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稻麦两茬田是济宁农业生产一大特色,作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蟹对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试验在稻麦两茬田用生态养殖方式培育扣蟹,并对水质和浮游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麦两茬田采用投喂黑水虻幼虫+浮萍的生态模式,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提升河蟹品质、降低养殖成本,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一种路基围隔,模拟池塘参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对海湾扇贝在参贝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混养海湾扇贝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养殖生物的影响,以及混养海湾扇贝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沉积作用。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3.
2座水库浮游生物调查及生态渔业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水库属天然富营养型水库。浮游生物种类较多,生态稳定,适宜采取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综合经营策略。仑山水库施肥后属中一富营养型水库.浮游生物种类简单,生态较不稳定,适宜采取集约化养殖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  相似文献   

4.
作为"海水池塘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探讨了鱼、虾、蟹、贝立体混养对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为优化生态系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浮游生物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浮游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产生作用的主要种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有效调控,服务于渔业养殖,促进了渔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滤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对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国内外已做过很多工作。罗非鱼作为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还通过自身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1~4]。Drenner等[5]研究罗非鱼在Kinneret湖中对浮游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后指出,罗非鱼对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植物具有压制作用,同时能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的发展。因此养殖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不仅能够提高池塘的物质利用效率,还会起到稳定养殖环境的作用。本文结合台湾红罗非鱼(Ore…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参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了海湾扇贝在池塘中与刺参混养,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参贝混养与海参单养池的比较研究表明:参贝混养池的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明显低于海参单养池;扇贝的滤食作用改善了水的透明度,参贝混养池明显高于海参单养池。参贝混养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优于单养池,海参喜食的底栖硅藻的生物量较多;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规格也较小。为池塘参贝生态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孙兴涛 《齐鲁渔业》2013,(11):14-16
在对虾人工养殖过程中,水化学环境和水体生态结构的优劣是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长期以来,水产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优化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研究,如利用化学物质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和生长,以高等水生植物抑制藻类生长等,但用生物法调节水化学环境和水体生态结构比化学法有更大的优越性。为此,笔者在虾池中进行了接种小球藻的试验,研究其对浮游生物和水化学环境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养殖池塘食物链中浮游生物、鱼类、微生物三者共存,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养殖池),又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场所(降解池),以及浮游生物的培育池"三池合一"的生态体系~([1])。该体系中,由于饲料、光、电等外来能量的持续输入,容易造成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生态失衡,而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显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在江苏省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为现代化渔业的  相似文献   

11.
卢敬让 《水产学报》1997,21(2):158-164
于1995年6-9月间在施肥鱼贝混养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搭配养殖菲律宾蛤仔对浮游生物的效应和浮游生物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的影响。在浮游生物群落构成方面,菲律宾蛤仔使蓝藻、甲藻和浮游桡足类显著减少。对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与养殖密度有关,而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又与营养盐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9月对江西省永修县境内柘林湖水库网箱养殖区内的水质和浮游生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凋查显示网箱养殖区内水质偏酸性,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4.05×106个/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50个/L.结果表明柘林湖浮游生物种类较多,生态稳定,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两岸及其半成水水域内,分布有一定量的池塘海水养殖及育苗场所,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好坏,特别是有害种类,能够造成疾病的流行。因此,对该水域的浮游生物资源的调查,在养殖业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浮游生物种类的鉴别有利于防病,对浮游生物量的测定有利于选择养殖品种和科学投饵。  相似文献   

15.
海水池塘蟹虾贝(缢蛏、泥蚶、青蛤)混养是目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态混养模式,它利用了各养殖品种生态习性的互补原理,使各品种互利共生。不仅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滩涂与水体,而且通过贝类滤食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虾蟹类的残饵及排泄物,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和池塘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海水池塘养殖的低风险、多产出、高效益。  相似文献   

16.
海浪 《中国水产》2009,(1):69-70
典型水域浮游生物群落分析与养殖环境生态调控;对虾白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产品中药残多组分的检测技术研究;吉奥罗非鱼的亲本选育与规模化制种技术研究;三角帆蚌三倍体诱导育珠技术的研究;海水养殖鱼类的补偿生长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连江大官坂垦区3.5 hm2虾塘对虾、梭子蟹和贝类多茬生态混养技术。利用虾、蟹、贝和外源天然饵料及虾塘内的浮游生物组成食物链,进行生态养殖。生态混养过程基本未出现病害,不用抗生素,产品风味天然。虾蟹贝生态混养,不仅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而且各养殖品种的代谢产物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改善了虾塘养殖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兰营水库的生物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管发酵法(MPN法)测定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数,稀释平板法测定细菌总数,并对水样进行浮游生物检测,以此对兰营水库水质及远期渔业潜力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兰营水库可作为养殖水产品基地.  相似文献   

19.
3.应用示例 珠江所曾对广东省不同养殖区的74口发病鳜鱼池塘进行调查,发现气候变化(降水、降温)对养殖鳜鱼池塘水生态因子有明显影响,降水、降温会引起浮游生物种群的改变,进而溶氧变化,最终影响鱼的健康。将74口发病池塘水质按优劣程度、病害按严重程度分级,发现鳜鱼病害发生与浮游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图3),池塘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越低,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养殖池塘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排泄物、残饵的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所造成的生态失衡问题,笔者经过苦心钻研,多次实验,设计制作出"水产养殖塑料隔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