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种花生果腐病新症状,俗称花生果斑病或花生麻脸病,在我国冀东鲜食花生产区广泛发生,但其优势病原菌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了冀东唐山市和秦皇岛市花生种植区发病样品,分别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FN5和CLGB7-1,均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理化性质比较发现,发病田土壤和果壳中中微量金属元素总量高于健康区,尤其是Ca;且发病土壤pH值高于健康土壤。本研究明确了冀东地区花生果斑病病原菌为F.neocosmosporiellum,与花生果腐病病原菌一致。花生果斑病是我国首次报道的花生果腐病新症状,该症状的发生与土壤pH值和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病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根据形态相似性及非寄主专一性的特征,鉴定陕西渭南地区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属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cke)McGuire & Cooper).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在花生、棉花及多种作物上能寄生为害。 相似文献
4.
5.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从河南省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茎腐病病害标本进行分离,对病原菌的种类和致病性进行鉴定与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腐霉菌(Pythiumsp.),其中,禾谷镰孢的分离频率最高,平均分离频率为43.12%;轮枝镰孢次之,平均分离频率为23.13%;腐霉菌的分离频率较低,平均分离频率为6.25%。禾谷镰孢的致病性最强,腐霉菌次之,轮枝镰孢的致病性最弱。禾谷镰孢是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这是该菌引起火龙果果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5~35℃,最适温度30℃,适宜产孢温度25~35℃,最适产孢温度30~35℃,致死温度75℃(10 min);适宜pH5~9,最适pH7,最适产孢pH4;连续光照、D-果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完全黑暗、D-半乳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产孢。综合分析认为,该菌耐高温,光照充足、弱酸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8.
泰国大果番石榴是我所引进试种后,推广于闽南地区、新兴的热带水果.具有果大、高产、早产、适应性广等优点.仅我所推广种植的面积就有几千亩.但就目前栽培状况而言,其最大缺点是果腐病严重,发病率达30~70%.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进行泰国大果番石榴果腐病研究,现将果实病害种类,症状,病原菌形态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水稻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均能在温度4℃~40℃、pH 3~12条件下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5℃~30℃,不同菌最佳产孢的pH值差异较大。4种菌均能在供试的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碳、氮源对各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水稻后期穗部褐变病害,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通过采用诱导分离法和常规组织分离法 对甜菜根腐病病原研究结果证明,诱导法更有利于对Phytophthora、Pythium等可产生游动孢子的病原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17.
蝴蝶兰叶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基腐病是蝴蝶兰的1种重要病害。经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鉴定其病原菌有性阶段为红球丛赤壳(Nectria haematococca),无性阶段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首次发现叶基腐病的有性阶段。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3~38℃,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要求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该菌能适应于较广泛的pH值范围,但以pH为6.5时最适,它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也能利用多种氮源,其中以蛋白胨、尿素、硝酸铵为好,而硫酸铵、磷酸二氢铵不利于病菌生长及产孢。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