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场域正逐渐向农村转移,数字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支撑。通过利用技术赋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振兴、治理转型和共同富裕。然而,当前广大农村地区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专业化人才匮乏、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数字政策保障有缺位形成的现实挑战,制约着数字技术与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未来还需要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德民  宋世清 《南方农机》2023,(12):115-118
数字乡村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战略导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在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湖州南浔数字渔业为例,探索以数字化赋能农村产业形态深度转型变革。从渔业产业生产侧、供给侧、政府侧分析了南浔区传统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与原因,阐述了南浔区以数字化赋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做法,提出了数字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顶层设计、因势利导提升支撑力;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创建示范、标杆引领提升带动力;多元投入、资源融合提升凝聚力。研究结果表明,南浔区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和一系列渔业领域的集成改革,破解了传统渔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走上了一条由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彭佳丽  徐文君  穆世明 《南方农机》2023,(15):126-128+13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农产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将数字化技术科学地应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是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课题组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出发,分析现有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探究数字化赋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作用机理,建议从构建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线上交易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促进供应链提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能从全方位、多角度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文章简述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助推现代化转型和数字金融创新服务等四个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郭凡凡 《南方农机》2023,(14):98-101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更是助力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必由之路、有效方式,这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思考与启迪。基于此,笔者认为,筑牢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农民朝着共同富裕之路奋力迈进。要聚焦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借助数字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模式转型;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力,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高效发展与智慧农业加速起步,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优势明显。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俨然成为挖掘和弘扬农耕文明的一种新趋势。数字资源、数字平台、数字传输等数字化手段,促进我国乡村文化向好发展,为助力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打造乡村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切实保障。文章从数字技术、数字渠道、数字信息视角出发,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薛心怡  周杰 《南方农机》2023,(24):101-103+112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以5G、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节点持续融合,乡村产业链、文化链、治理链、生态链的数字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各项数字技术却因适用场景、技术特性、体系架构等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在应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尚存不足。为此,课题组以国家乡村建设总体战略为导向,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基础赋能平台的角色,以边缘计算为基础、以“边缘计算+”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数据、算法与算力的融合,有效发挥“边缘计算+”在优化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差异化需求、增设数据保护壁垒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数字乡村网络化、系统化、平台化建设,进而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闫晓茹  樊慧玲 《南方农机》2023,(2):100-102+122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持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纲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道路。基于此,为了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组梳理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做强人才链、精准防返贫、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正南充市嘉陵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对标"农业硅谷",打造特色现代农业"数字引擎",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一、以农业产业数字化做优做强生猪产业优势。出台《关于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相似文献   

10.
李靖宇 《南方农机》2023,(12):43-46
随着数字经济在“三农”领域的不断渗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提升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然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然面临产业融合层次低、要素供给不足、经营主体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保障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基于此,笔者通过论证分析数字化驱动农村三产融合的作用机制,针对数字赋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情景、打造生产要素数字集成、促使经营主体科技转型、建成数字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从而激发农村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形成规模化生产、精准化管理、多元化创新、产业化融合、智能化决策的经营新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梓瑜  杨玉玲  鲍天源 《南方农机》2024,(2):107-110+126
【目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是推动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实现农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方法】课题组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中国农村信用体系的演进路径和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涉农金融机构主导和“政府+人民银行”主导三种模式。【结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共创建、树典型四条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四者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横向推动多方力量交融协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纵向为征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结论】农村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资金保障,但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工作还存在权责不清、信息共享、“数字鸿沟”等问题,应通过厘清职能边界、引入科技力量、链接治理机制、拓宽征信场景等方式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精准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致力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基于意见中提到的新需求,课题组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的资金供给、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和便民生活的新乡村出发,剖析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金融服务基础薄弱、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农业保险服务发展滞后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并从完善乡村金融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三方面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萍 《现代农机》2024,(2):32-34
整合互联网技术平台推动乡村振兴,是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乡村旅游合作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乡村旅游生产效率,可以为彝族地区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挥乡村旅游合作社资源整合与对接市场的作用,彝族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社数字平台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及数字化服务三大功能模块,从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产业、营销推广三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基本架构与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14.
庞烨明  王航 《河北农机》2023,(22):61-63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南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数字农业人才、完善农业政策和增强政府支持、开拓和优化农产品市场渠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完善农村数字化服务体系等重点发展策略,为提升南阳市农业的数字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河南省南阳市作为“中州粮仓”,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探寻数字化赋能南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对推进南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数字下乡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当前,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给予乡村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出路,为了加快以文化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通过解析数字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指明当下乡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如短期回报与长期发展失衡、文化自信消解与乡土性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短板突出等矛盾,还存在探索空间。基于此,研究小组希望借助开发创意产品、优化传播策略、完善公共文化等手段来逐步解决问题,以明确未来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金鹏  金兴胜  陈冬杰 《南方农机》2023,(20):128-131
当前,数字技术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数字乡村建设备受关注。课题组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和农村合作社四个方面分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梳理了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机遇,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和电商平台的搭建、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和农资供应链金融的简化、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等。基于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课题组以乡村人口为抓手,提出了结合数字技术,发展乡村产业带动乡村人口回流的措施:发展多元化农业、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社区文化等。结果表明,数字化农业在不断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传统的乡村转变为数字乡村,数字乡村的发展带动乡村人口逐渐回流。  相似文献   

17.
罗群 《现代农机》2023,(3):8-10
乡村建设与国家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点亮了乡村振兴,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数字乡村也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中央在2018年就提出了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建设数字乡村,走数字乡村道路,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时代伟力。2020年9月我国公示了一批建设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名单,数字乡村开始全面推进,但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在探索中,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以其中的贵州省息烽县为案例,调研息烽县的具体做法,总结其目前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得出乡村建设数字化取得成效首先要解决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问题的启示,以给其他乡村发展数字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要基于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而数字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数字化驱动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会出现数字生产力不足、数字产业布局与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述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当前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促进数字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面融合,利用数字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杜荣 《南方农机》2023,(6):108-110
随着数字经济向农村地区的广泛渗透,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作为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代表,电商直播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产品品牌效应弱且同质化问题突出、专业和技术人才缺乏以及行业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笔者提出通过完善农村电商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本土电商直播人才、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行业制度体系等方式加快解决电商直播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玉玲 《南方农机》2024,(3):100-103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的有效供给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需求,并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序不清、项目建设资金不足、耕地质量技术投入不够等衔接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涉农资金、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区域特色化建设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策略建议,以期为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赋能、为农村生态环境添绿、为现代农业发展筑基,全面提升农田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