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3年和1994年,在红河州石岩寨林场进行直干桉接种菌根菌育苗试验,采用天然菌根土和人工菌根剂接种,分不同菌根菌、不同接种部位和剂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菌对直干桉苗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根土接种的效果较人工菌剂好。  相似文献   

2.
1993年和1994年,在红河州石寨林场进行直干桉接种菌根菌育苗试验,采用天然菌根土和人工菌根剂接种,分不同菌根菌、不同接种部位和剂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菌对直干桉苗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根土接种的效果较人工菌剂好。  相似文献   

3.
1 森林菌根土接种:用松林或栎类林地带有菌根真菌的土壤(即称菌根土),直接撒在新开垦的苗床上,在播种沟内或在幼苗行间撒一层约1-2厘米厚的菌根土,翻到5-10厘米土层中,并保持土壤湿度。也可按1公斤菌根土兑上20公斤水,混合成泥浆液直接喷洒在幼菌根部。如用容器育苗  相似文献   

4.
由湖南省林科所完成的“湘I号菌根真菌对马尾松、湿地松育苗和造林技术研究”,从马尾松、湿地松林内收集菌根真菌子实体100多种,从中选育出效果最好的湘1号菌根真菌、已在全省14个县(市)培育马尾松、湿地松菌根苗木20多公顷,造林1万多分顷,另外,还筛选出比较好的培养基M-76、MMN;二级团体草灰、蛭石、葡萄糖培养基,并提出适宜的PH值和培养温度。马克松、湿地松采用菌根化育苗,能促进苗木根系发达,绝大多数出困苗木为一级艺,无等外苗,苗高比对照分别提高3R35%和I4对从地&粗分别增加50%和25%;于物质增加1-4倍;菌根数量…  相似文献   

5.
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是中国林科院菌根中心研究开发的林业生产先进技术 ,是林业部 1997年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一。安徽省太湖县从 1998年春季起 ,连续 3年在湿地松容器苗培育和板栗实生苗培育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提高了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增强了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节约了育苗成本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 造林步骤国外松容器苗造林是太湖县近几年大力推广的造林新技术。在芽苗移栽过程中进行截根 ,接种菌根 ,实行菌根化育苗。其过程如下 :种子处理—催芽—营养土 (培育基质 )准备—装容器—芽苗接菌移栽—菌根化育苗管理—出圃造林。1 1 …  相似文献   

6.
怎样带菌根和菌根土接种造林许多树木的幼苗期皆有菌根,培养菌根的土为菌根土,松树、桦树、柳树等都有菌根和菌根土。采用菌根、菌土造林和用菌根菌土接种育苗是一个道理,使苗木能适应瘠薄中生长,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在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菌根比少菌根的苗木成...  相似文献   

7.
森林菌根土接种法,简便易行,菌根化程度高,接种效果明显。用菌根土接种的云南松、马尾松、加勒比松幼苗长势好、抗性强,苗高、冠幅、全苗重分别是对照苗木的1.7~2.9倍;用以造林,不仅可使造林困难地区松树的成活率由以往平均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且可提前2~3年郁闭成林。本文介绍了松树菌根土育苗造林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从良种材料选择和用种量确定以及苗圃地选择、圃地准备、菌根菌接种、播种、大田切根、营养土配制、芽苗培育和切根及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大田切根育苗和芽苗切根育苗以及直播容器育苗和芽苗切根移植容器育苗等4种马尾松良种富根壮苗培育技术.同时,提出了壮苗指标,分析了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9.
容器苗造林可延长造林季节,并能极大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前几年我县几个林场曾多次进行国外松容器育苗,但由于营养土配比不适,影响了育苗效果。为找出比较合理的国外松营养土配制方案,近年来,我们再次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东海县石湖林场内。供试的种子是从美国进口的火炬松,湿地松,安徽省马鞍山林场的火炬松,南京林学院的“刚×火”F_2。营养土原料中的黄心土是从地下2米处挖出,比较疏松,松林土是从该场24年生的赤松林内挖取;育苗地土为轻度白浆土,粉状结构,土壤容重达1.5克/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10.
四川松树、桉树外生菌根菌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四川省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桉树等人工幼林及少数天然林的外生菌根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我省松树林下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丰富,鉴定出9科18属50种,其中马尾松林下有40种,占80%,松、桉幼林下的种类单一、采色豆马勃、多根硬皮皮勃、黄色须腹菌为松类人工幼林下的优势菌根菌,随着树龄的增加,菌根种类也不断增加。桉树林下仅发现大孢硬皮马勃。  相似文献   

