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欣  刘平 《食用菌》1989,(5):32-33
金耳是一种珍贵食、药用真菌。国内外学者对金耳研究多在形态、分类方面,人工栽培上很少报道。金耳自然产量很低,仅在云南有极少的商品,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于1982年对野生金耳进行了考察.1983~1988年又进行了小试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成功,使产量从几百公斤增长到20吨,产值达百万元。人工栽培金耳的色泽、形态均与野生相同,子实体普遍较野生金耳大,最大朵直径达22cm,氨基酸含量也比野生金耳高,且生长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  相似文献   

2.
金耳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子实体大型或中大型,胶质、细腻、清香可口,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据分析,金耳除含有糖类、灰分及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人工栽培的金耳营养成分与野生金耳趋于一致,而氮基酸含量则普遍高于野生金耳。在国际市场上,金耳是一种畅销商品,换汇率高,每公斤30美元,折合人民币60元,我省自1954年经营出口以来,深受外商欢迎,历年供不应求。为了尽快变稀有野生资源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1982年,我  相似文献   

3.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俗称黄木耳,是我国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它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福建、江西等省,主产区则在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德钦等县。据报导,在挪威、法国、日本等国也曾发现过金耳。为了发展这一名贵品种,我们对金耳进行了菌种分离及有关试验。据初步研究,金耳是一种大型胶质真菌,其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食用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常作为高级宾宴上的佳肴,尚有润肺、止咳、祛痰、抗寒冷和抗疲劳等药用效果。金耳自然产量极低,在国内仅云南丽江一带有少量商品,难于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开始对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云南丽江、昆明等试验点上都获得了成功。所出耳的色泽和形状,均与野生的相同,且形状普遍都比野生的大得多,  相似文献   

5.
探明各种野生食用菌的地理分布,是研究高等真菌区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发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有效途径。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是我国一种名贵的食用菌,了解和扩大货源极其重要。鉴于预测食用菌地理分布域,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金耳地理分布做了近两年的调查和收集工作,以探寻预测野生食用菌地理分布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8年5月中旬,于庆元海拔800多米的新村区高大村附近山上采集到野生金耳子实体,通过4年驯化,进行了金耳生物特性观察、制种技术试验、三种容器的栽培试验、不同培养料对金耳产量影响试验、不同海拔高度栽培产量试验、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规程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每平方米(81袋)产鲜品7.33kg,生物效率达90.49%。从接种到采收整个生产周期55—70天。现报告如下。(一)金耳生物学特性观察1.形态特征金耳子实体脑状,新鲜时黄色至橙红色,干时苍黄色至肉桂色,整体韧胶质,通常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83年,对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子实体。其色泽和形状与野生金耳相同为橙黄色、脑花状,但朵型却比野生的大,最大的直径22厘米,最重820克。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取野生金耳的组织分离物接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左右,微黄褐色的菌丝即在试管斜面上长好。然后再将试管种接入装有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石膏0.5%、糖1%)的瓶内,在25℃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瓶,  相似文献   

8.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珍稀的食(药)用菌之一,该野生资源较稀有且呈逐年减少趋势。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金耳进行驯化栽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金耳的栽培技术日趋成熟,但产业化栽培过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鉴于此,对金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对栽培技术进行回顾和综述,对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金耳产业化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金耳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保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Eies Fries氏建立的概念,许多学者同样认为金耳子实体系由外层的金耳(Tremell aaur-antum)和内层的革菌(Stereum hirsutum)组成的异质复合体。依此金耳菌种分离应在其外层黄色部分和内层浅黄白色部分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移于培养基上,容易获得金耳与粗毛硬革双重菌丝的菌种。1984年黄伟光根据我们提供的样品,将野生金耳和人工栽培金耳经组织解剖和分层化学分析,肉眼确认子实体断面系由两层不同色泽的组织构成,用水浸泡一夜,内层可以剥离,外层甚薄,内层呈半透明状况,用硫酸显色鉴定主要成分为葡萄糖,贴附于外层表面还有一层很薄、鲜橙黄色、无  相似文献   

