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对高乳脂和低乳脂两组牛进行的试验表明,在10天的基础期中,每头每天喂醋酸钠300克,高脂率牛(乳脂率4.42%)比低乳脂牛(乳脂率3.99%)多产标准奶184.6公斤(乳脂7.386公斤)。即高乳脂牛脂率提高0.63%,而低乳脂率牛提高0.27%。高乳脂牛喂1公斤醋酸钠多产8.79公斤标准乳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奶牛的乳脂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尤其放牧期更明显。乳脂率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多数地区实行以乳脂率计价的原则,所以从饲养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乳脂率或预防低乳脂率,就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一、醋酸钠对奶牛的作用机理 试验证明,醋酸钠在牛体内分解成醋酸根与钠离子。醋酸是乳脂肪的前体,牛乳中50%的脂肪酸是由醋酸钠合成的,它在机体中贮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于乳脂率的高低。一般来讲,乳脂率降低主要有下列 相似文献
8.
徐丽丽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
牛奶中的脂肪在鲜乳与乳制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常作为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依据。影响奶牛乳脂率高低的因素很多,除了遗传和饲料是两个因素外,饲养管理也很重要。在当前养牛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牛乳的乳脂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奶牛个体产奶量不断提高,但乳脂率下降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乳脂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乳产品的质量。现有奶牛的乳脂率难以达到3.5%的育种指标,长期在2.8%~3.5%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0.
乳脂率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生产中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奶牛的乳脂率,但遗传和饲料是2个主要因素。同时,饲养管理对乳脂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我国除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奶牛的乳脂率可达到3.4%~3.6%外,其他地区大多在3.0%~3.2%,而日本平均乳脂率已达3.8%。 相似文献
11.
乳脂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是衡量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牛奶中乳脂的含量越高,牛奶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影响奶牛乳脂率的因素有很多,品种、饲料以及饲养管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可以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合理的营养调控、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及做好乳房炎的预防工作,来提高奶牛的乳脂率。 相似文献
12.
牛奶中的脂肪在鲜乳与乳制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常作为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依据。影响奶牛乳脂率高低的因素很多,除了遗传和饲料是两个因素外,饲养管理也很重要。在当前养牛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牛乳的乳脂率。 相似文献
13.
14.
汪志铮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1,(1):43
乳脂率是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乳脂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通过饲养管理来提高乳脂率的措施为:1 喂全价配合饲料 应充分考虑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如氮碳平衡、钙磷平衡等,还应根据产奶多少和胎次的不同情况喂以不同的量。2 精粗饲料的比例要适宜 在生产中,采取粗饲料任意采食,精饲料按需补充的饲养方法较好。精料过量不但降低乳脂率而且容易造成酸中毒。青粗饲料可不间断饲喂。日粮中的干草和青贮饲料应不少于日粮干物质的60%。3 在饲料中添加脂肪 试验证明,奶牛饲料中添加3%保护脂肪或全油菜籽,通常可使乳脂率提高0.1~0.2个…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6)
近年来,我国奶牛个体产奶量不断提高,但乳脂率下降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乳脂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乳产品的质量.1 造成乳脂率低的原因(1)各地在选种选配时,只注重产奶量的选择,忽视乳脂率及乳蛋白的选择;(2)某些专业户、奶牛场的饲养管理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普遍存在用大量精料催奶而忽视青绿、粗饲料供给的问题.青贮玉米喂量很少,黄贮玉米秸秆品质低,粗纤维采食量很少,抑制了奶牛的生产潜力,造成奶牛疾病增多,寿命缩短,乳脂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牛奶乳脂率是反映奶牛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奶牛饲养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牛奶乳脂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遗传的因素 ,如品种和个体的差异 ;有生理的因素 ,如在不同胎次、一个泌乳期的不同阶段。牛奶的乳脂率与其产奶量呈现负相关。但在生产中 ,反应最明显的还是饲养管理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 ,如挤奶技术、日粮结构等。在保证奶牛产奶量的情况下 ,尽可能提高牛奶的乳脂率 ,才会发挥奶牛的最大效益。为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的差异。乳用牛当中 ,经过高度培育的品… 相似文献
19.
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含量一般为3.2%-4.0%,是奶牛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鲜乳与乳制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含量常作为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样奶牛养殖户也希望通过提高牛奶的质量(目前主要是乳脂率)来增强自己牧场的发展空间,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提高牛奶乳脂率的主要途径是严格选种选配、调整日粮结构、改善营养平衡和科学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