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测定经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FM-L1-3和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T-L1胞外多糖处理前后黑莓果酒中蛋白质、总酚、花色苷、色度、澄清度以及热稳定性等参数的变化,研究乳酸菌胞外多糖处理对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乳酸菌胞外多糖处理黑莓果酒,能明显降低导致果酒沉淀的蛋白质、总酚含量,显著提高果酒的澄清度和热稳定性,显著延长果酒的储存稳定性,另外,胞外多糖处理降低了果酒的花色苷含量和果酒的色泽;相同含量的FM-L1-3和T-L1胞外多糖处理果酒,对果酒品质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乳酸菌胞外多糖对黑莓果酒品质均具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L_9(3~4)正交试验研究壳聚糖季铵盐(HACC)用量、皂土用量和澄清作用时间对黑莓果酒澄清效果和色度的影响,以果酒澄清度和色度为考核指标确定复合澄清剂澄清处理条件,并通过测定复合澄清剂澄清处理前后黑莓果酒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和热稳定性变化,研究复合澄清剂对黑莓果酒的澄清作用。结果表明,HACC用量0.3 g/L、皂土用量0.1 g/L、作用时间3 d为最佳处理条件。在此条件下,复合澄清剂处理后,果酒中总糖含量、滴定酸含量、乙醇度、有效酸度等变化不显著,总酚、花色苷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显著(P0.05)。澄清处理之后,热稳定性有较大提高。说明复合澄清剂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黑莓果酒澄清剂。  相似文献   

3.
谢小花  陈静  孟飞  高学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50-11152,11155
[目的]研究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黑莓原汁复合20%梨汁为原料酿造黑莓果酒,跟踪考察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总糖、pH、单宁、总酚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至发酵结束黑莓果酒总糖降至约5g/L;pH主发酵期间在3.50~3.45范围内波动,陈酿期间降低至3.35;单宁在主发酵期间呈上升趋势,陈酿期间略有降低,陈酿180d后单宁含量稳定在5.58g/L;总酚在主发酵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陈酿180d后总酚含量为0.88g/L;花青素在发酵前2d迅速下降,第3天起下降速度变慢,陈酿期间花青素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研究可为酿造优质的黑莓果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5种不同类型澄清剂对桑椹果酒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桑葚果酒作为研究对象,以酒样澄清度、理化指标、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为测定指标.[结果]澄清处理后的桑葚果酒与对照组比较,总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可溶性固形物与酒精度差异显著,总糖含量降低1.1% ~36.8%,80 g/L澄清剂添加量处理组酒样花色苷、总酚、总黄酮...  相似文献   

5.
以鲜切莲藕为原料,通过测定褐变度、失重率、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臭氧处理对鲜切莲藕贮存过程中酶促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延长,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呈增加趋势,臭氧处理可以极显著降低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P0.01),且0.3 mg/L臭氧比0.6 mg/L效果好。当贮存时间由8 d延长为12 d时,样品总酚含量和PPO、POD活性开始降低,但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和POD活性下降较快。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臭氧浓度与褐变度呈负相关(P=0.024);贮存时间与失重率、褐变度、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鲜切莲藕用0.3 mg/L臭氧水处理12 min后,可以在0~4℃冰箱贮存8 d。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7,(3)
通过壳聚糖微球澄清度和壳聚糖固定化酶澄清澄清度的对比,得出壳聚糖固定化酶澄清工艺最佳,采用响应面试验得出壳聚糖固定化酶澄清工艺的最佳条件壳聚糖固定化果胶酶用量48.12克/升,澄清时间为79.49分,澄清温度为46.72℃,蓝莓汁的澄清度为82.66%,在壳聚糖固定化酶澄清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蓝莓汁的电导率为859微西门子/厘米,pH为3.59,可溶性固形物为4%,可溶性蛋白质为0.098毫克/毫升,总酚含量为1.64毫克/毫升,总黄酮含量为0.0562毫克/毫升,花色苷含量为0.025毫克/毫升,总糖含量为19.8毫克/毫升,Vc含量为0.18毫克/毫升,DPPH清除率62.5%,澄清后的蓝莓汁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量很小;而花色苷和总黄酮有显著的降低,总酚、花色苷、DPPH清除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对宁夏同心、中宁、惠农、银川园林场4个产地的宁杞1号果实中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养分及盐分比较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枸杞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差异极显著,惠农含量最高,银川园林场最低;多糖含量表现为4个地区间差异不显著;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多糖与Na 和Cl-相关性显著;总糖与Na 和Cl-相关不显著,而与Ca2 和SO42-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增加黑莓汁中乳酸菌胞外多糖含量,利用产胞外多糖乳酸菌MB2-1和JX5发酵黑莓汁,并测定发酵过程中黑莓汁的pH值、黏度及多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用于发酵黑莓汁的乳酸菌种类和碳源。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时,乳酸菌MB2-1和JX5发酵在32 h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2.75 g/L和3.06 g/L,说明将乳酸菌JX5作为发酵菌株,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到黑莓汁中进行发酵,可增加黑莓汁中乳酸菌胞外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9.
