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4种不同防霉剂(CCA/SMR、DDAC/IPBC、NCM/IPBC和NCM)对丛生竹梁山慈竹进行防霉处理,研究了防霉剂种类、防霉处理工艺对竹材防霉效果的影响,同时对3种防霉效果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培养皿法、野外遮荫法和野外暴露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CCA/SMR和NCM防霉剂的防霉效果约为2个月,使用浓度分别为1.5%/0.3%和5.0%,可用于竹材贮存、运输、加工过程中的防霉;混合防霉剂DDAC/IPBC和NCM/IPBC的防霉效果更好,可考虑用于竹制品使用过程中的防霉;采用加压处理工艺的竹材,其防霉效果明显优于浸泡处理工艺;3种防霉效果测试方法得出的处理竹材的防霉结果基本一致,但测试的侧重点、针对的霉菌种类和环境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对于户外用竹制品防霉效果的测试,以野外暴露测试为主;室内用竹制品或竹材贮运过程中的防霉效果的测试,以实验室培养皿和野外遮荫法测试为主。  相似文献   

2.
竹材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资源,大力开发竹资源对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促进竹材优化利用、实现乡村振兴、减排固碳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竹材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且具有吸湿性,极易发生霉变,使其使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竹材防霉处理对竹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竹材防霉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型防霉剂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且随着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方向更趋向于高效、环保、低毒或无毒、低成本。尽管许多防霉剂表现出优良的防霉性能,但仍存在流失率高、易挥发、易氧化降解等问题,尤其不利于户外使用。因此,竹材长效防霉已经成为竹材防霉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全面把握竹材防霉研究进展,对竹材和竹制品霉变原因进行了总结,重点针对近年来典型防霉处理技术及新型防霉剂进行了综述,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工艺角度对现有竹材长效防霉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对竹材防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竹材防霉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竹材的霉变给竹材及竹制品生产、销售部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限制了竹材的应用领域,竹材防霉一直是竹材生产及加工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竹材霉菌及其特性、竹材防霉剂的种类、防霉处理方法及防霉效果评定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指出竹材防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使人们对竹材霉菌及防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出更为科学的综合性防霉技术。  相似文献   

4.
DP防霉剂是近年新开发的高效低毒的药剂,经对竹材防霉效果的试验,采用DP水溶液具有较好的防霉效果,药液使用浓度以0.5—1.0%为佳,浸渍处理时间以1—3小时以上为宜。根据试验结果,DP防霉剂在竹材防霉方面有希望代替目前使用面较广而毒性较大的五氯酚钠。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同防霉剂处理重组竹材后模拟室外霉变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不同防霉剂处理后重组竹材的吸药量,对重组竹材模拟室外防霉试验后的防治效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同一浸渍时间条件下,重组竹材的吸药量随防霉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尤其当浓度到达0.7%时,吸药量有大幅度提升,不同的药剂浓度对重组竹材的吸药量影响显著;经同一浓度的ZJFC-I防霉剂处理后,ZJFC-I、ZJFC-I+名饰及ZJFC-I+欧诗木,均随着霉变时间的增加,霉变等级而随之升高;经不同浓度的ZJFC-I防霉剂处理后,在同一时期内,ZJFC-I、ZJFC-I+名饰及ZJFC-I+欧诗木均随着浓度的增加,霉变等级而随之降低,且浓度越高,降低程度越大;不论室内还是室外防霉试验,先用水性防霉剂浸渍重组材,再在其表面均匀刷涂一层油性防霉剂或保护剂,防霉效果均优于其他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方B防霉剂对竹材及其制品进行防霉试验,结果表明,当PDA培养基中的复方B剂有效浓度达到100PPm(或≥5%)时,所有供试8种霉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用有效浓度为1%以上的复方B剂溶液浸泡1小时,能有效地防止竹材及其制品的霉变。同时,测定了不同浓度复方B液处理竹材及其制品后,在不同条件下贮藏的防霉有效期限。说明复方B防霉剂可应用于竹材及其制品的防霉。  相似文献   

