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0—2019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测度茶叶区域品牌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利用OLS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茶叶区域品牌发展水平的β收敛特征,深入分析我国茶叶区域品牌发展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中国茶叶区域品牌发展水平呈平稳上涨阶段,其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从四大茶区来看,西南茶区茶叶区域品牌发展趋势基本与全国水平一致,其地区差异长期维持较低水平,发展速度呈空间β收敛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弱;江南茶区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地区差异较大,发展速度呈空间β收敛特征,β收敛速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华南茶区茶叶区域品牌发展呈N型上涨趋势,但其地区差异最大,发展速度不存在空间β收敛;江北茶区的茶叶区域品牌发展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地区差异小,发展速度呈空间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郑旭媛  林庆林  邓鸣 《玉米科学》2023,31(2):158-165
基于索洛余值法和随机前沿法测算2003~2019年间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单产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贡献分解,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单产累计增长28%,其中劳动投入量、机械费用、种子用量、化肥施用量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22.5%、-3.8%、6.1%和75.9%。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性增长,余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计算累计涨幅达13.7%和18.7%,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在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起到决定性的贡献作用,贡献率分别为68.8%和32.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强有力拉动作用下,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已从投入型转向效率型增长,要素投入趋于饱和,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仍有空间,分别表现在种子创新力提高、机械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服务规模化提升规模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1986—2018年我国茶产业政策变迁趋势,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用Tobit模型检验了茶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政策数量能够显著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在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2)鼓励型政策数量和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限制型政策数量和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3)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小。为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政策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何玉成  闫桂权 《大豆科学》2019,38(3):460-468
本文将碳排放纳入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为实现大豆低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碳排放量和密度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11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大豆碳排放量较2006年降低11.70%,年均负增长1.24%,而碳排放密度较2006年增长14.02%,年均增长1.32%,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按省份比较,黑龙江和内蒙古碳排放量最多,吉林和山西碳排放密度最大。2006-2016年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2%,其中技术效率年均提升0.6%,前沿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66%,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前沿技术进步拉动,技术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从地区分布看,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增长最慢,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差异。中国大豆主产区缺少"环境技术创新者"。根据结果本研究提出提高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天龙  李美佳 《玉米科学》2015,23(6):154-158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1~2013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效率在研究阶段变化不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黑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东北三省中最快,其次是吉林省。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DEA-Mal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我国2002-2007年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这四类茶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标。研究发现:我国茶产业的TFP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影响我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因是技术进步,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我国茶产业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我国茶产业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机制,同时关注空间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过程比较明显,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的变化对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2004-2014年贵州省水稻生产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依旧偏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应用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呈明显衰退趋势,而技术效率改进幅度不大,规模效率的提高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导致贵州省各地区水稻生产效率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经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以上研究结果推导出3点政策含义:一是因地制宜,保持生产适度规模,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是促进水稻生产的重要途径;二是注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改进,重心应向技术进步方面倾斜是提高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途径;三是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加工、消费三方面来看,云南省油菜生产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平稳增长态势。