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花香型玲珑红茶系列新产品,将摇青工艺运用到玲珑红茶加工中,通过设置不同摇青程度和发酵温度研究各处理对玲珑红茶品质的影响,初步探索花香玲珑红茶关键工艺的最佳参数.综合感官审评及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萎凋叶经轻度摇青(2.5 min-5 min-l0 min),发酵在室温28℃的玲珑红茶花香品质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顺应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桂红3号"的优势与作用,开发独具广西特色的红茶产品,加快"桂红3号"应用推广步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针对"桂红3号"的特征特性,采用不同萎凋工艺、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干燥温度作对比试验,在每个环节对比试验后,选出较佳参数,再以这个参数进行下一步环节对比试验。每个环节均设3个重复,以确定各工艺环节较佳工艺参数。【结果】萎凋工艺以晒青40min处理的萎凋花香浓郁持久,汤色红艳透亮,滋味甜醇花香浓;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5℃,发酵叶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时间为4h时,花香浓郁;在干燥过程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在干燥工艺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结论】"桂红3号"花香型工夫红茶的较佳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收→萎凋(晒青40min,空调设置温度25℃,相对湿度70~80%)→揉捻→解块→发酵(发酵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4.0h)→干燥(毛火90℃5min,足火100℃至足干)  相似文献   

4.
利用辣木鲜叶结合红茶加工技术研制辣木红茶,通过不同的萎凋失水和发酵时间,探讨出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为24℃,相对湿度74%的条件下萎凋失水均匀;发酵温度27~32℃,相对湿度发酵时间84%~92%的环境下,时间5h为最适度。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高端烟叶产出率及品质的影响,确定有利于提升烟叶品质的关键参数。采用高效热泵烤房,通过延长变黄和定色阶段关键温度点的稳温时间,分析评价高端烟叶产出率、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处理高端烟叶产出叶位主要集中在第7-8片,产出率均高于对照CK,以H2处理最高;烟叶的外观质量以H3处理较好,评价高于对照CK,H2处理与对照CK相当,H1略低;3个处理烟叶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均优于对照CK,物理特性以H3处理较好,H1次之,化学成分以H2处理较好,H3次之。延长烟叶烘烤变黄和定色阶段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能提高高端烟叶产出率和品质,其中H2处理(干球温度38℃稳温18h;干球温度42℃稳温16h)高端烟叶产出率相对较高,烟叶内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处理方法以及温度对人工制作琥珀成品的影响,为人工琥珀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提供参考。试验 在自然温度与人工设置温度梯度处理下进行,每组设置5 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 次。作为常规方法,AB 胶配比完成 后放置鼓风干燥箱内控温(56℃~60℃)处理5min 为改进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与温度处理下适于胶体凝固的最佳方法、 温度、时间及最具性价比配方。结果表明,经鼓风干燥箱处理后,26℃~30℃下的改进方法制作的成品均比与之对应 室温下的成品成效好,透明度较好,气泡数量少,凝固时间为10~15h;自然温度下样品静置后的24h 内平均温度≥15℃ 且最高温度不超过40℃时,样品能够正常凝固;当样品静置后的24h 内平均温度为7℃~15℃时,样品能够于30~36h 内凝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并与商业MLF发酵剂VinifloraOenos进行比较。【方法】将4℃保存的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置于室温30min后,均以10mg/L的接种量直接投入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于20℃进行MLF,发酵结束后立即加入60mg/L SO2终止发酵,将发酵后的葡萄酒分别标记为MLF-1和MLF-2,以发酵前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分别测定CK、MLF-1及MLF-2中的花色苷和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感官分析。【结果】与CK相比,采用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进行MLF都能显著提高葡萄酒的品质。MLF-1发酵时间为24d,MLF-2发酵时间为20d;CK、MLF-1、MLF-2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分别为78.51,49.60,55.60mg/L,挥发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12.30,15.84,15.58mg/L,感官品评得分分别为68.7,74.6,74.9。【结论】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的MLF性能良好,具有开发商业乳酸菌发酵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何莲  段学艺  陈娟  王家伦  胡华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38-13039,13042
为探究纤维素酶对冷泡绿茶内合成分及品质的影响,进行揉捻叶添加不同含量纤维素酶的对比试验,分析3种不同剂量纤维素酶的添加和6种静置发酵对几种主要内合成分的影响作用,并对其成品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进行感官审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酶静置发酵的内合成分略高于对照CK,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等含量C2处理为最高,分别为48.1%、2.6%、36.5%,儿茶素总量A2处理最高,为13.20%.添加纤维素酶的A、C处理的成品茶,品质略优于CK和酶处理B,其中A1处理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提到高香型红茶初制中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控制萎凋叶含水率60%时, 经揉捻后制茶率高, 茶叶品质好;黄观音等高香型型红茶品种,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25~26℃,湿度90%以上,发酵时间以3~4h为宜,成茶品质好。  相似文献   

10.
