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瓷像制作是一项传统工艺.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手工画瓷像、感光瓷像、热转印瓷像、丝网印刷瓷像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瓷像制作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瓷艺的问世.无疑给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瓷艺.是将瓷器设计成各种艺术造型.并在瓷体上描绘出各种图案的一种高雅艺术。  相似文献   

2.
走向幽雅──晚明茶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二百六十五年间历经十四朝,期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百年间,史家惯称“晚明”,即明代中后期:1522—1602年。这是一个被当时人称为“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时期,是一个承平日久,物力渐舒,城市趋向繁华,城市风尚趋于奢靡的时期,是一个鄙弃儒文化畏天敬法的理想人格而构建至灵、多元的人格时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晚明茶文化——走向幽雅。一、品茶与艺术鉴赏共幽雅唐宋时期中国的皇室、文人、僧侣及平民品茶,以及茶文化专家(如陆羽、宋徽宗)在茶文化的构建中,都还没有刻意地将品茶…  相似文献   

3.
蔡定益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67-10169,10213
论述了景德镇瓷业的崛起中重要的茶文化因素,主要是唐代开始饮茶风气的兴起、唐宋浮梁(今景德镇)及其周边茶业的兴盛、唐宋到明清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及一些著名茶人对景德镇瓷的推崇。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瓷器品种和独具匠心的装饰技艺,为瓷器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异彩。这个时期的彩绘瓷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阐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及瓷茶具装饰图案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并从表现方式、装饰技法、美学特征上论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英 《农村百事通》2010,(10):16-17
瓷像制作是一项传统工艺,迄今为止已经历了手工画瓷像、感光瓷像、热转印瓷像、丝网印刷瓷像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瓷像制作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瓷艺的问世,无疑给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明清至民国时期任丘鄚州镇庙会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州镇庙会兴起于明万历年间,清康乾时期达鼎盛,近代以后总势趋衰。前近代州庙会的酬神、娱乐、商贸功能并重;近代以后各功能皆有所弱化。该镇庙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晚清、民国政府对州大庙、庙会政策与明、前清时期相比骤变,这是该镇异于冀中其他县区庙会变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清至民国时期任丘鄣州镇庙会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忠民 《古今农业》2006,(1):95-101
州镇庙会兴起于明万历年间,清康乾时期达鼎盛,近代以后总势趋衰。前近代鄣州庙会的酬神、娱乐、商贸功能并重;近代以后各功能皆有所弱化。该镇庙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晚清、民国政府对郑州大庙、庙会政策与明、前清时期相比骤变.这是该镇异于冀中其他县区庙会变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石慧敏 《农业考古》2000,(2):289-293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心灵的寄托。但根据茶文化界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人的饮茶风尚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茶及中国饮茶风尚,除了传入日本外,还曾陆续传向了世界各地。 11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 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等书,使中国饮茶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我国茶种输入沙俄。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队…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22-124
瓷器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存在最久远的商品之一,我国外销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公元10至13世纪的宋代,中国的瓷器外销更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西村窑作为广州地区的代表窑口,所生产的瓷器制品在海外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载体,西村窑外销瓷不仅代表着我国高超的制瓷技术、审美意识、民族习俗以及中国文化的韵味,而且还为中外文化的历史交流、社会进步产生了绵长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10,(3):36-37
<正>目前市场上陶瓷产品品种繁多,对消费者来说,要选购到合适的陶瓷产品,了解其相关常识是必要的。按瓷种分,陶瓷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灰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普通陶瓷烹调器和精细陶瓷烹调器等。  相似文献   

11.
受益于明代饮茶风尚的变革,明中期问世的松萝茶至晚明已跃居名品,得到了文人阶层的高度赞誉,代表着先进的制茶工艺。松萝茶被赋予雅化的功用,成为闲雅生活和文学诗歌中的常用物象。徽人更视松萝茶为家乡风物的代表,他们的酬赠、吟咏行为提升了松萝茶的知名度,并以此抒发乡愁、托物言志。在士商交杂的社会环境中,松萝茶的鉴别、采摘、制作等环节及其药用、商业价值均得到重视,其文化外延不断扩展,反映出晚明雅俗交融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2.
明中后期整个审美风尚发生了“由雅向俗”的转变,李贽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其审美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明中后期的时代大背景,重点分析李贽“求真”、“尚趣”、“主情”的审美追求,进一步发掘李贽在审美风尚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景德镇茶具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德镇茶具初考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之源,与国齐名”,英文“China”的意义是中国,又作瓷器之解释,但中国自已并不称瓷器为“China”。景德镇瓷茶具种类繁多,造型精美,装饰新颖,享誉世界,作者收集了大批...  相似文献   

14.
瓷、茶同为我国国粹,历来为西人推崇。唐宋时期瓷、茶已影响海外,明清之际。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瓷、茶的外销数量大增。以至于使用中国茶具泡饮中国茶成为当时西方的风尚,瓷、茶的外销址也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黄纪阳 《甘肃农业》2006,(7):177-178
华瓷外销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中晚期至清中期,中外陶瓷贸易空前发展,销售范围更广,贸易活动更趋频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原始资本积累的要求、西方华瓷收藏风潮的兴起及中外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6.
德化瓷观音     
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三大瓷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的烧制。唐代开始制瓷,德化瓷器“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自古以来,享誉中外。最著名的有“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八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赞誉过:“中国瓷都德化”的瓷器。经他实地考察而带回的德化瓷至今仍保存在意大利博物馆里。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一点通     
《河北农业》2007,(7):41-41
怎样挑瓷器挑选瓷器餐具时,用食指在瓷器上轻轻拍弹,如发出清脆的罄一般的声响,表明瓷器胚胎细腻、烧制好,如拍弹声发哑,则有破损或瓷胚质劣。枕头软硬要讲究枕头应有一定弹性,但过强也不好,头部不断受到外加的弹力作用,易产生肌肉疲劳和  相似文献   

18.
数码瓷像馆     
《农村实用科技》2005,(10):12-12
一种技术含量高、精美高雅、具有多种价值的全新数码瓷像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数码瓷像技术刚刚问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推广,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瓷像工艺的繁琐、简陋、尺寸限制、画面模糊、褪色等问题,且成本也大大降低,操作简单,可在普通的瓷板、瓷砖、瓷片等瓷器上印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茶具 ,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既有实用价值 ,又富艺术之美 ,所以驰名中外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 ,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具 ,按狭义的范围 ,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美味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 ,更能衬托茶叶的颜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通常茶具大概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一、竹木茶具 :因其易吸收茶味 ,且不便观察汤色 ,所以较少使用。二、金属茶具 :其中较常见的是以锡为储茶器具材料 ,因为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筒状…  相似文献   

20.
1000多家成功案例与您分享:加盟商个个都十分感慨地说:金奖品质,致富法宝,这回总算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生财门道!专利项目好,加盟赚钱快康旺隐茶杯机操作真方便、康旺隐茶杯泡茶也方便,这是在第四届中国民企创新致富项目暨招商引资洽谈会上,许多项目投资者看到康旺隐茶杯机械后发自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