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4-5,39
目前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该文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选择,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土地财政存在的缺陷和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进行城市建设的程度日益加深,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通过定性分析"土地财政"的成因与现状,并结合现阶段沪、渝两地启动的房产税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究现阶段的房产税改革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发现现阶段房产税改革对"土地财政"的效用及不足,为地方政府财税体制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国家中央部门对地方税制的不断改革,其中一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地方政府享受税制改革的成果。地方政府由于要适应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多的资本注入,那么土地政策为地方政府收集了更多的土地转让资金。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逐渐土地政策成为地方政府最为主要依赖的经济来源点。本文通过分析土地政策的成因以及它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联,通过利弊分析,能够对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4.
基于跨期消费与投资组合模型研究了“土地财政”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利用我国2004~2010年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先,“土地财政”通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以及推高房价共同抑制了居民消费,并且随着“土地财政”依赖程度的增加,居民将相应地增大房产部分在家庭财富配置的比重;其次我国的“房地产财富效应”不显著,但是居民住房面积的增加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最后,提高信贷利率和改善公共服务水平都将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因此,减少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依赖、建立居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以及弥补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职能缺位是提振居民消费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分配相对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权不对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推行土地财政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土地财政的过度发展亦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土地财政进行相关分析,思考土地财政转型发展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绘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06-4008
追求土地收益和土地抵押贷款是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和扩大城市用地的真正目的,一些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基于上述问题对"土地财政"的成因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地方政府债务与土地违法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土地违法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均具有正相关性,土地违法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为减少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的土地违法行为,应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控制债务规模;改变单一的官员激励机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比例,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相似文献   

8.
李洋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89-9090,9097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土地出让金的过度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该研究系统地对土地财政的可能风险进行了探索,分析表明土地财政风险主要包括财政、经济、社会和法律4个方面:土地财政的波动性以及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政府的财政风险;土地出让收益的高涨导致房地产业过度繁荣,干扰市场经济运行,构成地区的经济风险;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征地纠纷频发,影响地区的社会稳定;土地交易中不规范运作引发寻租行为,诱发土地违法行为,构成地方法律与道德风险。因此,亟需进行土地财政的优化改革以规避风险,实现土地财政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土地开发热潮,但这绝不是“土地财政”的救命稻草.相反,若妥善利用,这一次城镇化的改革窗口或将成为削弱“土地财政”的良好契机. 1 分税制非“土地财政”的病根 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人们很自然地将这种所谓的“土地财政”看成是分税制的直接后果,在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地方建设需要时,地方政府通过多卖土地抬高地价来增加财政收入.并认为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大小与财税体制和地方财力有关,要彻底解决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过大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调整财税体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开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支出事项,同时也降低了地方财政在全国财政中的比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土地财政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也使地方财政不可持续性增加。未来应从理顺地方财权与事权等几个方面解决其不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对非公益土地征用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参与非公益土地征用是因为非公益土地征用对其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正演变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在非公益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重新定位了地方政府非公益土地征用职能,并指出地方政府在非公共利益土地征用中的职能应向管理者、提供者、监督者、协调者职能转变,这是维护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和保护失地农民根本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分税制改革的状态下财权与事权不相互对称,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困难。这样地方政府就把眼光投向了土地,以确保财政的基本平衡。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分税制以后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土地政策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对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形象表述,其实质是"寅吃卯粮",它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虽然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加大城市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但是在推高房地产价格、增加债务风险、浪费土地资源及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为突出。笔者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探讨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到公众参与中政府角色的研究甚少.该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梳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描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者角色不一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由于存在利益博弈,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是促进者,地方政府是消极配合者.为此,中央政府应从摆正公众参与的位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调节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加强监督与惩罚机制5个方面着手完善促进者角色;地方政府应从积极培养公众的参与观念、制定相关法规、开辟参与渠道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调整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几方面着手转变为积极配合者,以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突出的“土地财政”问题,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转型期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和价格是否由财政分权和经济目标考核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出让更多的土地来获得收支平衡,导致出让收入增加和价格快速上涨;在经济目标考核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工业和商业混合发展模式,工业上采取协议方式低价出让土地与商业上采取“招拍挂”方式高价出让土地,两者之间差距逐渐扩大;房价和地区市场开放度也影响土地出让收入。  相似文献   

16.
肖君  兰涌 《农业与技术》2014,(8):211-213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财政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及其相关产业的租、税、费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收入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分析了土地财政模式存在的财政、金融、社会、产业发展、房地产泡沫和过度"土地城市化"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改革征地制度,严格土地供应;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的治理作用;规范使用土地出让收益,完善土地收益管理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匹配地方财权与事权。  相似文献   

17.
陈春  冯长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18-16021
针对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的现状,从财政分权、政府博弈和土地制度3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政府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税分权,加上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促使地方政府具有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趋利行为,而我国的土地产权、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出让制度又让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得以实现;提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政府力量主要来自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县级政府就是我国政府治理的重要层级。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重新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格局,赋予各级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源,但制度重构只涉及了财权和财力的分配,并未调整相应的事权。尤其施行“省管县”和“乡财县管”以后,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明显减少,对县级财政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县级财政能力不足,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势必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和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扭转县级财政困境,有效保障县级政府的运行已经成为理论探讨和实际工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深入分析县级财政面临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对解决渭南市临渭区目前财政困难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雯  孟梅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04-105,70
土地财政问题由来已久,土地财政是当前经济与政治环境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产物。尽管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却也同时引发了一些社会负面效应,而且这种负面效应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需要对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如何治理展开深入研究。以阜康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的指导,对阜康市土地财政现状及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阜康市土地财政程度较高,平均达到50%以上。同时,针对当前阜康市土地财政的现状,从制度改革与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倒逼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将更多精力放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然而,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方政府常常一次预收若干年的土地收益,很快就会面临无地可出的困境;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