花永辉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13-216,219
采用微喷灌水技术,通过监测不同时间间隔弥雾调控处理下葡萄园温度、湿度、果实品质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弥雾调控可调节葡萄园微环境温湿度,其中平均温度差比对照处理低0.8~1.1℃,平均湿度比对照处理高5.0%~6.8%.在葡萄果实品质表现上,WP1(每天喷水1 h)、WP2(隔1 d喷水2 h)、WP3(隔2 d喷水3 h)和CK(常规滴灌)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21.5%、19.8%、20.1%和19.1%,总糖含量分别为19.1%、19.3%、18.2%和17.5%,总酸含量分别为46.8、48.6、47.2和48.7 g/L,VC含量分别为2.8、3.0、2.4、2.1μg/g,同时,弥雾调控处理果粒重分别高出CK处理0.25、0.24、0.16 g.表明在葡萄果实生长关键期,采用架下弥雾调控技术,每天喷水1h或每隔1d喷水2h,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579芽孢生成的发酵条件,提高芽孢浓度。[方法]采用两步控制策略,即发酵的第1阶段(菌体生长阶段,0~10h)促进细胞生长,发酵的第2阶段(菌体对数生长后期,芽孢生成阶段,10~30h)促进芽孢生成。分别考察了培养基初始葡萄糖浓度、发酵pH值、第2阶段摇床转速、第2阶段发酵温度对芽孢生成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水平,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获得高浓度芽孢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培养基初始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芽孢生成的显著因素,芽孢生成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基初始葡萄糖浓度5g/L,发酵pH7.0,第1阶段的发酵温度37℃,摇床转速180r/min,约10h后进入第2阶段,发酵温度提高到40℃,摇床转速调节为200r/min。发酵30h,最终获得的芽孢浓度为9.43×108CFU/ml,芽孢生成率为90.99%,分别是优化前的6.70倍和2.43倍。[结论]利用两步控制发酵策略可提高生防菌B579芽孢浓度,建立的发酵工艺为生防菌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腐败的纤维质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与实验室保存的9株菌株一起做产酶发酵,其中B2酶活性最高,为24.4 U·mL﹣1,经菌种鉴定为黑曲霉,其β-葡萄糖苷酶最适合的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65℃,在pH值3.0~10.0较稳定;温度稳定性较好,在65℃保温120 min后仍有61.6%的相对活性;终浓度为5 mmol·L﹣1的Fe2+和Mn2+对酶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该酶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使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木薯粉浓醪酒精同步糖化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木薯粉浓醪酒精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薯粉为原料进行浓醪酒精发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糖化酶活力及糖化规律,并比较了同步糖化发酵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的发酵效果。[结果]在40~65℃范围内,糖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高于65℃时,酶活力开始降低。60℃时糖化效果最好,0.5h糖化率为48.2%,8h醪液中葡萄糖含量达27.5%,已完全糖化。发酵前4h,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和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的发酵速度差别不大,4h后同步糖化工艺的产酒精速度明显优于先糖化发酵工艺。同步糖化发酵工艺中残还原糖、残总糖含量明显低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发酵效率达90.3%。[结论]采用同步糖化发酵工艺进行木薯粉浓醪酒精发酵的效果优于先糖化后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放线菌对海水养殖病原弧菌(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抑制效果,从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中分离筛选出了一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FH),并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以抑菌活性为导向对放线菌FH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测量发酵沉淀菌丝体干质量,获得了FH菌株生长曲线,同时研究了发酵产物保存温度及时间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以及FH发酵产物在灭菌海水中对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FH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0~15 h为适应期,15~72 h为指数生长期,72~120 h为稳定期,120 h后为衰亡期;抑制弧菌效果试验显示,FH菌株发酵正交试验的最优条件为温度25℃、p H 7.5、装液量30m L(250 m L三角瓶);在正交试验最优条件下,FH菌株发酵培养72 h获得的粗提物抑制哈维弧菌和灿烂弧菌的效果最好;FH菌株发酵粗提物在4℃和-20℃下保存60 d和在室温保存7 d,其抑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00 m L灭菌海水中,FH菌株发酵产物2 m L可有效抑制哈维弧菌和灿烂弧菌的繁殖。