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山起  吴风华 《食用菌》2004,26(5):21-21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椐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  相似文献   

2.
张福元  姚宁 《食用菌》2000,22(3):9-10
近年来,随着我省平菇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年产量也逐年上升。然而,平菇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学效率较低,效益差,突出表现在,大部分菇农采用袋栽垛墙式出菇管理方法,此法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潮菇,而第三、四潮菇往往出现菇体小、产量低、品质差、菇期分散,大面积生产的生物学效率徘徊在80%左右。因此,加强平菇的后期管理,是提高平菇单产和效益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摆在食用菌研究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平菇后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菌棒缺乏养分和水分,为此本试验采用绿迪乐、高美施等四种营养液,合理配制适宜…  相似文献   

3.
平菇出菇期高产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产量、质量的高低受培养基质 (培养料 )、菌种 (品种、质量 )、培菌管理、出菇管理、环境(生态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菇期如不进行精心的科学管理 ,生产出的平菇不是产量低 ,就是质次。为了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扩大种菇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菌种场地选择 ,高产出菇方式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1 选好出菇场地平菇出菇期相对其它菇菌类较抗杂菌感染 ,但不能说明期间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不会造成感染。如果出菇场地选择不当 ,亦会大面积感染而造成较大的损失或出菇失败。出菇场地应选择周围环境清洁 ,远离污染源 ,如垃…  相似文献   

4.
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等原因,在出菇时常出现许多问题,影响商品质量和产量。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现将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东  陆凤英 《西南园艺》2000,28(2):35-35
1 高温生理性病害 在食用菌家族中 ,平菇属于低温型菌类。当栽培环境出现 2 5℃以上高温时 ,会造成幼菇菌伞枯萎变黄直至死亡。因此 ,在平菇原基形成后 ,若环境温度超过此标准应采取降温措施 ,如喷水雾、通风、遮荫等。栽培平菇时 ,要尽量避开在高温季节出菇。同时选择耐高温平菇菌株系。2 高湿生理性病害 平菇出菇期要求栽培场所相对湿度在 85%左右。如盼菇心切 ,调水失控而重喷出菇水 ,会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而死菇。正确的喷水保湿措施是少、细、勤 ,切忌直接向幼菇体喷水。3 异味生理性病害 在平菇出菇期出菇场所要严禁油漆、汽…  相似文献   

6.
张克 《北方园艺》1999,(2):69-69
1菌种选择不同平菇品种的生长特性不一致,尤其是产菇期所需适温范围存在差异,分解稻草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一定的季节内必须选用一定的栽培品种,并且要具有分解能力强的特点。我区华丽侧耳(佛罗里达平菇)、漏斗状侧耳(凤尾菇)等品种除了具有发菌力强、出菇早、...  相似文献   

7.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朋  马瑞霞  蔡敏 《北方园艺》2010,(22):172-173
对平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的出菇时间、菇形、大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覆土栽培会延迟出菇时间,且子实体商品性状差;不同方式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表明,菌墙式出菇及双向卧式出菇是平菇最理想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重庆种植早秋平菇因较好的效益受到菇农喜爱,早秋栽培在发菌期及出菇期往往遇到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的影响,而菇农习惯沿用秋冬栽培技术措施来安排和进行早秋生产,这样往往造成严重损失。从菌种生产、出菇场地、培养料、制袋、发菌、出菇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阐述了利用大棚栽培早秋平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栽培平菇的单位及个人很多,各种菇房结构形式多样、用途不一。如果这些设施能够满足平菇出菇时的环境条件,就可以省工、省力,获得高产。如果设施不合理,不但管理繁琐,更主要的是出现畸(?)菇、烂菇等生理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目前较合理的保护设施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我区平菇栽培面积很大,但产量低,效益差,高投入而不能高产出,大部分菇农都是采用袋栽、垛墙式自然出菇等管理方法,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潮菇,大面积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只有80%左右。因此,加强平菇栽培的中后期管理,是提高平菇单产和效益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平菇中后期管理的两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朱坤  任帅  刘文静  屈涛  魏芳  刘翼成 《食用菌》2022,(2):33-34+44
从品种选用、出菇管理、极端天气应对3个方面总结平菇冬季出菇管理技术要点,为平菇栽培者冬季出菇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薛华 《食用菌》2010,(1):23-23
冬春季节是平菇生产的旺季。各地许多菇农在平菇栽培中存在着“养菇就是喷水,喷水才是养菇”的认识。从上料开始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场地湿度过高,致使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即便到了出菇期,用水也要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冬季雨水偏少,场所内较干燥,场面用水要用足用好,以保证出菇需要。  相似文献   

