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0个热带、温带玉米群体为材料,采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MINQUE(1)法,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遗传方差分量比率、群体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群体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产量相关性状狭义遗传力为穗粗>百粒重>穗粒重>穗长>籽行数>行粒数>秃尖;加性效应最好的2个群体是豫综5号和墨黄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墨白962×豫综5号、新墨1号×WBM-C4、墨黄1号×SUWAN-1和墨白962×EP7;综合来看,豫综5号和墨黄1号是最具利用潜势的群体种质。  相似文献   

2.
10个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和杂优组合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225个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热带、亚热带、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墨黄1号、Suwan-1、新墨1号、豫综5号、辽旅综等5个群体有较高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是适合本地利用的优良种质,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在10个群体与测验种的50个杂交组合中,CML161x辽旅综(热×温型)、CML165x新墨1号(热×热型)、5公xSuwan-1(温X热型)、双M9x辽旅综(热X温型)、CML165x墨黄1号(热X热型)等5个组合的SCA值较大、产量高、对照优势大,在育种中可用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获得优良品种或组合。  相似文献   

3.
 以 4个分别代表我国北方温带玉米四大优势群的自交系 (黄早四、Mo17,B73和丹 340 )为测验种 ,采用NCⅡ设计 ,对来自 5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地理族的 2 5个自交系进行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根据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表现 ,研究这些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 4个测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群体Suwan1、POP2 8的自交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效应值较高 ,5个自交系的平均产量GCA效应值分别为10 10 .6 4和 2 6 6 .5 7;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及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黄早四之间的平均产量特殊配合力 (SCA)效应值最高 ,分别为 879.2 9和 5 83.81;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B73之间组合的杂种优势最大 ,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为 2 0 .36 % ,其次为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的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19.38% )。由此 ,Suwan1×瑞得、ETO×瑞得、POP2 8×瑞得、POP2 8×旅大红骨和Suwan1×兰卡斯特为 5大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4.
选用墨白1号、苏湾1号、双M9为基础材料,以自交系掖478为导入系制成热带、亚热带种质比例为25%~75%的群体,采用NCⅡ设计,分析包括3个基础材料在内的12个群体(系)与丹340、昌7-2、Mo17、齐319及CML161、C144、Tafa2组合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含50%~75%双M9种质群体、墨白1号、含75%墨白1号种质的群体和苏湾1号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而含25%~50%墨白1号种质、50%苏湾1号和25%双M9种质群体的一般配合力较低;在"热带×热带"模式下,不同热带种质含量群体均有较高的产量表现,但以热带种质含量50%~75%与CML161及C144组合的配合力及产量表现最高;在"温带×热带"杂优模式下,不同比例热带种质群体与温带测验种杂交组合间杂种优势差异较大,总体上墨白1号群体及含25%其他热带种质的群体与丹340配合力较低;自交系CML161和C144能较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材料,可作为本地测验种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热带种质玉米群体的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桂综2号、墨黄966两个热带种质玉米群体进行两轮改良后,选用4个测验种进行NCⅡ设计,对改良群体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是:桂综2号、墨黄966的籽粒产量平均每轮分别获得7.55%、6.96%的增益;对一和肌配合力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桂综2号一般配合力效应从C0的-19.15增加到C2牟17.85,墨黄966从C0的-16.38增加到C2的20.18。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Pob45、Pob46、Pob501、Pob502、P00133、P00134、Pob25、Suwanl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方法]试验以自交系昌7-2、郑22、掖478、齐319、M017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设计.[结果]Pob25和Pob502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综合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配合力总效应.[结论]得出塘四平头(昌7-2)×Pob501,塘四平头(昌7-2)xPob25,Reid(掖478)×Pob25,塘四平头(昌7-2)×Suwanl,旅大红骨(郑22)×Pob502为5大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7.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具有美国种质的豫综 5号玉米群体为基本材料 ,以国内两大种质来源的 2个自交系所组配的E2 8×内1 4 为测验种 ,分析了豫综 5号群体的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群体内不同单株间产量等性状存在着显著差异 ,遗传变异丰富 ,从 93个测交种中筛选出 2 0个较优良的对应自交单株作为下一轮半姊妹轮回选择的亲本。预计新一轮合成群体产量配合力将提高1 0 %以上 ,农艺性状也将得到相应改良。  相似文献   

