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了解其土壤特性,为该地区农业耕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用简易比重计法分析了土壤剖面颗粒组成,包括粗砂粒、细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沙粒含量低,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5.24%;粉粒含量平均值为29.66%;细砂粒含量平均值为19.33%;粗砂粒含量平均值为5.78%。其中,粘粒在20~40cm之间的土层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8.23%。黔中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粉粒和细砂粒为主。相对于其他土层,石灰土表层(0~10cm)土壤的粘粒含量较低,而在10~20cm之间的土层粘粒含量较高。黔中喀斯特地区水稻土剖面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细砂粒粉粒粘粒粗砂粒,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质地黏重,土壤透水性差;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其中石灰土土层较薄,而水稻土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对铝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铝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环境化学行为,以蒙山茶园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间歇法研究了原土及各粒级对铝吸附解吸的动力学特征,分析土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和CEC与铝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关系,以期为茶园土壤科学管理、降低茶叶中铝含量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两种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最大吸附量为例,紫色土表现为粘粒(1 009.26 mg·kg-1)粉粒(510.17 mg·kg-1)细砂粒(269.13 mg·kg-1)原土(144.91 mg·kg-1)粗砂粒(217.94 mg·kg-1),黄壤表现为粘粒(477.56 mg·kg-1)粉粒(327.62 mg·kg-1)原土(152.54 mg·kg-1)细砂粒(136.90 mg·kg-1)粗砂粒(174.61 mg·kg-1);两种土壤对铝均存在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以60 min为界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慢速反应阶段,吸附平衡时间为240 min;双常数方程及Elovich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两种土壤对铝的吸附解析动力学过程,方程拟合均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壤的有机质、游离氧化铁、CEC与吸附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吸附速率的下降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在解析阶段,三项指标与两种土壤的解析率相关性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参照Terchenek和Oades的方法,对云南几种主要植烟红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按颗粒大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植烟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大小呈现以粉粒级为主的特征,土壤有机碳主要结合在粉粒级复合体中,不同粒径复合体量的差异与耕作施肥有关.在0~20 cm耕作层,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相比,同种土壤单施化肥与增施有机肥相比,直径<0.002 mm粘粒复合体量有增高趋势,同时直径>0.002mm复合体量降低.通过计算红壤直径<0.002 mm粘粒级复合体与直径0.01~0.25 mm粗粉细砂粒级复合体的比值,称为复合体解离度,长期大量主施化肥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单施化肥处理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化肥配施秸秆、有机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增加.不同的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对黑土有机碳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配影响最为突出,有利于土壤粉粒级和细砂粒级复合体的形成,使土壤中这2个粒级的复合体含量增加,粘粒复合体含量减少.同时使土壤有机碳在粉粒级和细砂粒级复合体中的分配量增加,在粘粒复合体中的分配量减少.施肥使有机碳的各组分在不同的复合体中含量都趋于增加,其中HA.C增加的幅度要大些.不同施肥处理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MNPK)施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红壤性水稻土及其用石灰和有机物处理样本对镉的吸附。结果表明:样本对镉吸附在25±1℃恒温下搅拌2小时吸附基本平衡。吸附等温式可用Langmuir和 Freundlich方程式来描述。施用石灰和有机物处理,均可增加镉的吸附量和固定量。土壤pH增加,镉的吸附量亦随之增加。各处理量与土壤镉吸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农田耕层对机械深松不同程度的适宜性,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分别设置常规松土25cm(对照)、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三个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农田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土壤容重和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不显著(P0.05),使20~40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了10%,而机械深松40cm使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2.4%和21.0%;在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均表现为粗砂粒(2~0.5 mm)、粉粒(0.05~0.002 mm)和粘粒(0.002mm)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细砂粒(0.5~0.05mm)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可见,机械深松明显有利于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改变土壤的机械组成,增加了粗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重,而相对减少细砂粒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铺设3年5种机械沙障措施下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沙障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布影响明显,其中NT土壤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且黏粒和粉粒含量较高,能更好的改善流动沙丘的土壤结构及粒度分布;各沙障类型的土壤分形维数与粒级含量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GLS各土壤粒级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海南芒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和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阐明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价海南芒果园土壤碳库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物理分组方法(包括大小分组、微团粒分离和密度分组)对土壤分组,然后分别测定土壤及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结果】海南潮沙泥土和花岗岩赤土地区芒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在5.5-6.9和3.1-3.7g/kg;物理组分中微团聚体(53-250μm)组分和粘粒与粉粒(〈53μm)组分中有机碳含量比相应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高,而大团聚体(〉250μm)组分中有机碳含量比相应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低。海南芒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和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53~250μm和〈53μm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含量随着总有机碳含量的降低而显著降低。【结论】海南芒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和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均很低,土壤类型对芒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和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土地利用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温宿县早实核桃园作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土层土壤进行粒度和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宿县早实核桃园土壤主要由细砂和粉粒组成,总体属于壤土或砂土质地。