云南油菜产业发展主要存在油菜种植规模小、自然灾害频发、油脂加工业落后等制约因素。要进一步促进云南省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油菜产业的投入,加强油菜领域科技攻关,整改油脂加工企业,延长油菜产业链。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和茶叶消费回归理性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生产率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微观跟踪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源泉,并进一步利用2013—2016年微观混合数据,基于“一步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不同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茶叶种植户TFP年均增长2.71%,且呈增长趋势,但具有较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2)茶叶种植户的规模报酬率及技术进步率年均下降0.25%和1.50%,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46%,表明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报酬率和技术进步却有阻碍作用,而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3)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发现茶叶种植户参加合作社、参加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政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的技术推广和扩散途径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且采用生物防治和放置粘虫色板的技术采纳行为同样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是否为种植大户、是否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是否安置杀虫灯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识别茶叶TFP增长及动力源泉、深刻理解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扩散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海南省农垦88个国营植胶农场天然橡胶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天然橡胶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1)开割面积的产出弹性为0.719 3,大于橡胶工人的产出弹性0.3936;(2)海南农垦国营植胶农场天然橡胶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服从于正态分布;(3)技术效率水平在考察期间保持不变,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573,最大值为0.958,最小值为0.313;(4)从技术效率的分布来看,技术效率<0.5、<0.6、<0.7和<0.8的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7,(3)
<正>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原本没有茶,17世纪初,荷兰的远洋商船经爪哇来到澳门,将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因德国西北部的东弗里斯兰与荷兰接壤,最早与茶结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德茶叶出口,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目前占德茶叶进口总量200A-上。当前中国对德茶叶出口贸易,既存在风险和阻碍因素,也面临着进一步拓展的新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为材料,研究籽粒发育过程中PEPCase活性变化规律以及水份、油脂、蛋白、主要贮藏蛋白亚基等含量的积累动态,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子发育期间,水份含量从81.61%下降到23.22%,油脂含量从0.26%上升到31.38%,蛋白含量从1.1%上升到21.36%,可溶性蛋白含量从0.63%上升到12.21%。12S球蛋白先积累,2S清蛋白后积累;PEPCase活性与蛋白含量、油脂含量分别呈阶段性相关,与油脂含量/蛋白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12S组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α 2-3,α 4,β2,β3,β4亚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亚基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2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的特点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为材料,研究籽粒发育过程中PEPCase活性变化规律以及水份、油脂、蛋白、主要贮藏蛋白亚基等含量的积累动态,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子发育期间,水份含量从81.61%下降到23.22%,油脂含量从0.26%上升到31.38%,蛋白含量从1.1%上升到21.36%,可溶性蛋白含量从0.63%上升到12.21%。12S球蛋白先积累,2S清蛋白后积累;PEPCase活性与蛋白含量、油脂含量分别呈阶段性相关,与油脂含量/蛋白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12S组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α 2-3,α 4,β2,β3,β4亚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亚基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2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叶面喷施木醋液对油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生物炭制成过程中产生的木醋液,研究其促生作用,通过油菜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杨木的木醋液对油菜苗期发育的影响。木醋液浓度为稀释600、500、400、300、200、150、100、50、10倍,共9个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3月14日、4月4日两个播期,在两个播期的油菜幼苗分别达到三叶、八叶期时,于同一天进行叶面处理。结果表明,于油菜三叶、八叶期叶面喷施稀释300~500 倍的木醋液可提高油菜的根干3.04%~41.98%,茎干重35.74%~68.27%,叶干重19.80%~55.90%,植株总干重27.14%~57.02%;同时显著提高了油菜的株高和根颈粗,以及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面积、比叶重,其中以喷施稀释400倍木醋液的促进作用最强,其叶面积可比对照增加50.97%~85.53%。稀释10~50倍的高浓度木醋液则对油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喷施时期相比较,以三叶期喷施处理对根系、茎秆和叶片增长效应更明显,八叶期施用对根的促进作用相对减弱。比较植株根冠比的变化发现,木醋液对油菜生长产生促进作用时,会降低根冠比值,即地上部茎叶的反应更强烈。综上所述,三叶期和八叶期喷施稀释300~500倍的木醋液可显著提高油菜的株高、根颈粗、叶面积、比叶重,显著增加油菜的生物量。一般以稀释400倍浓度的木醋液在三叶期施用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山东省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61—2010年山东省境内23个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0℃、≥10℃界限下积温和持续日数4种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界限积温、持续日数均表现出显著增多趋势;除≥10℃界限下持续日数在1970年代发生突变,其他要素均在19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各要素呈现不同的周期性。在空间上,各要素均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的特点,存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年代际均值大致从鲁西北至半岛地区逐步提高,除≥10℃持续日数从1970年代变化明显,其他要素从1990年代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