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全球农药销售额为351.9亿美元,因受干旱和转基因作物扩种的影响,农药销售额较2005年下降了2.5%。而中国农药出口却不降反升,农药出口实现量额双增。2006年我国农药出口量为5831万吨,同比增长16%;出口金额达到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但2006年欧美等国家以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等形式对农药贸易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势应引起国内高度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5年到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农药进出口发展态势良好,从出口量,产品竞争力,品种结构等多方面表现出我国农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保持双增长的势头,并且农药出口的品种数还在继续增加,目前,在我国取得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约600个,其中90%以上都有出口。出口市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农药出口到世界的156个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使用农药的国家都能见到中国的农药产品,中国农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3.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我国农药总产量为129.6万t(折纯),同比增长20.2%,达到历史新高,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进出口方面,当年进口农药4.32万t,同比增长17.5%,用汇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同期农药出口39.8万t,同比下降7.0%,出口金额10141亿美元,同比下降25.7%。在总量出口下降的同时,除草剂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当年出口22.3万t,  相似文献   

4.
《福建农业》2007,(2):29-29
从去年欧盟以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实施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后,我国多个茶叶出口大省的出口量迅速下降。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茶叶19.2万吨.比2005年同期下降1.8%,出口量在持续增长5年之后首次出现下降,之所以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茶叶出口遭遇新的绿色壁垒。  相似文献   

5.
1出口总体概况2006年,我国生物农药出口量为957.5万t(货物量,下同),金额为1.3亿美元,较2005年的74712万t和7882.7万美元,分别增长了28.1%和55%。出口金额占全球生物农药总销售额的1/10。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除草剂是我国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农药热门品种。有关资讯显示:近几年来产量回升、产品登记呈热。据江苏省农药协会对主要农药企业统计,草甘膦年产量2003年回落4.3%,2004年至2006年产量一路升高。同比增长率2004年为9.5%、2005年为25.6%,2006年为15%,2006年年度产量与2002年、2003年比较分别占52%和59%。据对农药产品登记动态统计至去年(登记号至2020号),  相似文献   

7.
1农药市场形势好转 1.1农药行业发展快 中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技开发在内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05年中国农药产量高达103.9万吨,比上年增长20.3%。从海关总署了解到,2005年中国农药对外贸易活跃,进出口量均有所增加。其中,进口总量36739吨,比2004年增加9112吨,增幅为33.0%;出口总量为428572吨,增加36985吨,增幅为9.4%;贸易额继续保持较大顺差,达12.2亿美元。目前中国农药出口量已占总产量的43.5%。农药产量增加,是促使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除草剂仍是中国农药出口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药草甘膦产业的发展,目前草甘膦已经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2006年,我国草甘膦产能大约为30万吨,占全球产能的45%,实际产量接近20万吨,近80%的产品用于出口。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欧盟、日本加强对进口食品、农产品检疫检验力度后,我国茶叶出口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据海关总署统计,实施命令检查和监控检查之后,这些产品的出口数量均出现大幅下降。去年6月至12月,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4.4%,出口金额下降23.6%。专家分析指出,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是农药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0.
徐骞 《中国农资》2014,(13):26-26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对834家规模以上农药企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1-12月,我国化学农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29.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8%,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全年,国内农药产量达到319.0万吨,同比小幅增长1.64%。杀虫剂产量同比下降9.0%,为61.3万吨,占农药总产量的19.2%。在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农药出口109.5万吨,农药出口数量占农药产量的50.84%。农药出口数量占到农药产量的一半。出口额37.455亿美元,平均出口单价3408美元/吨,金额同比增长31%。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 1.农药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我国农药工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其中原药生产厂超过600家,制剂企业2100多家,农药类上市公司40余家。2004年我国农药生产能力已经达到94万t/a,当年产量为87万t;2005年我国农药更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产量达到103.9万t,同比增长20.3%。2005年我国农药销售收入624.52亿元(723家企业),同比增长30.21%;实现利润33.24亿元,同比增长46.50%。2005年我国出1:3农药42.8万t(实物量),同比增长9.4%;创汇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1%。  相似文献   

12.
据浙江省农药工业协会对40家农药企业的统计:2005年农药原药的生产能力约为16万吨/年(折百,下同),原药产量为11.55万吨,同比增长2.7%,占全国总产量的18%;销售农药实物量29.36万吨,同比增长5.6%;销售收入71.66亿元,同比增长32.6%;出口农药10.5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0.7%;出口交货值32.7亿元,创汇4.0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全行业盈利6.57亿元。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我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农药出口已成为推动我国农药技术进步和促进农药工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农药开始跨入“国际化”门槛的这一说法已经被业内认可。农药出口自1994年首次大于进口后,连续10年保持强劲增长趋势,从10年前的4.77万吨增加到43.5万吨,增长了8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53个。2004年我国农药使用量25.9万吨,出口量43.5万吨,出口量已超出国内使用量近两倍,农药出口成为拉动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14.
2007我国禁用5种高毒农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明山 《新农业》2007,(1):47-47
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只保留部分产量用于出口.这是继1983年我国停止生产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农药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技开发在内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05年农药总产量已达100万吨;2005年前11个月农药出口量41.1万吨,出口额达到128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农药生产和出口大国。2005年农药市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05年9月份,我国农药总量已达78,18万吨(100%有效成分计),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农药总量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分别占农药总产量的43%、10.74%和28.74%,三者的比例已趋向合理。不仅可满足国内企业生产防治病虫草鼠害的需要,而且相当数量的出口。截至到2005年8月份,我国农药出口数量达到29.3万吨(实物量),同比分别增加了11.2%。其中,杀虫剂增长6.2%,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成为农药出口大国:2006年中国有399个品种、近3000个农药产品出口到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南美等16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达18.89亿美元,约占全球农药总销售额的1/15。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我国农药行业在保增长和调结构两方面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农药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并随着除草剂替代杀虫剂成为农药最主要的品种,高毒农药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物源农药发展迅速,园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农药结构调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3月18日在江苏如东召开的2010年全国农药秘书长联席会暨农药行业媒体工作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共出口农药30.8万吨,价值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3.5%和24.2%;出口均价2595美元(吨价,下同),下降21%。进口农药3.1万吨,价值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和16.1%;进口均价5109美元,上涨2.5%。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第632号公告,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仅保留出口和应急所需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加强五种高毒农药管理,确保禁令贯彻落实,农业部4月20日以农办农[2007]29号文印发《2007年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管理工作方案》通知,现将《通知》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