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水稻杂糯间作栽培防治稻瘟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冈优188与珍珠糯分别以4∶1、6∶1间作栽培时,冈优188叶瘟、穗瘟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20、5.40和3.05、5.03,比冈优188单作栽培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下降了1.31、4.80和1.46、5.17;珍珠糯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为4.87、3.52和4.61、2.46,比珍珠糯单作栽培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下降了5.68、24.81和5.94、25.87。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控作用,其复合产量比单作栽培均有所增加,二者以6∶1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灭虫精对褐飞虱的超高活性和田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量点滴法测定,灭虫精对褐飞虱3龄和5龄若虫的接触LC50分别为0.255、0.678mg/L。田间多点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与扑虱灵比较,灭虫精防治褐虱具有以下优势:(1)超高活性,尤其对低龄若虫;(2)集优异的速效、持效和残效性于一体,是防治褐虱种群的全程高效药种;(3)对褐飞虱和蜘蛛的选择作用更强,可充分发挥田间蜘蛛类天敌控制褐飞虱种群的后效应,进而提出10%灭虫精防治田间褐飞虱各类种群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应用分泌蜜露量,种群趋势指数,内禀控制率,群体建立和田间控制率等指标,综合评价新品系红源和台糯选对褐稻虱的抗性。结果表明:(1)饲养在红源和台糯选上褐稻虱的成虫体重,分泌蜜露量,产卵量和若虫存活率均比在感品种TN1的低,表明品系对褐稻虱具有强抗性作用:(2)飞虱在TN1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为247.7,台糯选为38.2,红源为38.4,而抗虫品种Mudgo为10.6;(3)台糯选,红源和Mudgo的内  相似文献   

5.
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与艾美乐混配防治褐飞虱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g+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3g,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对成虫和若虫防效分别达75.6%和94.5%;药后7d对成虫和若虫防效分别为85.3%和97.2%,而其他供试处理对褐飞虱成虫则基本无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供试其他处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幼苗群体接虫鉴定和大田鉴定,对湖南推广的主要杂交水稻品种和部分区试材料共328份进行了抗褐飞虱苗期鉴定。结果表明,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中没有发现抗褐飞虱品种,筛选0~3级的品种5份,占1.5%,5级的19份占5.8%。对部分1~5级的品种(系)进行了褐飞虱田间成株期鉴定,田间结果表明,这些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有较好的抗虫性和耐虫性。为今后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筛选及新品种在湖南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Lemont/Teqing重组自交系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莱蒙特 ( Lem ont)、特青 ( Teqing) 及其杂交后代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Stal) 抗性的遗传规律,通过苗期抗性的集团测定、独立测定、网室鉴定及褐飞虱的栖息量测定等方法,系统考察了160 个 Lem ont/ Teqing重组自交系 ( R I L) 群体 (第 11 代) 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结果如下: (1)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平均抗性指数和平均受害等级均呈连续分布, 显示了数量性状的特征, 表明该群体及其亲本对褐飞虱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 (2) 该群体中少数品系经受住了网室内较高虫口密度的攻击, 平均受害等级在3 左右, 显示了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 (3)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吸引能力也系一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8.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单季稻褐飞虱的种群行为特征和增长拐点(虫口急增期),以及持续有效控制褐飞虱灾害,2008-2010年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为8月底9月初,防控关键节点为增长拐点前30 d内。应用50%吡蚜酮(顶峰)防控褐飞虱的节点为增长拐点前10~15 d,常规时期为8月中旬。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用50%吡蚜酮(顶峰)20 g加水75 kg采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喷雾处理,褐飞虱持续控制效果90%以上可达40 d,可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拐点出现,即1次施药可达全季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在时间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蜘蛛类最高(0.8273),褐飞虱最低(0.1240);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以白背飞虱对步甲类最高(0.8282),褐飞虱对隐翅虫类最低(0.0980)。在垂直层次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步甲类最高(0.8455),隐翅虫类最低(0.4310);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以白背飞虱对步甲类最高(0.9103),灰飞虱对隐翅虫类最低(0.1987)。应用生态位概念分析了各种群发生的数量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季稻不同施氮量(x)处理对褐飞虱虫口密度(y1)变化动态监测和产量(y2)的测定结果表明,氮肥对单季稻褐飞虱种群繁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施氮量提高而褐飞虱虫口密度增加,高氮处理易形成灾发趋势,对产量形成严重威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随施氮量提高而呈减产趋势,其关系模型为y1=20489 x2+10483 x+4 8346(r=0994 5**),y2=-0758 8 x2+14532 x+18473(r=0880 7*)。加强氮肥合理施用对控制褐飞虱为害,保障单季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满开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12-113
