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冬季(11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在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3科35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优势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更替,季节性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小黄鱼、梭鱼、印度鲬、大银鱼和黄,无四季共有优势种,季节性优势种组成较1998年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Margaler物种丰富度指数D(0.40~1.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39~1.45)、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0.43~0.75),方差分析表明,3种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ONSIM)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斑、黄、梭鱼、印度鲬、蓝点马鲛、横带高鳍虾虎鱼、焦氏舌鳎是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VSTEP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可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0年夏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 kg/h和459 ind./h增加到44.1 kg/h和6 107 ind./h,生物量在每个站位均有所增加,且在整个调查海域分布较为均匀。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丰度优势度曲线均接近。7月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较6月有所下降。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结果表明,6月调查站位和7月调查站位各自聚为一组。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相似性较高,Jaccard种类相似性系数为56.3%,根据生物量计算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为43.1%。与历史数据相比,黄河口鱼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生物量在各月间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次调查7月黄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6月,而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则恰相反,6月鱼类资源密度高于7月。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营养和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则主要摄食桡足类、钩虾、涟虫等小型底栖甲壳动物。在5种虾虎鱼中,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高(2.65),纹缟虾虎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01),而红狼牙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低(分别为1.26和0.97)。5种虾虎鱼之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3~0.64之间,其中六丝钝尾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64);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8~0.91之间,最高值出现在红狼牙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之间(0.91);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032~0.3648之间,其中钟馗虾虎鱼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3648),因此最有可能出现激烈的食物竞争,其他鱼种之间则通过营养或空间生态位的分化而降低了种间竞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该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据此分析辽东湾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并计算群落季节更替与迁移指数,建立鱼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调查结果显示:辽东湾春、夏、秋3个季节共捕获鱼类58种,其中春季34种、夏季49种、秋季46种;优势种春季为短吻红舌鳎、黄鲫和皮氏叫姑鱼,夏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斑鱼祭,秋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六丝钝尾虾虎鱼、黄鲫和皮氏叫姑鱼;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34~1.63,丰富度指数为1.44~1.68,均匀度指数为0.60~0.64;辽东湾鱼类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靠近湾顶的北部近岸浅滩水域群落、辽东湾中南部深水区群落和辽东湾湾口深水区群落,其中春季和夏季可分为3个群落组,秋季分为2个群落组;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在春、夏季与底层温度相关性系数最高(春季R=0.270、夏季R=0.408),在秋季与水深相关系数最高(秋季R=0.37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结果显示,辽东湾鱼类丰度优势度曲线均位于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7.
2种虾虎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2种虾虎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41bp,通过序列比对,检测到266个变异位点,序列中碱基转换频率高于颠换,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结合GenBank中的虾虎鱼科其他物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遗传距离表明,10种虾虎鱼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118~0.330之间,大头新虾虎鱼(Neogobius kessleri)与同属的裸喉新虾虎鱼(N.gymnotrachelus)遗传距离最小,为0.118;大头新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遗传距离最大,为0.330。以Cyt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分析表明,10种虾虎鱼分为3个主要类群,红狼牙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聚为1支,且与其余8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3个季节的渤海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96种游泳动物,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37种、头足类4种。各季节优势种物种数为2~5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春季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脊腹褐虾,夏季优势种为鳀、口虾蛄、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和葛氏长臂虾,冬季优势种为脊腹褐虾、矛尾虾虎鱼、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斑尾刺虾虎鱼。游泳动物相对丰度在春季最小,为244尾/h,夏季最大,为11 391尾/h;相对生物量在春季最小,为1.56 kg/h,夏季最大,为38.57 kg/h。从春季到冬季,渔获物相对丰度和相对生物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61~4.99,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1.83~2.40,冬季最低,春季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49~0.59,冬季最低,春季最高。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表明,渤海各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并无明显季节变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渤海春、夏、冬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主要由鳀、枪乌贼和口虾蛄资源量季节变动所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对照现有资料,首次报道了苏州及邻近地区虾虎鱼科和鳗虾鱼科鱼类的重新定名和种名的重新整理。共确认有2个亚科、6个属、8个种,占全国128种的6.25%,其中纹缟虾虎鱼、矛尾虾虎鱼和阿匍虾虎鱼为本地区新记录的种,列出了虾虎鱼科和鳗虾虎鱼科鱼类的分类鉴定检索表。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斑尾复Xia虎鱼(Synechogobious ommaturus)为材料,对其肌肉、肝脏、卵等几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得知斑尾复Xia虎鱼不同组织中LDH的同工酶各类及其含量存在着相当大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夏季珠江口5大口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6年8月记录了珠江入海口5个大面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经初步鉴定共计5门54属119种(包括6个变种,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此次网采浮游植物以淡水硅藻和绿藻为主,硅藻64种,约占总种数的53.78%,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属有菱形藻(Nitzschia)、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等;绿藻门次之37种,常见属有栅藻(Scenedesmus)、盘星藻(Pediastrum)和新月藻(Closter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085×105~2.40×106ind./m3,平均值为1.0443×106ind./m3,其中S2水域的细胞密度最高,S1次之、S3至S5依次减少。对多项群落特征参数如多样性和相似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其群落结构除S2外,各站位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站位之间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不高。  相似文献   

12.
