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为止,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除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外,已在松口蘑、平菇、草菇、香菇、木耳、毛木耳以及双孢蘑菇等食用菌中,实现了种内、种间,以至属间的融合。在所获得的融合株中,有些己进行了出菇、出耳的生产性试验。  相似文献   

2.
选用经高温灭活的香菇原养型双核原生质体作供体亲本 ,以带有脯氨酸( Prol)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原生质体为受体亲本 ,对其原生质体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率为 0 .1 0 6%,部分融合子菌丝细胞多核 ,无锁状联合。对该融合子再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再生 ,得到了具有新的生理特性的菌株材料。表明这种单双核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食用菌属间远缘杂交育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香菇和凤尾菇原生质体融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经高温灭活的香菇原养型双核原生质体作供体亲本,以带有脯氨酸(Prol)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原生质体为受体亲本,对其原生质体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率为0.106%,部分融合子菌丝细胞多核,无锁状联合。对该融合子再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再生,得到了具有新的生理特性的菌株材料。表明这种单双核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食用菌属间远缘杂交育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上的特点,国内研究动态、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问题.四川省农科院攻克了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选育出科间融合新品种"金凤2-1"在生产上应用,并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处于世界先进研究水平.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理论上将向融合子菌株形成子实体的遗传机制、基因调控机理纵深方向探讨;技术上将广泛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融合子;育种将向目间、纲间等远缘融合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一直以来就是个传统育种向现代育种的转变时期,但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食用茵菌种选育方面使用的不是很多,因此,文章通过对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进行剖析,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菌种选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正作为一种遗传基因高频重组的有效方法和遗传研究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国内外食用菌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要获得融合的成功,首先必须对细胞壁进行消化,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并使原生质体能高频率再生产生细胞壁。所以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的重要一步。在本试验中,作者采用新生酶-Novozym234分离了光木耳和毛木耳的原生质体,并进行了再生。同时对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难栽培食用菌都与植物有共生或寄生关系,人工栽培出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它去除了细胞壁的屏障,实现了远缘杂交,为难栽培食用菌育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难栽培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并概括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物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发展。本从原生质体再生、诱变、融合和单核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四川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内菌物学工作者1970年代末开始对大型食用蕈菌进行育种研究,有文献资料记载是1983年。20年来,既有野生菌人工驯化、引种比较,又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新品种工作。其间选育出食用菌新品种12个,取得1项与育种有关的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食用菌育种领域的应用,四川省食用菌育种水平和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将来3~5年新品种将会不断出现;食用菌育种技术力量不断壮大,将会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1.
南农CY—1型细胞融合仪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农CY-1型细胞融合仪的主线路全部由集成电路组成。它能在电融合小室的电极间产生一个交变电场(5kHz~2MHz,0~250V/cm),使动植物细胞排列成串,其输出的直流融合脉冲(脉宽10~150μs,0~300V)能成功地诱导相邻原生质体局部接触区质膜的可逆击穿而形成融合。用该仪器对小麦(T.aestivum)悬浮培养系和叶肉原生质体、微生物原生质体(水稻恶苗病菌)和动物细胞(小鼠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进行了融合试验.结果表明,在交变电场中,各种细胞成串率均达90%以上;在融合脉冲作用下,小麦原生质体融合率最高可达90%。用荧光双醋酸脂(FDA)测定活力,结果表明:两种小麦原生质体在2000V/cm 脉冲场强作用下,诱导融合后,成活率达80%~90%。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净化水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了解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原理、分析其优点和所涉及的技术参数,对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伴随着植物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技术的迅速提高,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也进展很快,不仅在原生质体融合及其筛选技术上有显著改进,而且从1972年开始,国外已先后在烟草、矮牵牛、胡萝卜、蕃茄等几个属的植物上获得种间甚至属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在国内,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以烟草为材料,在几次培养出普通烟草原生质体植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烟草细胞杂交的研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通  李荣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50-5852
综述了食用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对育种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今后食用菌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普通小麦和黑麦草原生质体电融合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多花黑麦草(Lolium muiriflorum Lam.)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原生质体电融合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同一电场条件下,不同物种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反应有差异,在500kHz、100V/cm交流脉冲和1.5kV/cm、40μs直流脉冲下,原生质体排列成串,小麦、多花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分别为80%,60%,30%;电场参数中的场强和直流脉冲幅宽对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影响较大;融合液中CaCl_2浓度以0.5~1mmol/L为宜;渗透压较低的融合液有利于原生质体融合;在适宜的电脉冲处理后,原生质体存活率与对照相似,经融合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一个月后,其植板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食用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对育种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今后食用菌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香魏蘑是新近培育的一种珍稀菇菌。它是以南方香菇和新疆阿魏侧耳两个不同品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杂交选育的一个新菇种。2006年“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福建省古田县日新食用菌研究所引进试验栽培成功,今年3月29日通过县科技局验收。其菇体形态介于香菇与阿魏侧耳之间,长菇多为丛生,  相似文献   

18.
杏鲍菇的菌株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通过筛选获得一株生长较快的杏鲍菇菌株,经条件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为:p H 5.5、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37℃、6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3%蜗牛酶和1%纤维素酶、菌龄3 d。在最优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达到6.7×104个·m L-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杏鲍菇菌株的紫外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可为杏鲍菇高产菌株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佛罗里达平菇、鲍鱼菇光红平菇为材料,研究了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单核化、诱变及融合。单核化的原生质体用u.v。照射60秒时,缺陷型突变率约为0.3%。实验表明,电融合方法所得的融合子主要是非整倍体。所得融合子能明显地改善亲本的酶学特性,这对提高菌种对基质的利用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大豆因其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原生质体再生困难等因素,其再生体系一直不够完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成功建立了大豆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80年代末期原生质体培养获得突破。介绍了大豆器官发生再生系统、体细胞胚胎再生系统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对这3种再生系统进行遗传转化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关于大豆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