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农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向安强 《农业考古》1991,(1):121-135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在陕南汉水上游的考古工作中已露端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在洞庭湖西北区再露头角,从而成为在追寻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征途上露出的新曙光。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江中游地区追寻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努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该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重要的是,洞庭湖西北地区已成熟地勾勒出了距今9——6千年内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基本序列。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发现与发掘,为探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及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  相似文献   

2.
四川水稻发展小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虹 《农业考古》2004,(1):41-43
四川种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那时以荆、湖地区为中心的大溪文化,已发展到三峡地区。虽然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实物稻,但从大溪文化已是比较成熟的以种植粳稻为主的农业文化来看,三峡种稻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彭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这是农业考古中极有意义的事件。为了让各方行家对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含稻壳的陶片等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们写就此文介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并阐述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鉴于这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方始起步,加之笔者功力有限,不当之处尚祈识者不吝指正。一、文化面貌及年代为了使读者对城背溪·彭头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先简要介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文化类型、文化序列及年代,特别是城背溪·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朝天嘴一期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4.
湖北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从新石器时代发明农业以后,我国就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农业国。三十二年来,湖北省考古发现的农业科学技术史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资料表明:自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湖北龙山文化”等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湖北地区的古代经济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尔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将这些与农业考古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从中总结出历史上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发展今天的农业生产,也是非常必要与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鄂西原始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西地区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一般海拔一千米左右。鄂西山地中多河谷盆地,少数丘陵和平原。据考古所知,鄂西地区发现有大溪、屈家岭、青龙泉三期等一脉相承的原始文化。这些原始文化的经济结构怎样呢?有人认为,鄂西地区山大石头多,当时人们只能以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也有人认为,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狩猎采集只起一定的辅助作用。看来,后一种意见较为可取。鄂西地区自古以来保存大批原始森林,著名的神农架就在本地区。由于山多而大,受外来的季风影响较小,除大高山外,夏季气温一般在摄氏25度左右,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  相似文献   

6.
湖南新石器时代农业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学仁 《农业考古》1991,(1):136-141,152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化的农业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迄今为止,湖南所发现的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仅见于澧县境内,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八十垱、肖家湾、黄麻岗、胡家坟  相似文献   

7.
邹芙都 《农业考古》2006,(4):269-270
吴城文化是指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赣中地区的一支商代地方青铜文化,该文化在中原商文明的启发下产生,带有浓郁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地方特征。吴城文化作为长江中游首次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和商时期长江以南唯一的文明中心,对深化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中国青铜文明的区域布局,商文化的南渐历程等问题的认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SE-Window-DEA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水平,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整体呈波动中略有上升的态势,并且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绿色效率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各个省市的角度看,下游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在农业绿色效率方面表现最优,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表现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走出混沌状态,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向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过渡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成果。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在继续繁荣;长江流域在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继承河姆渡文化发展起来的马家滨文化,因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滨发现而得名。其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宜兴位于长江下  相似文献   

10.
从下川文化的内涵看中国农业的起源(提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自1972年下川文化面世后,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陆续发现了同样内涵的文化遗存,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概在距今24000-13000年的时限之内。下川文化是以典型的细石器...  相似文献   

11.
太湖上游大溪水库流域营养盐输移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溪水库位于太湖上游地区,是溧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近年来流域内湖(库)体水质有下降趋势.基于2008-2009年对入湖主要支流水质营养盐浓度监测数据,实地考察流域内的主要污染源以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并以2009年航空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农业活动等环境影响因子,分析流域内营养盐时空分异特征及原因,为改善和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结果表明,大溪水库流域不同支流水质营养盐浓度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临湖东岸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西岸及上游的洙漕河流域,是大溪水库流域氮磷营养盐主要的源;各流域的TN、DTN、NO3--N浓度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TP、DTP季节间浓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进入大溪水库流域的氮素主要以可溶性氮素为主,TN平均浓度为1.82mg·L-1;磷素主要以非溶解态磷素的形式输移,TP平均浓度为0.116 mg·L-1;总体水质属于Ⅳ水质.营养盐输移时空差异的原因与各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农业活动及降雨季节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与传播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此已毫无疑义。长江中游成为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热点地区,始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湘鄂两省彭头山、城背溪稻作文化的发现。当时,笔者首倡中国稻作最先起源于长江中...  相似文献   

14.
马家浜文化玉质装饰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是孕育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区之一。马家浜文化是该区域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玉质装饰品的发生、发展是它的一个典型文化因素。马家浜文化遗址,自本世纪50年代末发现,四十年来,经过考古试掘与发掘的已有十余处遗址。这些遗址遍布整个环太湖地区。从绝对年代分析,浙江桐乡市的罗家角遗址下层(第四层)的碳M年代为距今6905±155年和7040±150年(均为树轮校正年代),热释光年代为对7O±10%。(1)近来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第四层)的碳14年代更早到距…  相似文献   

15.
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一、引言“刀耕火种”,是唐以前汉语言文化中出现的词汇,代表的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民族以本地区较为集约化农业和文化为出发点,对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农作法的称呼,其词汇本身体现了以北方汉文化为...  相似文献   

16.
彭明瀚 《农业考古》2005,(1):135-138
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农业是吴城先民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犁、耒、耜,铚等一整套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的青铜农具,并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由于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家禽家畜饲养业提供了足够的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张佩琪 《农业考古》1991,(1):114-117,119
考古学界一般都感到中国在八千年以前,还应该有一个原始农业产生的时期。例如吴汝祚说:“北辛文化之前,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的沂沐河之间发现了数十处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二万年,而北辛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所以在北辛文化之前的数千年内农业生产有待进一步支探索”。廖平原说:“磁山文化的石器都已经磨制,陶器形制已比较复杂,农业和家畜饲养也不是刚刚开始的样子,因此,它不是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8.
江西先秦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鄱阳湖——赣江流域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是一个很适宜农业生产发展的地区,历史时期以后,迄至今天,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然而,今天是从昨天、前天发展过来的,究本溯源,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期就有着相当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现据有关的考古资料,对江西先秦时期的农业考古情况作一综合概述。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江西地区最早农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主要以赣东北万年县境的大源乡仙人洞洞穴遗址为代表。该遗址有上、下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下层文化当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对仙人洞遗址的具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揭示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特征。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等省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下游地区江苏等省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根据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结果,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以4.30%的速度衰退,技术变化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大RD投入、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增进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农业大跨度发展,选取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村社会信息化与农业环境生态化5个准则指标,18项个体指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上中游地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地区应加强省市域合作、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