8.
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杂交优势组合模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中国农业生产上利用的4大玉米类群的各1个代表自交系为测验种,对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ob43,Pob501和Pob502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掖478×Pob21,丹340×Pob501,掖478×Pob43,黄早四×Pob70和掖478×Pob502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参试56个组合中,21个组合与单交种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丹340×Pob501和掖478×Pob43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9.12%和4.32%.根据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和对照优势初步构建了旅大红骨系×群体Pob501,Reid系×群体Pob43,Reid系×群体Pob502和唐四平头系×群体Pob49这4个杂优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和泰来的两点试验,以玉米自交系Mo17,B73,444,丹340为测验种,对从群体品综1号、中综3号和陕综5号选育的18份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以探讨群体选系在我国东北早熟玉米区的利用途径.结果表明,选自同一群体的自交系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陕综5号群体选系HR14,HR17,HR15,中综3号群体选系HR9,HR8,品综1号选系HR4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初步的类群划分结果品综1号选系为瑞德群,中综3号选系为旅大红骨群,陕综5号选系为兰卡斯特群.在供试的72个组合中HR15×丹340,HR17×丹340,HR9×Mo17,HR14×丹340,HR7×B73,HR8×B73,HR6×444,HR5×丹340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对照优势较高,表现出较高的利用潜力.结合育种实践,在我国北方早熟春玉米区陕综5号×旅大红骨、中综3号×瑞德或兰卡斯特、品综1号×旅大红骨或唐四平头可能组成较大利用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0.
4个热带玉米群体在温带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4个热带玉米群体与4个温带玉米骨干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成杂交种,通过配合力分析,获得了选育优良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强优势组合,进而构建出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对不能形成杂优模式的热带群体,可利用它的优良农艺性状对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同时对4个热带群体的利用价值和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用来自CIMMYT的热带、亚热带早熟群体和与之杂种优势关系最近的我国温带核心种质代表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中的部分选系与测验种测交,通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来分析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半外来群体丹340×Pob70选系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与Lancaster群和改良Reid群测验种都有较大的杂种优势;Pob101×掖478选系的一般配合力中等,主要与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测验种有较大的杂种优势,掖107×Pob69选系的一般配合力较低,但与旅大红骨群测验种有一定的杂种优势。该改良方法为这些半外来群体及其选系的继续改良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Informatio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maize (Zea mays L), germplasm and temperate maize germplasm is of great value to maize breed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mbining abilit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25 inbreds extracted from five tropical maize populations and a land race, with four temperate maize inbreds (Huangzaosi, Mo17, B73 and Dan 340). The 25 tropical inbreds were crossed with the four temperate inbreds and evaluated. Lines from Suwan1 and POP28 had high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for grain yield. The lines from POP32 (ETO) had the highest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 with B73; the average SCA value of the 5 lines was 879 kg/ha. The lines from Suwan1had the second-highest SCA (584 kg/ha) with Huangzaosi. The lines from Suwan1 had the greatest relative heterosis (20%) with B73, followed by the lines from POP32 (ETO) with B73 (19%). Five heterotic pattern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is study: Suwan1 × Reid, ETO × Reid, POP28 × Reid, POP28 × Ludahonggu, and Suwan1 × Lancaster.  相似文献   

13.
两个含CIMMYT和Reid种质的玉米半外来群体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来自2个由CIMMYT亚热带群体和Reid种质代表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中的40个选系与测验种测交,通过产量的杂种优势来分析改良效果,为这些半外来群体及其选系的继续改良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半外来群体(B73×Pob45)×B73选系与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测验种都有较大的杂种优势;(掖107×Pob69...  相似文献   

14.
桑立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08+6425
[目的]研究热带玉米(Zea mays L.)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探讨其在高纬度温带地区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以黄早四、丹340、Mo17和B73为测试种,分析已筛选出的5个热带自交系和4个我国分属4大类群的温带玉米种质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结果]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热带×温带的杂种优势大于热带×热带和温带×热带的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热带玉米种质在辽宁省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墨白962的不同世代为材料,研究了混合选择对热带玉米群体穗分化的选择响应。结果表明,在混合选择过程中,雄穗的穗分化阶段I、IV和V所用时间在的C0、C2和C4等3个世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雄穗的分化阶段II和III所用时间在世代C0和C4之间有显著差异。而穗子的穗分化阶段I和II在C4、C0和C2世代之间有显著差异。对于雄穗和穗子相同穗分化阶段的时间差,在不同世代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育出1~2个优质高产的后代番茄杂交组合(品种)。[方法]用大107作为共同母本,与东圣3号、牛番茄、美丽莎、1439、12、A3配制6个杂交组合的F1代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进行可溶性固形物杂种优势与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作为可溶性固形物性状杂交育种的亲本有大107、东圣3号、美丽莎;组合大107×东圣3号和大107×美丽莎可溶性固形物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而且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结论]大107×东圣3号和大107×美丽莎是选育该性状的最优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对产量性状的表达均起作用 ,但以一般配合力效应为主。在与对照优势的相关性分析中 ,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与其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r =0 92 98 ) ,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其相关为 (r =0 36 81)。本试验一般配合力效应为正向的自交系分别为A3180 (2 2 4 90 9)、DB42 4(12 9 34 1)、48- 2 (5 5 0 2 4) ;前 4名强优势组合分别为DB42 4×A3180 (4 1 16 % )、DB40 6×A3180 (38 98% )、DB42 8×A3180 (34 11% )、DB42 4× 48- 2 (2 8 6 2 %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豫综5号糯质化改良取样的可行性,明确选取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方法]采用田间种植、室内测量等方法对豫综5号的894个单株进行调查和数据处理。[结果]894个单株穗位高变异系数为19.9%,单穗重变异系数为35.1%,穗长变异系数为18.1%,穗行数变异系数为19.7%,行粒数变异系数为22.5%,单穗粒重变异系数为36.3%。[结论]这些性状在各单株之间变异比较大,能够代表豫综5号进行糯质化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