13.
王少先  郜小波 《食用菌》2005,27(4):54-54
夏季是平菇生产的淡季,市场处于空档期,菇价较高,种植效益好。但是由于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病虫危害重,管理难度大,成袋率、出菇率都没有保障,产量不稳定。笔者连续三年采用地下发菌、吊袋出菇两段管理法进行夏季平菇生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李正飞 《食用菌》2005,27(3):60-60
冬春是平菇生产的旺季,许多菇农习惯在菇种栽下后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育菌室湿度过大,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其实,平菇发菌期要求稍干燥,不需喷水。出菇期喷水视情况而定,较干时适当向地面喷水,保证出菇需要。冬季气温低,蒸腾量相对较小,幼菇期严禁喷水。随着菇体增大,可在邻近通风处和菌墙顶层靠棚膜处适量喷水、菌墙下半部分较潮湿的地方不喷水。春季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可按常规方法每天向菇体喷水2~4次。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平菇柱状立体栽培,在发菌期栽培袋内各菌种层发菌速度不一致,发菌期过长,污染率过高,在出菇期菌墙稍高易倒,采收二茬菇后出菇袋失水严重且补水困难等问题,我们和有关直属食用菌推广站一起,摸索出了平菇微孔发菌渗灌出菇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一、微孔发菌培养料的选择、配料、拌料同常规。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低温型晋平、539、广温型佛罗里达平菇菌株。栽培袋选用的薄膜筒规格同常规,不同点在于在薄膜筒上做  相似文献   

16.
平菇墙式栽培有很多优点。已被菇农普遍采用。但据笔者调查,普遍存在1.2潮菇后出菇稀,成菇率低,片小而薄,产量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分管理不当所致。采收一、二潮菇后。虽上面水槽可补充菌棒内水分,但由于菌棒出菇面长期裸露,易失水造成出菇面干燥,出菇困难。若经常住出菇面喷水,会影响幼菇形成;采用减少通风来防止出菇面失水,通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牛粪和食用菌栽培废料进行平菇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牛粪和食用菌栽培废料为主要栽培原料进行平菇生产试验,以期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结果表明:牛粪搭配食用菌栽培废料进行平菇的栽培试验是可行的,且比较菌丝的长相、出菇的菇形、菇色、出菇时间、菇重、菇产量、出菇率等得出最佳配方为:牛粪52%+废料35%。  相似文献   

18.
平菇生产中的多发性病害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菇,是食用菌中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据资料,在山东等地的平菇产量约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0%以上,并且因其生产性状泼辣、易于栽培、适于地产地销、生物学效率较高等显著特点,被广大菇农朋友接受的同时,也被消费者所普遍喜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广泛普及以来,平菇栽培中的病害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菇农,尤其近十年来,诸如发菌期污染、出菇期病害、出菇期的二次污染等生产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平菇驻研2号是河南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该品种出菇早、出菇整齐、菇型好、产量高,宜春季、秋季和冬季栽培。经过2016~2018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得出该品种具有出菇期长,适应性广等优点,属于中高温品种。2018年已通过河南省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审定。现将平菇驻研2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平菇是我国第三大食用菌,近年来栽培规模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存在液体菌种制作技术不完善、菌袋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缺乏栽培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等问题,导致菌种质量差、菌袋污染率高、产量不稳定和品质不高。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平菇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两种模式的集约化制袋、标准化出菇技术,介绍各环节要点,包括菌袋集约化生产流水线布局,出菇场地选择,品种选择,固体、液体原种和栽培种制作,栽培常用配方及培养料处理,培养料装袋、灭菌与接种,菌袋发菌管理与挑杂,出菇管理和采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