7.
采用竹束浸渍、重组竹材浸渍及直接涂刷三种处理,对比分析同等浓度不同药剂及处理方式对重组竹材的霉腐防治效力。结果表明:华科-108强力杀菌防霉剂和ZJFC-I型水剂防霉剂都具有良好的霉菌抑制效果。而氟酚合剂、硼酚合剂,对试验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防治效力中等;3种水性防霉剂采用竹束浸渍处理和竹重组材浸渍处理后,防霉效果差异显著。对竹重组材进行防霉处理的效果显著优于对其制造单元(竹束)进行防霉处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霉变前后毛竹重组材的解剖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竹重组材未经防霉处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程度较大,振动趋势有明显改变,说明竹材易发生霉变。而经过ZJFC-I和华科-108防霉处理后的竹材,降解程度稍弱,说明经过这两种防霉剂处理对三大素的降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生物酶催化氧化特性,使无毒杀菌剂碘与竹材形成稳定化学键提高碘的抗流失性,增强竹材防霉性能,为天然无毒防霉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促进剂,采用漆酶催化碘化钾并与竹材反应,将碘固着于竹材中,赋予竹材抗流失性和防霉性能,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竹材处理前后的主要基团和元素变化。以4年生毛竹为试验材料,以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为试验菌种,研究不同浓度漆酶催化碘化钾对3种霉菌的防霉性能。为得到有效成分在竹材中的固着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碘含量,计算竹材中碘固着率。以木霉、黑曲霉和桔青霉3种混合菌环境感染流失和未流失处理材,测试竹材流失前后的综合防霉效果。【结果】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可有效提高竹材防霉性能,不同浓度(以质量百分数wt.%表示)漆酶的参与均优于碘化钾单独处理组的防霉效果,其中浓度为4. 8×10~(-3)wt.‰的漆酶/碘化钾处理材对木霉抵抗力最强,对黑曲霉和桔青霉效果次之,21天后几乎完全被霉菌覆盖。流失试验表明,碘化钾处理竹块碘固着率为37. 47%,质量百分数为4. 8×10~(-3)wt.‰的漆酶催化碘处理竹块后碘固着率提高到86. 13%。3种混合菌环境下碘化钾只拥有有限的防霉效果,加入漆酶后防霉效果明显提高。FTIR和XPS分析表明,漆酶催化碘处理能使竹材木质素发生变化,并在木质素上形成C—I键,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变化较小。【结论】利用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竹材防霉性能,漆酶浓度越大,防治效力越高。漆酶催化碘处理竹材能有效提升碘在竹材中的固着率。无论是否经过流失试验,漆酶催化碘处理竹块防霉效果均明显高于碘化钾处理竹块。该研究结果不仅可拓宽漆酶等生物酶的应用领域,而且也能为食品或人体接触的竹材提供安全可靠的防霉剂。  相似文献   

9.
用TMO处理竹地板材的防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MO防霉剂对竹材霉菌毒性试验和对毛竹地板材进行不同工艺的防霉处理后的抗霉效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TMO防霉剂对霉菌的毒性较高,地板材经07%药液用I、J、K处理工艺防霉后就能达到较好的防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低成本、低毒环保、工艺简便且高性能的木竹材防霉剂,采用无机试剂硫酸铜、硼酸及双氧水复配防霉剂,对杨木和毛竹材进行浸渍处理,并考察其防霉功效,同时探究试剂对木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硫酸铜、1.5%硼酸与6%双氧水复配的无机试剂抑菌效果较好,且对杨木及毛竹17 d的防治效力达到100%;复配防霉剂对试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会导致试材表面色差增加。研究结论为低毒无机木竹材防霉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许斌  张齐生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4):28-30,31
通过选用多种防霉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对丛生竹进行防霉处理,分别进行室内存放1 a后检验和恒温恒湿箱快速检验来判定防霉效果,对几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从中筛选出针对不同使用场合处理的优良防霉剂。  相似文献   

