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澄江县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的实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团结大发展,有利于增加民众经济收入。分析澄江县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的情况,阐释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甘南州美仁草原为例,通过甘南州草原监测数据及牧户调查问卷资料,对两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甘南州草原平均年降水量、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草原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和产草量呈增长趋势,增加了草原可利用面积和草原理论载畜量。甘南州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对改善草原气候、提高草原产草量、增加草原可利用面积和提升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的一项基本政策,标志着我国草原工作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对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成效进行总结,进一步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奖补机制;建立健全草原执法监督体系;加大牧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7,(6):61-63
随着草地退化的日益加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从2011年开始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分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提出了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过程中,加强对草场的监管力度、牧区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资金投入,提高牧民补贴,进一步促进牧民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积极性等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支持与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希望能够为政府制订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掌握湟中县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成效,该县草原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成效的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从草原监测网点建设,定期开展监测工作,示范点建设,深入到农户的调查研究,对涉及15 个乡镇牧民收益、生态恢复、草畜平衡实施效果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为实施补奖机制的生态状况及效益做出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截至2020年,国家已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政策重点针对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的草原地区农牧民进行补助补偿。自实施此政策项目以来,木里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补奖政策在木里县得以顺利实施。本文针对自2011年以来木里县开展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政策的措施方法,以及该政策项目实施后为木里县牧区及半牧区农牧民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此项目在木里县草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保护和发展草地而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远政策,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统一、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综述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并且结合塔城市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情况,对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来,四川省聚焦"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思路,以补奖政策为载体,创新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提质增效。一是发展家庭牧场,推进标准化养殖。阿坝州小金县冯大荣依托补奖政策发展家庭牧场,流转草场333.33hm2,建暖棚  相似文献   

9.
国家对于草原牧区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不仅是建设草原的基本政策,更是促进草原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生态补奖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就怎样处理好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阶段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已经连续执行了多年时间,通过对过去几年补奖政策的实践以及具体实施措施的整理和总结,可以得出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不足以及欠缺,旨在为后续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推进我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1.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是我国建国以来对于草原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该政策来说,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而实施时间却较短,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中将就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进行一些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阐述了禁牧舍饲项目和生态恢复禁牧区项目中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剖析了我国现行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缺乏长效机制、政策制定不尽合理以及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①科学合理制定补偿办法;②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③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国家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为科学评估草原生态补奖实施效益,并在九师设置多个草原生产力动态监测样点,进一步掌握了草原生产力变化情况,为科学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是建国以来国家投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新策,预期也将是长期实施的一项保护草原生态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本研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对草原生产力和生态保护、牧业产出、牧民收入的作用效应。结果显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然草原产草量、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所增加,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明显下降,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牛出栏及牛肉产量呈波动态势,羊存栏、羊出栏、羊肉产量、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牧业收入、牧业收入比重均高于政策实施前水平。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补奖对象与标准、落实情况及问题、实施成效等方面对政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显示,各地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补奖标准的测算方法在地区间差异明显,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好,牧民参与政策意愿主要受政策实施对生活水平影响、对草原保护的认知、牧业收入占比等因素影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天然草原生态恢复,促进了牧业生产转型;多数研究认为,牧民政策转移性收入和占比均增加,也有研究认为,禁牧区牧户收入下降。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分区研究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实施情况;剥离其他因素的纯政策效应研究有待完善;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牧业总体生产效率等牧业生产效应及牧民就业、消费行为变化等研究有待深入;补奖标准测算、草原监管机制、政策绩效考核评价等需要加强;需要开展融合乡村振兴、牧区扶贫的政策合力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琦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19-3726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长期挑战性的课题,关系着补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性的关键问题。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存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和食物安全的接续地,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已初步建立,投资规模和覆盖面均较大,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探讨和建立公平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协调草原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多赢”、确保草原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和长效机制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致富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草原区域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进行实地调研、对牧户固有的生产决策行为对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当前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认为目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长期欠账,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巨大;草原生态投入少、周期短,保护成果尚难以得到有效巩固;牧民存在心理载畜率和超载惯性,对生态补偿减畜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延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限;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行多样化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和加强草原畜牧业制度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脆弱性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是建国以来国家投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新策,预期也将是长期实施的一项保护草原生态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本研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对草原生产力和生态保护、牧业产出、牧民收入的作用效应.结果显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然草原产草量、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所增加,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明显下降,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牛出栏及牛肉产量呈波动态势,羊存栏、羊出栏、羊肉产量、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牧业收入、牧业收入比重均高于政策实施前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伊犁河谷地区的实施效果,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河谷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数分别为7.54、7.34,均处于第二等级,效果较好;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数为5.94、处于第三等级,效果一般;综合效益评价指数为7.01,处于第二等级,效果较好。分析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提高补偿标准、调整补偿金发放时间,加强政策监管力度,提高牧民自身素质,加快转变牧民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松山滩牧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论牧区生态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境内最大、最干旱、退化最严重的松山滩草原连续实施了三项牧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发展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08万亩。各示范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草原生态效益和节水效益明显,社会效益良好,为大规模开展牧区生态水利建设总结了经验和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总结示范项目建设经验的同时,结合松山滩草原实施的其它草原生态保护工程,提出了对牧区生态水利重要性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草原面积广袤,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突出,草原区地处祖国边疆,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探讨草原的持续利用意义重大。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草原退化势头得到遏制,但受超载过牧、自由放牧、草原建设投入不足及气候暖干化等因素影响,草原退化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为此,应在完善草原承包制基础上,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草原监理,并加大草产业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