都柿果酒在酿制过程中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笃斯越桔中含有丰富的花色苷类成分,在笃斯越桔果酒加工过程的主要阶段(原汁、发酵2、7 d、后酵30 d和新酒)监测总酚和花色苷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在笃斯越桔果酒各加工过程中,花色苷和总酚含量主要呈递减趋势,新酒中多酚和花色苷含量较发酵2 d中的分别减少了16.8%和17.4%。果酒各加工过程中,清除自由基能力随花色苷和总酚含量递减而递减,新酒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和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较发酵2 d中的分别下降了22.5%和14.9%。花色苷和总酚含量与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相关系数在0.97以上,说明它们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贮藏在空气和100%氧气中样品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总酚含量、pH值、色泽、水分含量、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在2℃和95%相对湿度下30 d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褐变指数与pH值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增加,亮度和维生素C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减少.与空气贮藏相比,纯氧处理抑制了PPO活性、褐变、总酚和水分损失以及L和h值的降低.褐变指数与PPO活性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系,与维生素C和水分含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维生素C、pH和L值与褐变指数间存在适度相关性.褐变指数与总酚含量存在负相关性,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h值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黄桃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51-12454,12463
该研究对108份甘蓝型油菜骨干系材料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与种子色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种皮色素含量及胚花色素含量、总酚含量和黑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种皮和胚色素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与黑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种胚类黄酮含量与种子含油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值都较大,说明对种子含油量的贡献较大;蛋白质含量、种胚总酚含量和种皮黑色素含量与种子含油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说明它们对种子含油量的贡献为负效应.种胚总酚含量和黑色素含量与种子蛋白质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较大的正值,说明它们对种子蛋白质含量的贡献较大,为正效应;种胚类黄酮含量和种皮黑色素含量与种子蛋白质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说明它们对种子蛋白质含量的贡献为负效应.油菜籽的含油量提高受到蛋白质含量和种皮、胚色素的影响,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可能与油分合成竞争底物,与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代谢途径密切相关,种皮和胚色素含量分别在2个环境中相关性不一致,表明种皮和胚色素合成可能受不同遗传体系控制,色素在其合成代谢途径过程中的底物竞争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澄清杨梅果酒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杨梅发酵果酒的澄清剂,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了pH、壳聚糖用量、含糖量、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澄清度、色度的影响,建立了置信水平>99%的y1(澄清度)、y2(色度)对x1(pH)、x2(壳聚糖用量)、x3(含糖量)、x4(温度)4个试验因子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杨梅果酒澄清度的因素效应的主次顺序为:壳聚糖用量>pH>含糖量;影响杨梅果酒色度的因素效应的主次顺序为:含糖量>壳聚糖用量>pH;温度对其澄清度和色度的影响均不显著;pH值在3.5左右时有利于壳聚糖的澄清,壳聚糖适宜下胶量应以果酒达到稳定澄清时的最小剂量为佳.  相似文献   

13.
利用皂土、明胶和壳聚糖三种澄清剂研究山茱萸果酒的稳定性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这三种澄清剂均能增加山茱萸果酒的稳定性,澄清效果依次为皂土壳聚糖明胶;在使用量为0.6 g·L~(-1)时,皂土澄清剂能显著去除山茱萸果酒中的蛋白质物质,不仅使得山茱萸果酒稳定性增强,同时可使其感官分值增高,是山茱萸果酒的一种理想澄清剂。  相似文献   

14.