12.
木材染色工艺染料补加量计算软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勤 《木材工业》2005,19(4):36-38
根据国内木材染色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色度学和颜色测量的最新技术,开发出木材染色染料补加量计算软件,专门用于浸渍处理木材单板的染色,使染料残液可以循环使用,有效减少染料、能源的消耗和染料残液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对毛竹竹地板的基本单元毛竹竹片进行染色试验的结果表明:染料种类不同,毛竹竹片的上染率亦不同,酸性染料更适于毛竹竹片的染色;毛竹竹片含竹节时的上染率小于不含竹节的毛竹竹片;染料浓度对毛竹竹片的上染率有重要影响,酸性大红对毛竹竹片染色时的较佳浓度为1%;染色温度对毛竹竹片的上染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染色温度为90℃;随着染色时间的延长,上染率逐渐增大;染料溶液适宜的pH值为4.5;与常压染色相比,真空加压染色能显著提高毛竹竹片的上染率,且随着真空加压染色时间的延长,上染率增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滑动弧冷等离子体对竹条和圆竹筒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复合型防护药剂加压浸渍处理。采用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湿胀率以及竹条和竹筒的抗压强度等指标来考察防护药剂处理后对竹材性能的影响,并观察竹条和圆竹筒防护处理后的发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竹条和圆竹筒表面在加压条件下对二羟甲基二羟乙基乙烯脲(2D树脂)+戊唑醇与丙环唑(PT)+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复合型树脂防护剂的渗透性和附着性得以提升,表现为竹条和圆竹筒经滑动弧冷等离子体和防护药剂加压浸渍处理后质量增加率提高,而平衡含水率和湿胀率下降。对竹条和圆竹筒的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湿胀率和抗压强度产生积极影响的顺序为:冷等离子体处理+加压浸渍防护药剂>加压浸渍防护药剂>未经任何处理的竹条和圆竹筒。此外,竹节的多少也对竹材的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和湿胀率产生影响,影响顺序为:无节>单节>双节。处理后,竹条和圆竹筒具有优异的防霉特性,存放半年后,圆竹筒仍能保持原来的物理特征,竹条和圆竹筒表面和端部均无发霉、腐朽和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15.
竹片的炭化及染液着色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好地发挥竹材作为装饰材料的优势,解决竹材作为装饰材料时表面处理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求一种环保、无毒型的,既能达到防霉防菌效果又能改善竹材的表面性状,使竹材成为一种优质装饰材料的新型技术.该文通过竹片的炭化及染液着色处理,探讨了炭化处理竹片和染液着色竹片的表面性状.结果表明,竹材的炭化和染液着色处理技术是实现竹制品环保无毒、防霉防菌的表面高档化装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彩色薄竹是将水溶性染色剂在一定条件下,对刨切薄竹进行染色处理,使之具有所需均匀颜色的产品。染色是改善竹材视觉效果和提高竹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国内外技术成果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对彩色刨切薄竹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薄竹刨切主要生产工艺、薄竹染色关键处理技术和彩色薄竹复合加工工艺等,对彩色薄竹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彩色薄竹是一种优良的装饰材料,可用于家具或人造板贴面,制造成各种装饰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用厘竹、青皮竹、篙竹制成的MDF为试材,以国产TMO、DD及比利时的MECT三种防霉剂对其进行处理后,从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抗霉效力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明,对木材有效的防霉剂并非对竹材MDF也有效。MECT与TMO比较,前者抗霉效力略高于后者,但前者使板的强度下降幅度较大,而价格约为后者的5倍。如果用法得当,TMO对竹材MDF的抗霉效力仍可达到100%。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制板工艺将使板的抗霉效果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可以保证板的物理力学指标处于高水平前提下,确定其最低的原料及防霉剂消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竹质异色重组装饰材是以竹材为原料,采用柔性竹单元制造、竹束漂白、竹束深度匀染等关键技术,将不同色彩竹束重组制造的具有良好装饰效果的竹质建筑装饰材料。重点介绍了竹质异色重组装饰材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总结产品开发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以期为竹质异色重组装饰材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染色是增强竹材装饰效果、提升竹制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染色废水处理是竹材染色技术工业化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竹材染色废水水质特点,总结适合用于竹材染色废水的处理工艺,并对废水处理成本进行分析,以期为竹材染色废水处理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竹材染色效果影响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压浸注液体渗透法对龙竹竹材进行染色处理试验。用均染性、日晒牢度、水洗牢度、色度、逼真度等对染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染色液体种类、液体浓度、压力大小、竹材构造和化学性质等对竹材染色效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