土壤以粗组分为主,分选性很差。早实核桃园不同土层之间含盐量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盐分含量与机械组成有很强的相关性。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粉粒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土壤各粒径组分在理化性质上存在不同差异,所以不同组分吸附镉的含量也有所不同。按照国际划分把土壤分为沙粒、粉粒、黏粒3种粒径,对不同粒径中镉不同形态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采用1979年Tessier提出的连续提取法对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分类,将土壤中的镉分为5种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结果表明,旱地中含量最高的为铁锰氧化态,其次是残渣态,再次是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较低,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外其他3种形态含量趋势为沙粒粉粒黏粒;而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趋势为黏粒粉粒沙粒。在试样中镉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分析表明,旱地中镉形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镉全量显著相关,与pH值无显著相关。水稻田中土壤各形态镉分布有所差异,但是其所占比重总体分布趋势大体与旱地中相似。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梵净山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南方红豆杉和珙桐林下的土壤特征,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其土壤机械组成、pH、CEC、有机质、N、P、K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林下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化学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中砂细砂粗粉粒≈粘粒细粉粒中粉粒,为轻壤土;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砂粒粗粉粒细粉粒≈中粉粒中砂≈粘粒,为重壤土;珙桐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粉粒粘粒≈粗粉粒中粉粒中砂细砂,为重壤土。3种土壤均为酸性反应,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有机质、CEC、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达极丰富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丰富水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含量为丰富水平;珙桐林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适宜。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粗粉粒、细粉粒与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中砂粒与pH值、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中粉粒、物理性粘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粘粒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珙桐林下土壤的中砂粒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砂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粉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种珍稀植物林下土壤质地不同,养分含量有所差异,梵净山冷杉林质地轻,南方红豆杉、珙桐林质地较为粘重。  相似文献   

12.
张芝萍  刘虎俊  万翔  张忠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6):158-160,169
为探明民勤地区施入不同量的沼液对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不同沼液施入量的苜蓿地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苜蓿土壤中施入沼液反而会降低土壤的含水率;当施入沼液量为0.16 m3时产草量的鲜重和干重都达到最大值;施入沼液量的大小对土壤黏粒和粉粒的影响不大,对细砂粒和粗砂粒的影响较大,且随着沼液施入量的增加,细砂粒和粗砂粒呈上升趋势;苜蓿地施入沼液量的增加对pH和有机质几乎没有影响;随着施入沼液量的增多,电导率缓慢降低.而土层深度对电导率的影响也未呈现规律.沼液施入量的增加对于不同土层深度的正磷、速效P和全N没有影响;但沼液对浅层土壤凯氏氮的影响相对较大;沼液对总磷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施肥过程中可以此为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壤重金属团聚体颗粒组微域环境的空间分异,对阐明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铅(Pb)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组分中分布及其与蔬菜吸收相关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选取22种典型土壤,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添加硝酸铅的方法,测定分析了这些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组分中Pb含量及其与两种叶菜(苋菜和空心菜)Pb吸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粒径大小对于Pb在土壤中分布有显著影响:各粒级Pb含量为71.3~2245.4 mg· kg-1,根据各粒级组分分布,可计算出2~0.5 mm粒级Pb含量占全量的比例为1.21%~28.96%,0.5~0.25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1.98%~22.15%,0.25~0.05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3.29%~38.41%,0.05~0.002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4.94%~68.17%,<0.002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2.30%~56.50%.Pb在红壤等14种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径减少大致呈递增趋势,黏粒组的团聚体普遍呈现出Pb富集现象;在潮土等8种土壤中,Pb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分布呈现双峰分布趋势,在黏粒组和粗砂组团聚体中都出现富集现象.此外,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活性氧化铁等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Pb的富集系数有显著作用.粉粒组团聚体中Pb含量与叶菜类蔬菜Pb的吸收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的分形特征、粒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变 化规律,并对研究区土壤分形维数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做初步探索。【方法】以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的土壤 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分和盐分差异将研究区分为低湿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 3 种生境,采用粒径质量分布 表征土壤的分形特征,选用 Simpson 物种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 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 数和 Pielou 物种均匀度指数作为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以粘粒的 微团聚体为主,分形维数值趋于 2.28~2.84;3 种草甸湿地的土壤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典型草甸(2.74) >盐生草甸(2.72)>低湿草甸(2.66);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 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垂直剖面上表层粘粒和粉粒含量较高,深层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较高,中砂粒波动较大, 粗砂粒仅出现在表层或深层;低湿草甸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达 1.15。【结论】银川 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粒径和分形特点受局部地形环境的水文关系影响较明显;水土过程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产 生直接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起间接驱动作用,同时人为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坡缕石和海泡石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中常见的矿物,形成了高碱(pH9~11)和富硅镁低铝环境中,在酸性红壤中还未见报道,在研究土壤矿物时,发现我国南方某些红壤中也存在这两种矿物,在收集的47个红壤剖面中,有4个出现这两种矿物,它们分布于部分泥页岩和变质岩发育红壤的心土层和母质层的粉砂,细砂和粗砂中,在表土层和粘粒中无主些矿物存在,据初步分析,泥页岩发育红壤中的坡缕石系母质中遗留的(这些泥页岩  相似文献   

16.