于2008年进行了35%噻嗪·毒死蜱Ec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5%噻嗪·毒死蜱Ec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667m。周35%噻嗪·毒死蜱EC80~120ml,药后1d,对褐飞虱的校正防效为64.09%~72.97%,表明噻嗪酮配以毒死蜱后,速效性显著提高;药后3d,对褐飞虱的校正防效为82.19%~89.51%,药后7d达84.28%~90.59%,优于噻嗪酮、毒死蜱单用的效果。对药后7d校正防效数据经反正弦转换后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药剂处理间F=16.81〉F0.01=5.64,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糯高粱干物质、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糯高粱间作共生作物选择及高效栽培模式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单作糯高粱(SW)为对照,设糯高粱间作花生(WP)、糯高粱间作大豆(WS)、糯高粱间作辣椒(WC)和糯高粱间作红薯(WSP)4种间作模式,测定糯高粱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含量和积累量,于糯高粱收获前3 d测定主要农艺性状,作物收获后测产并计算土地当量比。【结果】糯高粱各营养器官(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开花期达最大值;与单作糯高粱SW处理相比,间作处理增加了糯高粱各器官(根、茎、叶、穗、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且最大值均出现在WS处理。从拔节期至成熟期,糯高粱各营养器官的氮、磷、钾含量逐渐降低,而氮、磷、钾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处理间糯高粱各器官的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均表现为WS>WP>WSP>WC>SW。不同间作模式均降低了糯高粱株高,增加了茎粗、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WS处理下糯高粱产量减少最低(1.09%),与SW处理的糯高粱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用野生稻1665(O.officinals Wall et Watt)和栽培稻桂99远缘杂交后,连续回交、自交筛选得到一个近等基因系B3F4.本研究利用B3F4对来源于药用野生稻1665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获得2个与抗褐飞虱基因表现连锁的RAPD标记,并分别完成B3F4植株的RAPD标记分析. 利用MAPMAKER/ EXP.Version 3.0,构建局部连锁遗传图谱,覆盖大小为3.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 cM.为下一步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克隆分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50%吡蚜·异丙威WP450g/hm^2,600g/hm^2,750g/hm^2,与25%吡蚜酮wP300g/hm^2进行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对比。试验期间观察,各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水稻生长正常,未出现不良影响,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周围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影响不明显。但5o%吡蚜·异丙威WP600~750g/hm^2防治水稻褐飞虱有更好的防效,药后1d的防效可达67.13%~67.25%,药后3d的防效可达73.48%~75.16%,药后10d防效可达87.1%~90.73%,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吕亮 《农家顾问》2010,(2):31-31
对防治水稻褐琶虱的几种主要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甲维盐、25%阿克泰、25%弋电及80%氟虫腈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25%优乐得对褐色虱的药效慢,但持效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作用,为开发防治褐飞虱的复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效果。【结果】烯啶虫胺、醚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4922和9.1847mga·i·L^-1,两单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共毒系数分别为249.89和138.15。【结论】烯啶虫胺和醚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褐飞虱对防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寻求防治褐飞虱有效新药剂,利用比较方法,进行燕化吡蚜酮.烯啶虫胺(以下简称燕化扫飞)防治晚稻褐飞虱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燕化扫飞12g、燕化扫飞9g+敌敌畏150ml、吡蚜酮24g、立本烯啶虫胺30g防效分别为94.8%、93.8%、91...  相似文献   

18.
新农药防治水稻灰飞虱若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农药市场上防治飞虱类药剂种类繁多的情况,通过田间药剂试验筛选最佳配方、明确各类药剂对水稻田灰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使用金好年15%乳油+乐斯本48%乳油;40+40毫升/667m^2防治灰飞虱若虫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药后1d防效96.1%,药后3d防效86.7%,药后7d防效9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0.
大蒜对连作胁迫下当归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蒜对连作胁迫下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作当归(A,CK),当归∶大蒜4∶1间作(B),3∶1间作(C),2∶1间作(D)等4种种植方式,研究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动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间作大蒜处理可在当归生长中后期有效降低当归根际中真菌数量,且大蒜密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当归∶大蒜以2∶1间作条件下较单作上升,随间作比例增大,细菌数量由1.8×108个/g减少到6×107个/g,放线菌数量于根膨大期(8月份)达到最大值7.33×106个/g。脲酶活性在当归大蒜2∶1处理中生长前期处于最高水平,至生长后期则为最低;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则表现当归大蒜2∶1处理在生长中后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当归大蒜高密度间作条件(2∶1处理)下,细菌/真菌比值升高,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同时有效增加当归的根际土壤酶活性以满足当归不同时期的养分需求,抵制连作障碍性能提高,进而为实现连作产区当归高质优产给予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