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造成晚稻损失惨重。如湖南省新邵县一些晚稻由于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施农药,但没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用药,螟害越严重。因此,防治螟虫还必须采取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卓根 《农家顾问》2006,(10):39-39
近年来,我国螟虫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因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损失惨重,有些晚稻因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由于螟虫发生世代重叠,尽管农药没少打,可还是难以控制。可见,单靠农药防治难达目的,还须在冬季就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有在稻草、  相似文献   

3.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损失更重。如新邵县,有些晚稻丘块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打农药,但还是没有有效地控制住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危害。单纯靠化学农药防治螟虫危害不行,还必须结合农业防治措施,并尽早动手。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可在稻草、茭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已成为我镇晚稻后期主要螟害之一,本文阐述了二化螟发生特点,从栽培密度、品种、气候因素及农药使用诸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晚稻二化螟为害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由于秋冬气温偏高,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等原因,致使螟害不断加重。为了筛选高效的常规治螟药剂,作者对螟无影等药剂防治晚稻第3、4代二化螟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1956年浙江省普遍扩种连作稻、增加混栽程度给螟虫的发生和繁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根据以往试种连作稻的经验证明,防治螟害是保证连作晚稻丰收的重要关键。1956年全省用666防治连作晚稻螟虫共1、975,700亩,在螟害较轻地区,每亩可挽回稻谷损失30斤左右,螟害严重地区每亩至少可增产100斤以上。主要经验有下列几方面:一、用药时期和次数必须根据螟蛾发生情况与水稻生育期来决定:用药时期直接影响治螟效果,凡能在螟蛾开始盛发期(1956年本省各地第三代三化螟于8月13日左右开始盛发)后6、7天,即螟卵开始盛孵期用药的效果显著,过早过迟效果都受影响。如表1。如果用药时期过迟,即使施药两次,效果仍不大。如表2所示。1956年有些地区连作晚稻延迟到8月上旬(?)插秧这些稻田如与7月底前插秧的同时(8月18日)用药,  相似文献   

7.
醴陵双季稻栽培历史很久,晚稻连年螟害严重。示范区位于醴陵东乡,靠近浏阳,包括汆溪、南桥、潼塘、渣江,黄甲、三铺,富里等地,稻田面积约3万5千亩,是醴陵螟害突出严重的地区。过去这里全都是双季连作,因连作晚稻往往遭受严重的螟害,后被迫改为间作。近年政府号召连作比间作能增产,才又逐步恢复连作。今年间改连  相似文献   

8.
危害晚稻螟虫,即农民朋友所说的“钻心虫”,主要是二化螟,其次是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害变本加厉,尤其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危害严重,造成大量白穗。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要抓住关键时期,击中螟虫“要害”。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种群动态分析及改进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2000年田间灯下诱蛾对二化螟种群数量的调查分析显示,由于冬季气温逐年上升、种植结构的改变、稻草还田及机刈留茬高等原因,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各代发生期提早、盛发期延长、发蛾峰次增加,且使不完全4代成为完整4代,导致稻田螟害加重,为此,提出了控制二化螟越冬的群体基数、控制秧田螟害、调整防治适期和选用对口农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双季稻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显著提高,因此,“单改双”“间改连”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双季稻生育期长,给害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稻螟害特别严重。而且早稻一定要早插,晚稻才能赶上季节;因此,运用迟栽避螟的方法,已不适应于双季稻地区。要想双季稻区根本解决螟害问题,就得首先解决如何才能把越冬螟虫消灭得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改制后的新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   

