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未褐化的岩黄连愈伤组织为材料,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研究抗坏血酸对岩黄连愈伤组织褐化及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第20天,各处理岩黄连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各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抗坏血酸浓度175mg/L的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14.1400U/(g·min),比对照高72.3%;各处理的总酚含量均低于对照,抗坏血酸浓度为175mg/L的处理总酚含量最低,为0.4633μg/mL,比对照低88.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岩黄连愈伤组织褐变率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而岩黄连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运用概率分级和回归分析方法揭示普通丝瓜褐变度与总酚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普通丝瓜基于褐变度正态分布的分级标准,研究测定38份普通丝瓜的褐变度和总酚含量。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 4个点将丝瓜褐变度概率分为5级,即极低(1级)、低(2级)、中(3级)、高(4级)、极高(5级),并将其与总酚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变化范围为2.17~9.60,平均值为6.211,变异系数为29.77%,经K-S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建立褐变度和总酚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3.559x-2.837,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林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45-151
以福安市各乡镇空间单元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各单元的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为评价指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运用GeoDa、ArcGIS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各乡镇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全局和局域Moran’s I指数并绘制自相关图,进而分析福安市各镇域农业经济格局演变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安市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差异从2000年开始主要表现在西北和东南方向上,东西方向上存在两极化和聚集化趋势,农业经济发达的乡镇主要集中在湾坞镇、溪尾镇、下白石镇,农业经济落后的乡镇主要集中在坂中乡、城关、溪潭镇、穆阳镇,并预测2020年农业经济格局基本不变,农业经济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本研究可以为实现乡镇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天津市1961 - 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省14个区县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防灾减灾等要素,采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及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天津市区县级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并绘制出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宁河大部、宝坻南部、武清东部、静海北部由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其洪涝灾害风险的可能性最大;西青、东丽、津南、塘沽和大港的部分地区由于抗灾能力较强,孕灾环境敏感指数较小,洪涝灾害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杂交兰种苗繁殖效率,提升种苗品质,以春兰与大花蕙兰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PLB)增殖与分化、生根壮苗等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BA0.5 mg/L+NAA 1.0 mg/L有利于杂交兰类原球茎增殖与分化.(2)三种防褐化物...  相似文献   

6.
选取甘肃省临夏北塬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景观格局为全新视角,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细碎化测度体系,以期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以生态学景观格局原理为基础,运用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对所选取的耕地细碎化指标进行测算分析,最终确定北塬地区耕地细碎化的主要因素,构建耕地细碎化测度体系。结果表明:选取的5个指标能综合考虑面积、形状和分布等因素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是衡量北塬地区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指标;平均地块面积过小、地块数量过多、地块形状复杂不规则,仍是导致北塬地区耕地细碎化的主要原因,并分别测算了9个乡镇的耕地细碎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3S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凤 《种子科技》2021,(5):121-122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3种技术的统称.3S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森林资源的测量精度.主要分析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3S技术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基于“3S”技术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的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计算机自动分类,将自动分类结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OM叠加,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变化信息;然后,在GPS引导下进行实地调绘,将调绘结果录入土地利用数据库,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经过研究,利用“3S”技术更新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是可行的。还对其中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整个数据更新是个系统工程,要通力配合,尤其注意外业调查与影像处理精度和解译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小网格的楚雄烤烟适宜性区划精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烤烟与气候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楚雄州范围内10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1:400万行政区地图和90 m分辨率的DEM高程地图,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建立了烤烟适宜性评价气象因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模型,同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和楚雄实际情况,确定出了楚雄烤烟适宜性种植区划指标,以3S(GIS、RS、GPS)技术为支撑,综合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降水、日照、气温等关键因子高精度的对楚雄州烤烟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了云南省楚雄州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降水、日照、气温等关键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又按照楚雄烤烟适宜性种植区划指标对各关键因子进行等级划分,运用GIS的空间计算功能对楚雄州烤烟进行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全州烤烟最适宜种植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60.74%,适宜种植烤烟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24.14%,次适宜种植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96%,不适宜种植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6.14%。确定出了楚雄州各县市烤烟适宜性种植的地理位置和不适宜种植地区,并分别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烤烟科学种植、现代烤烟农业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广大农业区划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精度小网格的农业区划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端吕  宋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110-114