11.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为了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稀有的野生金耳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自1982年起,开展了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现己在室内耳木上批量栽培成功。1984年9月13日在昆明召开了“金耳引种驯化、人工栽培”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有云南农大段永嘉教授、西南林学院任伟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臧穆付研究员、云南农大阮兴业付教授等十三位专家教授。根据试  相似文献   

12.
金耳人工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研究,国内外多限于形态分类记述,在人工培养、食性和药性等方面发表过一些专题报导,但人工批量栽培成功的未见有报导。我所于1982~1984年在完成金耳资源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栽培研究。一、木屑批量栽培 (一)生态及生物学测试  相似文献   

13.
书评     
黑木耳、银耳、金耳、血耳是一类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胶质菌,其中黑木耳、银耳的生物学特性已有定论,人工栽培也早已规范化、规模化,而金耳、血耳相对落后。云南的食用菌工作者经过近2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金耳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由刘平、汪欣同志总结成《金耳人工栽培技术》一书。该书的问世,填补了该项内容在国内、外的空白。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金耳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长发育条件等生物学特性及金耳人工栽培技术。该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炼,通俗易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在金耳菌种制作与金耳栽培、加工中的经验,尽可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示给读者。这些经验将是我国金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该书的出版发行将结束我国金耳人工栽培落后的历史,并为我国食用菌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1987—88年,我们在大理州漾鼻县进行咨询服务,提供金耳栽培技术和优良菌种,扶持40户农民种植8000根段木,到11月调查,除2户由于栽培管理技术粗放出耳率仅50%左右外,其余38户出耳率都在80—100%,出耳最多1根段木达68朵,最大子实体鲜重1050克,大小为22.8×18.9厘米,收入最高的栽培户一年达950元,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5.6倍,一般的收入也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4.1倍,当年出过耳的段木,第二年还可大量出耳.实践表明,金耳段木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副业,云南适生林木资源丰富,用段木栽培金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将金耳段木大面积栽培的成功技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耳药理活性及其多糖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汪虹 《食用菌学报》2005,12(4):53-56
金耳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真菌.近年来有关金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和多糖结构分析等方面,本文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林芝地区玉髯菌和金耳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蔚华 《食用菌》1998,20(3):9-10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高山森林中,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涉及19科41属74种之多.其中玉髯菌和金耳在1987年开始调查不久便引起笔者极大关注.玉髯菌(Hericoum coralloides)子实体雪白,菌柄多次分枝,味道鲜美且无苦味,1987年夏所采最大子实体近1000g,它生长在海拔3500m的冷杉倒木上,由于数量极少,在当地极为珍贵.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子实体呈金黄脑状,生于海拔2900m高山栎倒木和树干上,最重的达500g,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化痰润肺).为了开发利用西藏野生食用菌资源,笔者首选了这两种菌类,从1987~1994年先后进行了驯化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菌糠栽培灵芝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名贵的药用菌,具有多种药理功能。笔者在松江佘山采集野生灵芝(简称佘灵)若干,经组织分离后获得纯培养,于1992、1993年用金针菇菌糠进行了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Schaeff.)Retz.ex Fr.]是一种富有营养滋补和药物治病作用的稀有名贵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换汇率高,每吨售价二万三千美元,约折合人民币四万元左右,目前,主要销售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不合出口质量的少量商品,才用于国内市场销售。  相似文献   

19.
金耳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其栽培方式与传统食用菌的栽培有较大差别,栽培技术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通过总结金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菌种老化、转色不充分、污染率高等常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广大金耳栽培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昆明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市科委高级农艺师刘学系及其孙延英、姚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袋栽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使珍贵金耳从人工段木栽培进入到袋料裁培。这是金耳裁培上的一大进步。按照他的袋栽方法,金耳将象银耳袋栽那样,迅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使广大菇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使极其珍贵的金耳,走出高级宾宴的“禁区”,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因此,金耳袋料栽培的成功,不仅是食用菌栽培者的一大福音,而且也是食用菌消费者的一大福音。左上图为金耳袋栽的发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