11.
蕪湖地区是我省水稻主要产区,但因螟虫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当地水稻栽培制度原为中熟和稻区,中稻与油荣、綠肥、大小麦輪作,或冬漚休閑,螟害以麦茬迟中稻严重,白穗率一般为10—30%,重的达74.8%,損失很大。1955年耕作制度改变,冬作及双季稻面积扩大,早、中、晚稻都有,螟害更加猖獗,其中双季連作晚稻及迟栽单季晚稻受害最重,一般枯心率10—20%,最高达65.9%,是全省的重螟区。因此,現将我所对蕪湖地区水稻螟虫发生消长規律及防治研究結果初步整理如下,供作制定治螟措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防治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2-1995年的试验研究,示范区的推广,协调运用优抗品种,中期预报,使用新型药剂等项组成的防治稻飞虱的配套技术,效果显著,可减少早,晚稻20%以上的防治面积,节省20%以上的农药成本,该项技术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艺栽培方式改变,三化螟在我区的为害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水稻穗期的主要害虫.2001年三化螟在我区突发,是近年来螟害损失最重的一年.三代三化螟最高田块亩卵量达38万粒.白穗率3%以上发生的田块占单季晚稻种植面积的27.8%;白穗率20%以上占11.5%;个别田块几乎绝收.本地区以往三化螟防治均采用杀虫双或杀虫单在水稻破口期进行药剂防治,但大发生年不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2002年我们开始探索采用越冬早翻耕、早上水等农业措施,有效减少越冬代虫源基数;同时采取推迟水稻播种时间,避开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并在蚁螟易入侵阶段,应用三唑磷及其为主的复配农药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广.为害重,损失大,防治成本高。近几年,福鼎市二化螟种群数量呈现小的起伏变化.总体较平稳。但由于受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有的稻田农药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有加重的趋势。能否有效地防治二化螟和控制螟害.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以来 ,江西由于稻区耕作制度的变更 ,大面积双季连作稻变成单季中、晚稻 ,且插花桥梁田的增加、板田冬种面积的扩大、迟熟油菜品种的推广、冬翻稻田面积的减少、水稻新品种推广及熟期不一、栽培方式的多样化、冬暖程度的增强、药剂防治的不规范、对农药抗性的增加等诸多因素 ,三化螟的发生和为害呈明显上升趋势 ,并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局面 ,尤以晚稻为甚 ,增加了预测和防治的难度。如赣北的都昌、乐平 ,赣中的进贤、南昌、新建 ,赣中南的泰和、遂川 ,赣南的信丰、南康、龙南均成为晚稻螟害的重灾区。三化螟是一种食谱单一、择食性强、…  相似文献   

16.
晚稻中后期稻飞虱成虫、若虫多聚集于稻丛基部吸取稻株汁液,使水稻长势衰弱.导致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危害严重时则引起植株枯黄.形成成团的“火烧块”,导致水稻绝收,由于各地晚稻栽培条件千差万别,农民朋友要根据田间和天气的具体情况,对症选用有效药剂进行防治.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晚稻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已成为制约晚稻高产的严重问题,每到晚稻生长中后期,尽管农技部门都是如临大敌,加强了虫情预报,及时发出了防治适期,但其效果不太明显,甚至还有很多地方因褐飞虱危害致使水稻"冒穿",造成全田倒伏,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晚稻褐飞虱暴发成灾,其主要原因是滥用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八、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水稻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 推广不同稻作类型、不同区域治螟策略,实施保护利用稻田自然天敌控制螟害等生物防治技术;螟虫物理防治技术;农药合理使用技术。2.植保“四安”行动 建立控害保安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优化运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实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浙江省晚稻褐飞虱暴发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浙江省晚稻遭受严重的病虫灾害,特别是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大暴发,基数高,来势凶,并出现抗药性等新情况,给晚稻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防治及时得力,植保系统严密监测,准确预报,农户大力防治,危害基本得到控制,挽回粮食损失185.5万t。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连作晚稻栽培上以稻飞虱为主的害虫发生猖獗,导致农药用量加大,防治成本增加,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的局面.为有效防治害虫,笔者在2007年进行了连作晚稻全生育期不用杀虫剂防治的田间试验,在第四~五代稻飞虱稳定期调查害虫发生动态,探索害虫自然控制能力在连作晚稻田防治害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