11.
火炬松是优良的外引松树。它生长速,干型好,成材早,适应性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该树种主要靠种子繁苗,且种子主要来源靠进口,比较珍贵。所以,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种子的产苗量和苗木的质量,对加速发展这一优良树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多年育苗实践证明:选用育过松苗的土地作圃地,采取低温湿砂贮藏处理种子,用点播方法精细播种,及在幼苗出土前后严防鸟害等项技术措施,是育好火炬松苗的关键措施。 但是,在育苗实践中往往碰到一些难题。如没有育过松苗的土地,只有其它的苗圃地,虽然可以采取在苗圃地上铺垫松林土,接种菌根菌,但在较大面积上铺土有困难;又如,虽有松苗圃,但因为此地习惯在春季栽松,待松苗出圃后,再整地播种火炬松,则因时间比较短促,圃地难以  相似文献   

12.
四川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优良Pt固体菌剂,对湿地松、火炬松与马尾松进行了截根菌根化接种育苗造林。结果表明,截根菌根化接种方法,使供试松苗形成了大量菌根,Pt菌根指数大于60,苗木质量明显改善,用菌根化苗木造林,幼林成活率与生长量都明显提高。菌根化幼林还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滇东南、滇中广大区域引种马尾松收到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开展了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评选出广西田阳、宁明两个较佳的马尾松种源,用这两种源的种子培育出的1年生马尾松容器苗,其苗高超过其他参试种源的23.1%~71.2%;通过试验还评选出了天然菌根土这一较佳的马尾松容器苗的育苗基质。其0.5年生苗木的生长量提高5%以上。以此得出了优良种源和优质育苗基质相结合培育马尾松容器苗的较佳组合。  相似文献   

14.
改进马尾松育苗方法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采用控制苗木密度、芽苗截根移栽和接种菌根菌等技术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苗木密度应控制在150株/m2,芽苗截根以保留主根长度1/2为宜;采用厚环乳牛肝菌进行人工接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火炬松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炬松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大田育苗最佳的处理组合为苗木密度100~150株/m2、芽苗截根处理以保留芽苗主根长的50%、接种厚环乳牛肝菌Sg;火炬松容器育苗最佳的基质配方体积比为火烧土30、过磷酸钙2.5或5.0、深层红壤35、松林表土35两种组合;菌根化处理是火炬松容器育苗行之有效的措施,菌根化对容器苗苗高、地径的生长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我国首次将外生菌根菌用于育苗造林北京林业大学菌根菌研究组,1983年开始,经过5年持续试验,筛选出几种对提高油松育苗、造林成活率,增加生物产量和增强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能力有明显效果的菌根菌,并研究出一套简易、价廉,而实用的分离、培养和施用菌根菌的技术;同  相似文献   

17.
在黑松容器育苗过程中,接种菌根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普通苗在苗高和地径上均提高11%以上,菌根化效果好的达66%。接种菌根菌的黑松苗木根系较普通苗木明显发达,侧根总长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 豆包菌(Pisd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 Couch)与松树共生,形成特殊状态的短根(菌根),对松树的营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了它,不仅成苗率高,而且幼林生长快。当前,我国对松树育苗造林是把含有菌根菌的森林土(菌根土)施入圃地,作为菌根菌的来源。但是,应用森林土接种,需要的数量大,远距离运输,涉及到人力、运输上的困难,并可能带来其他病菌和对形成菌根不利的真菌。用人工从子实体分离最有效的菌根菌纯培养物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途径。美国将豆包  相似文献   

19.
《安徽林业科技》1995,(A02):22-24
湿地松,马尾松Pt菌根化育苗造林成效揭示,不同菌株处理的菌根化苗木增益远较同一菌株不同菌剂处理的明显;应用菌根生物技术能显著促进1-2年生幼林生长发育,菌根苗造林的远较造林后接菌的当年菌极增益为大,但随着林龄的增长,二者的差异渐近减少。  相似文献   

20.
菌根菌在油松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是林木与土壤中真菌共生而形成的根,具有菌根的苗木生长健壮,抗病抗旱力强,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目前国外已把“菌根化”列为育苗造林的一项常规技术措施,而我国林业生产中应用菌根菌则刚刚起步。鉴于我省山坡多干旱贫瘠,历年来造林成活率低的状况,笔者用菌根菌纯培养体对油松苗进行了接种试验,以期为菌根菌在我省育苗造林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太原市的古交神堂坪和西山大岩村。神堂坪试验地位于山坡下风口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