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赤枯病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期定点观察表明,马尾松赤枯病表现出如下规律性:病原菌分生孢子一年四季均可散布,大量散放期从5月中旬开始至9月底,6月上旬是散放高峰期。从严重病区和危害病区分别测定结果,病原菌分生孢子数量在各地马尾松林区差异性不显著,而不同时期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新针从5月中旬开始出现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针叶感病日趋严重,7月中旬出现一年的最高峰,在各马尾松林区基本一致,但各地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针叶的发病程度和病原菌分生孢子散放,数量均具有一定的方向,针叶的发病率依次为东>北>西>南,而分子孢子飞散数量依次为东>北>西>南,两者是一致的;针叶的感病程度与林间的病原菌数量多少经回归分析结果y=2.45+0.157X(r=0.2436)无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针叶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只是病原菌能决定的,它是在寄主、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赤枯病大面积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进行三种处理:1.清理病原、锄草,2.清理病原、锄草、施肥,3.清理病原、锄草、施肥和喷多菌灵,均有明显效果。第一种处理既有效又经济,可作为大面积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赤枯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了聚集度指标法研究马尾松枯病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布是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以聚集向外扩散。林间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以五点团状法取样精度较高,适用于苗围病情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调查的最佳抽样数列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赤枯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赤枯病是由枯斑盘多毛孢引起的,此病的发生与气候,地形,地势,坡向,坡位和松林经营管理等情况密切相关,通过加强营林措施,增强松树抗病力;清除病原,隔断侵染源,实施放烟,撒灰及叶面喷雾等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马尾松幼林中连续两年观察记载,对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发生和孢子释放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通径分析表明:平均温度的相庆第数最大,对病害发生有最大的直接作用,也是其它因子产生间接影响的重要因子;降水量对孢子释放的影响最大,降水强度虽然与孢子捕捉数的相关关系数较小,但对孢子放的直接闰居第二。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fnereaDesm.进行三种处理:1.清理病原、锄草,2.清理病原、锄草、施肥,3.清理病原、锄草、施肥和喷多菌灵,均有明显效果。第一种处理既有效又经济,可作为大面积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松赤枯病生物防治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居”马尾松叶的拮抗细菌P 751、BC752菌株对松赤枯病菌孢子抑菌率78.83—94.31%,BC752优于P 751。经1132亩试验,防治马尾松赤枯病相对效果35.91—74.19%,实际效果51.25—52.25%;防治火炬松赤枯病效果45.0—64.8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子马尾松种子园1990、1991、1992三年马尾松赤落叶病(Hypodermadesmazierii)病级资料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即以“六六六”烟剂1~2kg/亩防治,其结果为感病指数由61.3%下降为19.35%。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AA)对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的流行与林间的温度、降水量关联度极大。马尾松赤枯病流行动态与气象的关联度依次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温湿比〉降水量〉雨湿比〉日照〉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孢子量;湿地松赤枯病关联度最低气温〉平均气湿〉相对湿度〉最高气温〉降水量〉温湿比〉雨湿比〉孢子量。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病原菌孢子飞  相似文献   

11.
柏木赤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木是我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占林木组成的60%以上。柏木赤枯病是柏木的主要病害,造成1~2年生柏木幼嫩枝叶枯死,严重影响当年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致使翌年高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一般降低51.5%,危害十分严重。关于该病的研究尚未见有详细的材料报道。为此,我们从1984~1988年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赤落叶病在广西各地有分布,主要危害1年生针叶,15年以下中幼树受害较重,树越小受害越重;不同坡向发病情况不同,感病后的马尾松针叶变短变细,主梢变短。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赤枯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赤枯病(PestaIotia funorea Desm.)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作者于1988年3~5月间在浙江省富阳县大源区对此病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为寄症状、病原菌分离培养与接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对病害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赤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是马尾松(Pinus massoiana Lamb.)幼林叶部的主要病害。初步了解在四川、贵州、广东、江苏等省都有分布。四川的万县、涪陵、达县、宜宾、绵阳、内江、江津、南充、重庆等地(市)普遍发生。有的危害成灾,病株率高达100%,病株感病指数30.5-64.2%;病叶率39.5-99.7%,病叶感病指数28.6-76.4%。受害针叶半截以致全针枯死,林分一片枯红,状似火烧,影响林木生长成林。1974-1977年在四川忠县国营石子林场的马尾松人工幼林进行了马尾松赤枯病的危害、病原、症状和流行规律的研究,1978年在四川省永川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作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陕西省平利县千家坪林区油松赤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在调查的818.4hm^2油松人工林中,发病611hm^2,占74.4%。同时对赤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树龄、海拔、坡向有一定的关系。在高海拔地区应该采取更新树种,低海拔地区进行疏伐和化学防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对马尾松赤枯病由毛孢盘霉菌(Pestalotia)致病的问题,因无可靠接种试验证明,大家认识不一致。我们根据1974—1976年,在忠县石子林场试验初显症状针叶分离,很易得松毛孢盘(Pestalotia Zahlbruckneria-na Henn.)纯种的情况,于1978年6—9月在我站4—6年生马尾松幼树上,进行了松赤枯病接种试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油松赤枯病流行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观察表明,油松赤枯病病原菌孢子 5 月上、中旬开始飞散,5 月下旬侵染当年生油松针叶,病害初期症状出现在 6 月下旬,病情变化与气象因子、立地条件有一定相关性。病害轻重和分布与林木所处位置有关,病情从重至轻的顺序为:南> 北> 东> 西;山脚> 山中> 山脊;海拔低> 海拔高;纯林> 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油松落针病和油松赤枯病,在承德近几年新栽植的松树发生危害普遍,个别路段、公园、社区的油松感病非常严重,经查松树感病率高达65%,平均病株枯死率为16.22%。根据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分析了两种病害诱发因素,并为今后新栽的松树提出预防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31块马尾松标准地解析木材料,应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建立数量化立地指数模型,经多种方法检验,其估计精度可靠,实用性较强,可为始兴县林地资产评估及科学经营马尾松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马尾松幼林中连续两年观察记载,对赤枯病PestalotiafunereaDesm.发生和孢子释放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通径分析表明: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对病害发生具有最大的直接作用,也是其它因子产生间接影响的重要因子;降水量对孢子释放的影响最大,降水强度虽然与孢子捕捉数的相关系数较小,但对孢子释放的直接作用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