伴随阴离子对土壤中铅和镉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采用等温平衡法研究了3种伴随阴离子(Cl-, SO4^2-, H2PO4^-)下赤红壤和水稻土Pb^2+和Cd^2+的吸附解吸规律,以阐明不同阴离子影响铅和镉有效性的大小。结果表明,Pb^2+、Cd^2+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液中Pb^2+、Cd^2+浓度增加而增大,其关系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X=AC^8。方程中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A表明,3种阴离子影响土壤铅吸附大小顺序依次为H2PO4^-〉SO4^2-〉Cl^-;赤红壤上阴离子的影响大于水稻土。两种土壤上铅的解吸量平均仅占吸附量的0.06%~1%,说明土壤吸附铅以专性吸附为主;而镉在赤红壤上解吸率〈3%,水稻土上解吸率为1.4%~19.2%,表明镉在赤红壤仍以专性吸附为主,水稻土上还存在部分非专性吸附。根据吸附结果认为,土壤中氯离子的存在可增加铅、镉的有效性,而磷酸根是铅、镉最好的稳定剂。  相似文献   

17.
Effect of acetate on cadmium toxicity to microbial biomass in red soi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红壤中醋酸根对镉毒害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室培养试验,各种处理包括镉6个水平,即0(背景值),5,15,30,60,100μg/g土,醋酸根3个水平(0,900,2700μg/g土).结果表明,在土壤pH4.51控制不变的情况下,镉加醋酸根的各种处理比之于相同水平镉但没有醋酸根的处理,红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减少了2~6倍.随着醋酸根含量的增加,镉毒性相应增加.据此认为,醋酸根可能抑制了土壤对镉的吸附,从而导致其有效性和对微生物毒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的测定,论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的在两个土层速效养分含量差别不大,而其他土地利用模式0~20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关中土壤的速效养分明显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的速效养分都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模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机械组成分布大致为: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速效养分只与0~20cm的粘粒含量承显著正相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肥力结构不协调,尤其是氮磷比失衡,磷肥施用量过度。各种经济模式应调整施肥结构及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肥力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氮素特征与供应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不同肥力红壤样品,利用超声波分散技术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进行氮素分布、铵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主要分布在<5μm各粒级复合体中,它们的富集率在<2μm和2~5μm粒级复合体中大于1;而在5~10μm和10~50μm复合体中小于1。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的富集率随复合体粒级增大而减少。高肥力红壤各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吸附量、铵解吸量和铵解吸率均大于低肥力红壤。随着复合体粒级增大,铵吸附量和铵解吸量减小,铵解吸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长期定位试验的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以单施有机肥处理为例,采用湿筛法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粗颗粒(250μm)、微团聚体(53~250μm)、单粉粒(2≤粒径53μm)和单黏粒(2μm)]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为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组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培养后4 d达到峰值,矿化速率CO2-C介于0.004 0~0.050 4 g/(kg·d)之间;培养前期单粉粒有机碳和微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较高,粗颗粒有机碳矿化速率最低。所有组分的累积矿化量CO2-C介于0.151 7~0.185 4 g/kg之间,且粗颗粒和单黏粒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原土分别降低了13.3%和8.18%,其他组分较原土略有提高;微团聚体和单粉粒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高,分别为0.176 4 g/kg和0.185 4 g/kg,显著高于粗颗粒和单黏粒(P0.05)。在培养前期所有组分的矿化速率方程为指数函数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培养后期呈对数函数(P0.01),累积矿化量呈对数函数由快到慢增长(P0.01)。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固碳能力依次是:粗颗粒单黏粒微团聚体单粉粒。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粒径土壤固碳能力较小粒径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