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 迄今已明确地揭示白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st是转主寄生菌,它以白松作为锈孢子寄主,而以茶藨子属植物作为冬孢子寄主。然而1972年在北海道东部首先查明栽植的白松干锈病菌在自然条件下能侵染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同时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也能侵染茶藨子作为其冬孢子的寄主。1977年在北海道的十胜地区又发现寄生在栽植的红松上的另一种干锈病菌,它的病原性与白松上者相同(Uozumi 1978)。此外,还有一种锈菌称为CronartiumKamtscha ticum Jrstad.它可同时侵染马先  相似文献   

2.
茶藨生柱锈菌致病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互接种的方法对华山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的致病性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只能侵染其本地的转主寄主植物东北茶藨子;(2)华山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能转主侵染多种不同地区的茶藨子植物;(3)所有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锈孢子均不能转主侵染东北茶藨子;(4)初步认定马先蒿属植物不是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3.
红松疱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真菌,以前曾误认为山芍药是它的转主寄主,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1960年邵力平教授对病原菌重新鉴定,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返顾马先蒿及其变种、穗花马先蒿和东北茶蔗子进行人工接种,均获得  相似文献   

4.
<正> 松瘤病[Cronartium quercuum(Berk.)Miyake et Shirai]在马尾松和黑松上经常发生,据观察发现病菌在其转主寄主—栎属树木上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量因树种而有明显的差异。笔者前曾以赤松和黑松上的锈孢子分别作接种源,接种在数种栎属寄主上,结果显示了不同接种源对其转主寄主的致病性确是有明显的差异。本报告作为前一试验的继续,把不同来源的冬孢子堆(担孢子)作为接种源,对锈孢子世代的寄主接种,看其致病性是否有明显的差别。其方法是:分别于赤松和黑松标准株上采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知道Peridermium pini(=Endocron-artium pini),P. harknessii(=E. harknessii)和P. filamentosum 是硬松类的一些同主寄主的干锈病菌。它们以锈孢子为手段,由松到松直接侵染。1972年Saho 和Takahashi 曾对由松到松的五针松干锈病做出有推论根据的报道。在北海道,在一种五针松——天然生长的偃松的嫩枝上采到了这种锈菌。于是,提出该菌为Peridermiu yamabense 新种(Saho,1981)。接种试验结果指出偃松、P. griffithii、美国五针松、日本五须松、P. peuce、P. str-obiformis 和美国白松都是这种锈菌的寄主。  相似文献   

6.
常听到一些林业专家讲,松、杨不能混交栽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落叶松和杨树有一种共同病害,该病是由落叶松杨栅病菌引起的。病菌一年之内有五个发育阶段,每一个阶段产生固定形状的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它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和冬孢子寄生在杨  相似文献   

7.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8.
五针松疱锈病(Cronar tium ribicola J.C.Fischer.)侵害许多五针松和茶(?)子属(Ribes)的一些种。在春季和夏季,担子孢子入侵任何年龄的松针,产生菌丝向下生长通过松针的输导组织,进入嫩枝,杀死一块树皮。在这块树皮上出现黄色小突起精子器,紧接着在早夏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器是白色突起的泡状物,充满橙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藨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μm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菌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凤尾蕨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凤尾蕨Pteriscretica和Pteirsumbrosa孢子无菌接种于1/2MS大量元素和KP大量元素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置于温度20~22℃、光照强度为2200LUX连续光照的培养室中培养。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记载配子体及孢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形态,以此确定配子体发育类型和配子囊个体发育特性。两凤尾蕨孢子培养5~7d后萌发,原叶体早期发育大致相近,与Oeratopteris发育类型类似:幼原叶体匙形具侧生分生区,同时,存在一些不规则的配子体发育类型,凤尾蕨Pteriscretica的一些个体的发育类型介于Adiantum和Ceratopteris类型之间,而P.umbrosa的一些个体介于Kaulina和Ceratopteris之间。培养25~33d后原叶体达到性成熟,P.cretica以雌性配子体为主,而P.umbrosa则以雄性配子体为主。配子囊发育属薄囊孢子型。孢子体无配子生殖。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茶藨生柱锈菌,最早侵染属于五针松类的东方白松(Pinus Strobus Linn)。在白松树干上形成疱状锈子器,故名白松疱锈菌。在我国,由于它严重为害红松((Pinuskoraiensis Sieb et Zucc),所以也叫红松疱锈菌。此菌最早由 Dietrich 于1854年发现于苏联,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转主寄生菌,因寄主不同而具有两个名称。寄生在茶藤子上的叫做 Cronartium ribicola,在东方白松上的叫做  相似文献   