研究表明,海绵放线菌及其发酵产物在海水养殖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防霜冻技术对模拟霜冻过程中黄瓜幼苗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为黄瓜防霜冻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模拟自然霜冻条件下对黄瓜幼苗进行防霜冻技术处理(TR),在降温处理后不同时期调查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及统计冷害指数,并在温度降至10 ℃/5 ℃前1 d(-1 d)及下降至10℃/5℃后1、3和5 d测定其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在模拟自然霜冻条件下,降温处理后3 d TR组黄瓜幼苗的相对株高为106.00%,显著高于对照组(CK,95.50%)(P<0.05,下同),相对茎粗、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与CK组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降温处理后5 d TR组的冷害指数为40.67%,显著低于CK组.降温处理-1 d,TR组黄瓜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K组,降温处理后1~3 d,SOD和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且高于CK组,但差异不显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降温处理的-1~2 d高于CK组,在降温处理后3~5 d低于CK组,但差异均不显著;TR组与CK组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降温处理的-1~5 d均呈上升趋势,TR组的H2O2含量低于CK组;TR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在降温处理前后变化不明显,但在降温处理后1和5 d显著低于CK组.[结论]在霜冻来临前对黄瓜幼苗进行防霜冻技术处理,能有效提高其对霜冻的耐受性,显著减轻黄瓜冷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高温胁迫对金钻蔓绿绒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金钻蔓绿绒对高温环境的忍耐能力,以3~5个叶片的金钻蔓绿绒扦插苗为试材,以室温为对照,研究了高温(35、40和45℃)胁迫不同时间(8、16、24、32和40h)对金钻蔓绿绒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其中35℃所有胁迫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显著〉其CK,胁迫温度升高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反而显著下降甚至与其CK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温胁迫导致叶片细胞膜受害程度加深,温度过高时细胞甚至解体而失去活性;丙二醛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持续增加,除35℃胁迫8h处理的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其CK外,其他高温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其CK。植物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叶片细胞受到的生理伤害就明显越重,综合分析高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认为金钻蔓绿绒可以勉强忍耐35℃高温8h。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5种叶菜类饲料(白菜、青菜、包菜、菠菜、生菜)在室温下(20~25℃)敞口储存7 d,不同储存温度(20、5℃),不同加工温度(220、80℃)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目的是得到叶菜类饲料适宜的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适宜的加工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下(20~25℃)下储存7 d后,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都在第6天达到峰值,并在达到峰值后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菠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更加明显。另外,两种不同温度的加工中,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钠的含量220℃比80℃亚硝酸钠的含量高6×10^-4~1×10^-3 mg·kg^-1。220℃处理放置24 h后,白菜和青菜中亚硝酸钠含量要比80℃处理放置24 h后中的含量要多3×10^-4~9×10^-4 mg·kg^-1,但菠菜、包菜、生菜的亚硝酸钠含量要多3×10^-4~1.2×10^-3 mg·kg^-1。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含量有所不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为:常温>低温。