黑莓果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发酵菌种、接种量、SO2用量、主发酵温度对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Y3酵母为酿酒菌种,接种量为0.007%,SO2用量40 mg·L-1,主发酵温度23℃,后发酵温度16℃,陈酿3个月,澄清剂PVPP(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1.7 g·L-1,可获得宝石红色,澄清透明,酒香纯正,具典型黑莓风格的果酒.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蒸煮后红小豆及其汤汁抗氧化成分含量,研究选择不同粒形、大小和色泽的3个代表性红小豆品种(系)龙引09-05、中红7号和宝清红,对其蒸煮过程中汤汁p H、色值以及汤汁和豆粒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总酚含量变化进行跟踪监测,随着蒸煮时间延长,不同品种红小豆汤汁p H均由接近中性(p H 6.8)快速降低至弱酸性(p H 6.1)并保持稳定,汤汁亮度逐渐降低,彩度先增加后稳定在一定水平。品种间汤汁和豆粒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总酚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蒸煮过程中,各指标在变化趋势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即随着蒸煮时间延长,红小豆汤汁和豆粒总抗氧化能力均由相对最高值明显下降(P0.01),20 min后基本保持稳定(P0.05);在煮沸30 min内蒸煮时间对汤汁DPPH清除率影响显著(P0.05);在煮沸10~50 min各样品豆粒DPPH清除率呈上升趋势,蒸煮时间对豆粒DPPH清除率影响极显著(P0.01),清除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汤汁总酚含量先逐渐增大,后呈小幅上下波动,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蒸煮时间对汤汁和豆粒总酚含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3个红小豆品种(系)以宝清红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汤汁的总酚含量与色值具有较大相关性,其中彩度C*值与总酚含量相关性可高达0.97,具有通过红小豆汤汁彩度值快速预测其总酚含量的可行性,而蒸煮红小豆豆粒中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或者清除DPPH能力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氯化钠、异抗坏血酸钠(异Vc钠)的方法对新鲜茶树菇进行护色处理,以不护色处理对照组,再经热风干燥后分装贮藏,在贮藏过程中每隔7d测定干品茶树菇白度、多酚、粗多糖含量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护色处理和对照组茶树菇的白度、多酚、粗多糖均呈下降趋势,经护色处理的茶树菇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多酚及粗多糖含量也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金秋梨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及多酚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秋梨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贮藏过程中外观色泽、褐变度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金秋梨褐变度变大。室温下贮藏比5℃条件下贮藏变化明显,果皮的变化最大,果心次之,果肉的变化最小;总酚含量均有所提高,5℃条件下梨的总酚含量变化较乎缓.室温下金秋梨的总酚含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18.
以杜梨为试材,研究其新梢韧皮部和叶片生长期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并探讨了韧皮部中酚类物质含量与新梢生长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测定期间杜梨新梢韧皮部中的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叶片;从多酚组成上看,韧皮部以表儿茶素、儿茶素和芦丁等为主,叶片则以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根皮苷为主;总酚及各种多酚水平在树体生长期间的动态变化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8种多酚物质中,生长期内仅有绿原酸在韧皮部和叶片中的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酚类物质无显著相关性;韧皮部中芦丁、槲皮素含量与新梢生长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余的多酚与新梢生长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颜色茄子果实的若干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白色、绿色、白绿、紫色和黑紫共5种颜色的茄子果皮、果肉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紫色茄子的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白绿色茄子果肉的Vc含量和芦丁含量最高,黑紫色茄子果肉的花青素和类黄酮、总酚含量均最高。茄子果皮的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与果色呈正相关。茄子的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芦丁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和Vc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皮的花青素和类黄酮素、总酚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和类黄酮素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采收时期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中烟碱、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日期的延迟,烟叶中烟碱含量表现出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没有呈现出明显规律性;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烟碱和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又增加的变化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又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采收日期之间烟碱含量差异显著,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烟叶部位之间烟碱、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采收时期与烟碱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烟叶中烟碱、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