13.
南京的竹叶锈病及其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熙樵 《江苏林业科技》1992,19(1):27-30,41
在南京发现竹叶锈病菌有2介种,即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和长角柄锈菌(P.logicornis),它们可以侵染多种竹,但寄主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夏孢子都可以越冬。冬孢子堆始于2月底生于叶背,冬孢子间结合较紧,呈深锈褐色半球状突起。夏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才能萌发,最适温为20℃。发病高峰分别为4月和9~10月间。病菌夏孢子堆常被真菌Myceliophthora sp.(Ophionectria uredinicola)寄生,寄生率高达63.4%~94.3%。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病害及防治措施 1.松针锈病:该病是白头翁鞘锈菌引起的松针病害,被害率为45%左右。防治措施用50%退菌特、浓度500-800倍的溶液在锈孢子未释放前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或铲除中间寄主白头翁即可。 2.松瘤锈病:该病是田松芍柱锈菌引起的枝干病害,被害率为40%左右。防治措施,用70%的粉锈于1000倍溶液,在锈孢子堆释放前进行防治或用饱和食盐水,喷灌中间寄主芍药根茎效果最佳。 3.松烂皮病:该病是由松薄盘菌引起的樟子松枝干病害,被害率为38.9%。防治措施用50%托布津500-700倍…  相似文献   

16.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及流行,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感病寄主外,关键在于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病害的发生,即锈孢子和冬孢子萌发均需要20℃以下的温度是限制病害发生、流行及分布的关键因子,本文结合全国的气象资料,初步拟定出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适生区。  相似文献   

17.
青杨叶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叶锈病。近年来,该病害在东北各地苗圃普遍发生,在某些局部地区危害尤为严重。这引起了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普遍重视。1 分布及寄主青杨叶锈病,分布于欧、亚、美、非及大洋洲等所有杨树种植区。病原菌为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属长循环型转主寄生菌。该病原菌的性孢子  相似文献   

18.
自1840年Unger创立金锈属Chrysomyxa,之后,1890年Berkeley记载了Chrysomyxa himalense Bercley;1939年Tranzschel记载了Ch.succinea Tranzschel;1980年王云章、谌谟美等记载了Ch.stilbae Wang,Chen et Guo,至令该属共记载有20余种,笔者根据1975年在西藏昌都所采的Ch.stilbae标本鉴定,并与此属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认为上述3种锈菌与原金锈属各种基本特征不同,这3种菌的冬孢子堆都不是扁平垫状,也不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而是以较长的束丝梗把冬孢子堆托举至寄主植物体外,而且形成胶质的头状冬孢子堆,因而另立新属束梗锈属Stilbechrysomyxa Chen gen.nov.来容纳该3种锈菌。文中还讨论了束梗锈属的分布及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笔者用过去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但也不完全依靠前面叙述这种分类的方式,而是对分类的标准进行了新特性的探讨。其结果在夏孢子、冬孢子世代上,明确的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分类的特征: (1)担子孢子的形态和大小:把形成冬孢子堆的病叶放在培养皿内保湿培养,用显微镜观察落下的担子孢子。以前的锈菌分类不重视担子孢子,有的锈菌有特殊的特征,如以紫苑属(Aster)、Kalimeris属植物为寄主的C.asterum的担子孢子为球形  相似文献   

20.
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由Coleosporium属的真菌引起。锈孢子期发育在松针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在远志属Polygala(病原菌为C.Senecionis、款冬Tussilago farfara(病原菌为C.tussilaginales)、风铃草属Campanula (病原菌为C.campanule)、苦(?)属Sonchus (病原菌为C.sonchiarvonsis)等植物上。该病害易在干旱或潮湿的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衰弱的苗木、幼树及草本植物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