试验结果显示,叶菜类饲料不适宜长时间储存,更适合冷藏,储存时间应控制在4 d以内,加工温度约80℃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发酵方法对四川德阳雪茄茄芯烟叶堆积发酵过程中品质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国产雪茄烟叶质量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集雪茄茄芯烟叶发酵过程中不翻堆(T1)和翻堆(T2)处理烟叶样品,采用多重数据差异显著法对烟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物质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评价发酵后烟叶感官质量。【结果】发酵过程中烟堆最高温度为46.5℃,发酵至第21 d时T1和T2处理烟堆温度分别为39.5和38.5℃,烟叶含水率分别为19.1%和18.7%。发酵过程中烟叶叶质重和叶厚呈下降趋势,发酵至第20 d T2处理叶质重和叶厚显著高于T1处理(P< 0.05,下同);拉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发酵至第10 d T1处理拉力显著高于T2处理。发酵前茄芯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低,发酵至第5 d T2处理总糖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发酵至第20 d,T1处理烟叶氯、总氮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T2处理烟叶钾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在发酵第15 d时含量最高,发酵至第20 d,T2处理法尼基丙酮、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2和巨豆三烯酮4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T2处理棕色化反应产物在发酵第10 d开始显著高于T1处理,发酵至第15 d时糠醇和5-甲基糠醛含量最高;发酵过程中苯丙氨酸转化产物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发酵至第20 d T2处理苯甲醇、苯乙醇和苯乙醛含量均显著高于T1处理;T2处理烟叶发酵10~20 d的茄酮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发酵至第15 d时苯甲醇和苯乙醛含量达最大值。发酵20 d后,T2处理烟叶烟气甜感突出,刺激性和杂气明显降低,焦甜香和醇甜香突出,余味舒适,可燃吸指标平衡感优于T1处理。【结论】发酵过程中翻堆处理能提高雪茄茄芯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降低烟叶杂气和刺激性,获得香气和吃味较好的雪茄烟叶。  相似文献   

19.
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及模拟运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MS-222对杂交鲟的麻醉和运输效果,采用药浴麻醉的方法研究了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水温下的麻醉效果,同时还模拟进行密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在17℃、20℃、23℃和26℃水温下,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分别为30.89 mg/L~42.13 mg/L、31.15 mg/L~45.12 mg/L、38.45 mg/L~54.52 mg/L和49.02 mg/L~60.53 mg/L。随着MS-222溶液浓度升高,杂交鲟幼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时间缩短,其复苏所需时间增加。杂交鲟幼鱼麻醉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缩短的趋势,复苏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延长的趋势。在22℃±0.5℃水温和40 mg/L浓度下,麻醉运输12 h以1∶8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24h以1∶15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48 h以1∶25的鱼水比运输比较合适。试验表明:MS-222对杂交鲟幼鱼有较好的麻醉复苏效果,其适宜浓度为40 mg/L~50 mg/L,在保证较高运输存活率情况下,可降低密封袋的用水量,从而减少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对荞麦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荞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距茎尖第3节叶片为材料,用40℃和44℃水浴模拟高温胁迫2 h,22℃处理为对照。测定离体叶片电导率、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幼苗下胚轴长度。[结果]荞麦离体叶片经40℃和44℃高温胁迫2 h后,电导率、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均高于对照,且胁迫温度越高,差别越大。荞麦离体叶片高温胁迫2 h转移到22℃培养室内培养48 h,对照、40℃组和44℃组幼苗的下胚轴长度达到极显著差异,长度分别为(2.2±0.7)(、0.9±0.4)和(0.6±0.2)cm。[结论]高温胁迫对荞麦生理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完整性受损,更多的膜脂被过氧化,根系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