通过对森林景观矢量数据进行矢栅转换,探讨森林景观指数的适宜转换粒度。结果表明: (1)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情况揭示了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2)随着研究粒度的增加,不同景观指数对转换粒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第一粒度域均为10m-80m;(3)对于适宜研究粒度的选择,在保证计算的质量、较好地体现原始数据的特征信息,同时避免过大的计算工作量,应当在第一尺度域内选择中等偏大的粒度,本研究中景观格局研究的最适宜研究粒度域均为40m-80m;(4)由于森林景观的复杂性、多样化,粒度在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中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光谱数据库,笔者通过分析指示植被的光谱特征,得到识别湿地植被高分辨率遥感波段窗口,为湿地健康监测提供技术支撑。选取东洞庭湖植被苔草、泥蒿、芦苇、辣蓼与灯心草5种典型湿地植被为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对它们进行研究。根据野外测定5种指示植被光谱数据,分析东洞庭湖湿地指示植被的光谱特性、植被类型识别的特征波段及其基本规律。研究发现:(1)在波段范围610~680 nm、810~880 nm、1030~1100 nm、1170~1240 nm、1635~1705 nm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在波段1030~1100 nm之间,5种指示植被光谱差异性最大,光谱曲线区分特别明显;(2)通过对苔草、泥蒿、芦苇、辣蓼与灯心草5种湿地植被光谱反射率(R)采用LOG(1/R)变换,得到1个可以区分5种植被的区间,即660~680 nm之间的波段,5种湿地指示植被倒数的对数值依次降低次序是:苔草、芦苇、辣蓼、灯心草和泥蒿;(3)对同一种湿地指示植被苔草不同长势的光谱数据进行降噪、倒数的对数处理后,得到1个特征区间在500~700 nm内,可以明显的区分苔草的长势情况即:长势良好的苔草光谱反射率倒数的对数值要高于长势不好的苔草。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H10亚型禽流感监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洞庭湖区H10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分布及遗传进化情况,为该地区H10 亚型禽流感的防控及该亚型病毒在禽流感病毒进化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在环洞庭湖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和水禽场上采集家禽和环境拭子,对其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测序,应用Mega 5 软件包对病毒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绘制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活禽批发市场上总共分离到11 株H10 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的H10 亚型禽流感阳性样品全来源于鸭拭子;在1 个鸭场分离到2 株H10 亚型禽流感病毒;其中2株分离毒株序列分析显示其HA蛋白的裂解位点为PELMQGR/GLF,属于低致病性病毒,与以往在其他国家(蒙古、瑞典、荷兰、泰国、日本等)野鸟中分离的H10亚型病毒处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湿地污染物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洞庭湖水文观测站、环境监测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TN、TP、COD、六价铬等重金属、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来源和数量。结果表明:每年输入湿地TN 670132.47 t、TP 41103.85 t,COD输入317849.26 t,重金属元素、有污染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输入量10156.616 t。在输入洞庭湖湿地的污染物中,有54.76%N、44.30%P、81.83%COD和95.59%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来自四水(湘、资、沅、澧4条江河)和三口(长江分洪流入的松滋、藕池和太平3口),有94%~99%的污染物是由面源污染引起的,点源污染只占1%~6%。因此,在洞庭湖湿地水污染的治理上,控制系统外水系输入比控制湿地周边更重要,控制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湿地保护的基础,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Mamdani FIS (模糊推理系统)模型,构建了包含水体PH值,水体悬浮物浓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植被类型数量、入侵物种数量、湿地面积变化率、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9个影响因子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证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得分为1.37分,健康状态介于亚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利用Mamdani FIS 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能力和基于专家意见的推理规则,评估湿地健康指数时不需要先验知识支撑,简化了模型使用时对数据的要求。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建议,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芳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5):125-130
农业信息化发展是中国五大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基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结构及权重,对2011—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2011—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提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完善支撑投资和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大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此研究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生态拦截技术对玉米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径流量减少了5.7%~17.1%,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40.1%~45.6%。拦截氮磷效果显著,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26.5%~44.9%和29.3%~33.1%。生态拦截处理对玉米产量均表现出增产,比顺坡玉米提高了4%~8.1%;并一定程度提高NP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运  张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276-281
为了提高人们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与威胁的现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湿地的水文调节、净化、维持物种多样性、碳固定、营养循环、休闲旅游、保护土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其货币价值达239.85×108元/年。在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107.44×108元/年,占总价值的44.79%,说明洞庭湖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物种多样性功能的价值最小,为4.89×108元/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洞庭湖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要在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火地塘林区1958、1988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获取该地区景观格局转化数据,应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拟该地区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火地塘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主要林分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实际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该模型模拟火地塘景观未来的变化情况,但是对火地塘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结果要明显好于对主要林分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19.
对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间种模式、不同龄林的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间种能促进林木生长,与未间种林木生长比较,胸径大小呈显著性差异,树高呈极显著性差异。(2)相同龄林不同间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依次为间种白菜>间种南瓜>未间种,间作套种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不同龄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2年生林、8年生林相对较大,4年生林较少;芦苇地微生物数量最大,与其它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林地类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3.39~6.06 mg.g-1,0.81~1.83mg.g-1,2.18~2.26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4年生林、芦苇地最少,与间种白菜达到显著性差异。林下间种白菜和8年生林土壤酶活性最活跃。(4)杨树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性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脲酶、蔗糖酶均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