斑尾复鰕虎鱼的成熟与产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斑尾复鰕虎鱼卵巢发育分为Ⅵ期,在繁殖季节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期从2月开始,延续到5月,3月和4月为盛产期。在卵巢第一次成熟时进行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种间关系,采用插网调查,利用2019年5—10月的调查数据,基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长江口崇明东滩(31°27''N,121°56''E)和九段沙盐沼湿地(31°10''N,121°57''E)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共采获10个优势种,其中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0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11~1.70,其中拉氏狼牙虾虎鱼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57~1.53,其中棱鮻(Liza carinatus)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值最小。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species pairs)高达73.33%,具有显著重叠意义的鱼种对高达48.89%。结论认为,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具有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从松花湖采集了亚洲公鱼、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样品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参考有关资料论述了松花湖的自然条件及渔业概况,移入小型经济鱼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发展的生态学分析和种群发展趋势及数量调控。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湖口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5月-12月对鄱阳湖湖口县水域鱼类资源进行逐月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优势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鄱阳湖湖口水域共采集鱼类52种,隶属于7目12科40属;优势种分别为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ys nobilis)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1.3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i)为2.59,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6.09,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5,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87,相对稀有种数(R)为97.87%;该水域定置网CPUE为1.10~6.21 kg/d,与湖口水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鄱阳湖湖口水域渔业捕捞个体以小型鱼类居多,洄游型鱼类的幼鱼补充群体数量极少,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费骥慧  汪兴中  邵晓阳 《水产学报》2012,36(8):1225-1233
根据2009年8—11月对洱海鱼类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研究了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洱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洱海鱼类群落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洱海西岸与南北端湖滨带群落类型(群落Ⅰ)、东岸与湖心区群落类型(群落Ⅱ)和上游小型湖泊群落类型(群落Ⅲ)。群落Ⅰ的主要特征种为(Hemiculter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子陵栉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80.71%。群落Ⅱ的主要特征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8.20%。群落Ⅲ的主要特征种为鲫、麦穗鱼、长身(Acheilognathuselong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华鳑鲏(Oryzias latipes sinensis)、子陵栉虎鱼等,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4.94%。群落Ⅰ和群落Ⅲ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Ⅱ则以大中型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环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斑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陈建国 《水产学报》1993,17(2):146-153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2012—2016年每年8月渤海鱼类资源量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进行了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根据组间差异种和组内相似种年际贡献率,筛选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结果显示:(1)在29.93%~35.69%的相似性水平上,2012—2016年各年度渤海鱼类群落分组情况良好,相应MDS系数都小于0.2。(2)2012—2016年渤海鱼类组间种类组成差异都极显著(P=0.001),贡献组间80%累积差异性,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4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鳀(Engraulis japonicus)、3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黄鲫(Setipinna taty);组间差异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黄鲫。(3)贡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组内相似性80%累积贡献率,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2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鳀、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组内相似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有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4)依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中各鱼种累积贡献率和单贡献率的大小和出现频率,推断鳀是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首要关键种,其次为黄鲫,然后是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这4种鱼的站位平均资源量对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站位平均资源量的比例及相关性和回归性,以及年度的优势度指数也证实上述关键种观点。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首要关键种为鳀,其次为黄鲫,渤海鱼类关键种的研究可为渤海捕捞产业的调整和渔业资源的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