壤养分状况逐渐改善,建议"坡改梯"农田培肥时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重视氮肥和磷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4.
高俊  汤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26-1927,2068
以秦淮河南京市区段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将底泥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土地投放,并进行盆栽试验,分析种植前后混合土样中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大量有机质分解将会增加混合土壤中有机质、氮和磷等养分的含量,施用后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有利于培肥改土。综合速效钾与5种重金属元素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泥土比为1:3时底泥与农田土壤混合能达到最理想状态,按照这个比例将秦淮河底泥添加到农田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绿豆压青对蔗地培肥及甘蔗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和绿豆品种郑绿8号、品绿04108为材料,设计不同甘蔗行距和绿豆间种方式,研究绿豆压青对蔗地培肥及甘蔗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绿豆压青可以增加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蔗地有较好的培肥作用;在绿豆花荚期压青培肥效果较好,土壤有效磷增加量达40~50 mg/kg,是CK的2.0~2.5倍,速效钾增加量达14~22 mg/kg,是CK的3~5倍;行距1.2 m间种绿豆的C、D处理甘蔗产量分别比CK增产7.66%、3.30%,说明甘蔗合理间种绿豆可以促进甘蔗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农业利用及培肥熟化过程中砂质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组分的演变规律,选择清水砂和淡涂砂(均属灰潮土亚类)两个土种,按荒地、露天种植旱地和大棚种植旱地等3种利用方式分别采集表层和剖面分层样品,分析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全量及其形态组成,探讨了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积累过程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荒地状况(未利用)砂质土壤氮、钾、磷和有机质全量均较低,农用后可明显促进磷和氮的富集,有效钾的积累也较为明显。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养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荒地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但表聚明显;在露天种植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高,但垂直迁移显著,其中有效氮和钾含量的高值出现在亚表层;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积累明显,虽存在明显的下移,但仍显现表聚特点。随着有机质的积累,砂质土壤中腐植酸占比逐渐下降,而颗粒态有机质占比呈增加趋势。砂质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多为不稳定有机质;有较高比例的氮、磷、钾以高活性形态存在,存在较大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要求,2008年开始对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标准农田的地力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了全镇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现状。结果表明:全镇标准农田地力状况总体不高,相当一部分农田急需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熟化耕作层浅薄、主要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对该区域农田培肥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北省徐水县代表性农田设置玉米单作(T1)、大豆单作(T2)、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不分隔(T3)、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分隔(T4)4个处理,并对关键生育时期的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实时观测。【结果】相对作物单作种植模式,间作产量优势明显,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间作模式总吸氮量(256.1 kg·hm-2)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种植(159.7 kg·hm-2)。玉米大豆间作主要通过促进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来提高间作系统生产能力,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玉米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81.6%、83.4%和75.7%,而地下部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8.4%、16.6%和24.3%。间作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单作玉米,隔根间作玉米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不隔根间作玉米,单作大豆与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隔根对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系统降低了玉米收获后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而提高了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不隔根处理,间作隔根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间作大豆土壤硝态氮含量。夏季无论是单作种植还是间作种植,其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间作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P<0.05),相对玉米单作,间作种植的后茬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87.2 kg·hm-2,其中地上部因素贡献率为77.5%,地下部因素对此贡献仅为22.5%。【结论】夏播间作种植产量优势明显,间作模式整体吸氮量高于玉米单作,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贡献大于地下部因素,并且夏播间作种植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种植降低了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而对大豆条带无显著影响,间作玉米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而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但间作系统当季及后茬作物收获后的整体土壤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瑞芬  程滨  张强  张一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93-10895
以太原市旱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5种耕作土壤8种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养分中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耕作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和锌差异在0.05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马铃薯地〉谷子地,全氮、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谷子地〉马铃薯地。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农业利用及培肥熟化过程中砂质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组分的演变规律,选择清水砂和淡涂砂(均属灰潮土亚类)两个土种,按荒地、露天种植旱地和大棚种植旱地等3种利用方式分别采集表层和剖面分层样品,分析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全量及其形态组成,探讨了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积累过程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荒地状况(未利用)砂质土壤氮、钾、磷和有机质全量均较低,农用后可明显促进磷和氮的富集,有效钾的积累也较为明显。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养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荒地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但表聚明显;在露天种植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高,但垂直迁移显著,其中有效氮和钾含量的高值出现在亚表层;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积累明显,虽存在明显的下移,但仍显现表聚特点。随着有机质的积累,砂质土壤中腐植酸占比逐渐下降,而颗粒态有机质占比呈增加趋势。砂质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多为不稳定有机质;有较高比例的氮、磷、钾以高活性形态存在,存在较大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