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安溪县茶科所茶园开展铁观音伏季休茶试验。结果表明:采制春、暑、秋茶,留养夏茶的处理方式,秋茶采摘面平整、成熟期一致,秋茶产量、品质较佳,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9个中叶类型、无性繁殖系的乌龙茶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9龄期各茶季及各年鲜叶产量的基本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年鲜叶产量的广义遗传力为67.17%—83.06%,遗传变异系数为26.97%—40.47%,存在比较大选择潜力。各茶季鲜叶产量广义遗传力的相对估计值(高低位次)是春茶>夏茶>暑茶>秋茶,遗传变异系数大小顺序是秋茶、暑茶>夏茶>春茶。各茶季产量间、各茶季与年产量间的遗传相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茶季产量对年产量的直接效应是春茶>暑茶>夏茶>秋茶。研究提出,在乌龙茶品种产量性状选择中,应对5—7龄期春茶产量进行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漳州地区铁观音的生产销售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提出适合在漳州茶区推广应用的休采留养技术,确保秋茶(寒露季节)的产量和质量。为漳州茶区铁观音持续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采摘管理,实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近年茶季雇工来源减少,工价猛增,加之春茶后期和夏、秋茶季正值农忙“双抢”,采茶劳力矛盾突出,经常出现滥采现象,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笔者认为: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特点和茶区实际情况,推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是适宜的。名茶,高档茶用手采;大路茶用机采。既能解决劳力矛盾,又能保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大部分茶区有明显的“茶季”,这是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们生产活动影响的结果。“茶季”虽因地域、茶类等不同而异,但春、夏、秋茶之分较为普遍,唯其时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光为参比光照,利用遮阳网覆盖遮荫夏暑季乌龙茶园,从生态、生理和生化三个方面探讨黄旦不同遮荫条件下(遮荫度为0%、30%、45%、60%)的效应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在安溪设点示范,研究黄旦、本山和铁观音3个乌龙茶品种不同遮荫(遮荫度为0%、30%、45%)的效应。多年试验与中试的结果表明:夏暑乌龙茶园适度遮荫,可以显著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完全避免连续高温干热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旱害,确保茶树安全越“夏”和连续生产;明显降低茶园杂草生长,防止茶园水土流失,研究提出了获取乌龙茶产、质兼优的适宜遮荫度,探讨了以某些重要的生态、生理和生化因子作为乌龙茶产量、品质反馈因子的可行性,形成了遮荫提高夏、暑乌龙茶品质的机理及调控技术体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前景极其看好。  相似文献   

8.
春秋茶品质较好,而冬片品质可与春茶媲美,安溪茶区冬无严寒,管理较好的茶园都能采冬茶,以扩大经济效果。下面列二个单位的调查数字如表一、二。 民安茶场和参山村试验区茶园管理水平高,一年五季茶树抽稍茂盛,产量每季较为平衡,小面积茶园冬秋茶产量均与春茶相近。可见在提高管理水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时间覆盖遮荫,研究茶园生态效应及对茶树芽梢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冠层日平均温度比对照下降了0.48℃~1.22℃;夏季冠层平均相对湿度与对照差异显著F=3.71(P〈0.05);暑茶、秋茶新梢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72%~1.12%,0.16%~1.38%;暑茶净光合速率遮荫处理比对照提高8.78%~28.23%,产量比对照增高22.38%~73.84%,而秋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