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国内外均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开展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育种工作的基础。笔者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的同时,也重点研究酶解时间、渗透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香菇、金针菇的野生型和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释放、再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再生过程,为食用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食用菌育种方面,有关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大多以营养菌丝作为分离材料,虽然也有用香菇孢子作为分离材料的(Hong soon-woo 等,1985),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也较高,但酶解时间太长。本文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在食用菌交配型鉴定、遗传规律研究、新品种选育、菌种复壮、野生菌驯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概述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方法以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菌株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展望其未来应用前景,为食用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原生质体技术在灵芝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灵芝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灵芝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以及灵芝原生质体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灵芝原生质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戴秉丽(农学农机系农业微生物室130062)(二)食用菌原生质体变系统另一类原生质体研究是与常规诱变手段相结合的,统称为食用菌原生质体诱变系统。一些研究应用该系统产生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这类工作大多旨在为原生质体融合...  相似文献   

6.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诱变技术、单核化技术以及转化技术等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简述了原生质体融合后融合子的几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总结分析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原生质体融合的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混合法;融合子鉴定中的生物学鉴定法、生化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及各种方法的相关问题;分析提出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现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原慧  王勇  周继阳 《食用菌》2012,(2):12-14
以新疆阿魏菇为材料,研究了阿魏菇原生质体分离、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稳定的新疆阿魏菇原生质体分离、再生体系,并通过出菇验证了该体系的可利用性。结果显示,在35℃、0.6mol/LKCl稳渗剂条件下,菌龄为8d阿魏菇菌丝体(0.1g)在0.8mL酶解液中(1.5%离析酶+0.5%纤维素酶+2%溶菌酶)制备原生质体,酶解3h获得原生质体达5×106个/mL;在0.8mol/L蔗糖稳渗剂下,原生质体再生时间为16d,其再生率可达0.6%。出菇试验表明,获得的原生质体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与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正常出菇。从细胞水平上探索一条食用菌育种新途径,为发展和完善食用菌新菌株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进行食用菌育种的研究中,我们对平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摸索出了较适宜的方法和条件。在PDA或MDA(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复盖灭菌玻璃纸,接  相似文献   

10.
原生质体技术与果树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超低温保存及利用原生质体进行遗传转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果树原生质体技术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原生质体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食用菌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应在系统考查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与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高低,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产优质菌种成败的关键,所以首先必须对每种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与高频率再生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原生质体再生率一般都很低,如W.C.Lua 等人报道的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率仅为4~5%。本文仅就凤尾菇原生质体高频率再生培养条件进行探索,现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一)固体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4克,水1000毫升,pH6.5(简称1号)。(二)液体培养基①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镁0.5克,磷酸二氢钾1克,VB_110毫克,水1000毫升,pH6.5(简称2号)。②马铃薯200克,麦芽糖20克,蛋白(?)和酵母膏各2克,硫酸镁0.5克,磷酸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重排技术,标志着育种技术的研究从单一自然表型定向进化至理想全基因型的遗传改造阶段,突破了现有育种技术的范式,实现了种质跨界育种的资源创新。对基因组重排技术在食用菌组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以多亲本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核心的基本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基因组重排实现部分食用菌耐受性的提高,以及在高产新品种菌株育种中的应用,并对基因组重排技术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细胞融合技术中,使原生质体高频率地再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食用菌的细胞融合研究中,诸如已报道的香菇、平菇、草菇等,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均较低,一般在10~1%之间,有的甚至在1%以下,这就给进一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造成原生质体再生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是由原生质体自身质量所引起的。已有报道证实,平菇原生质体有36%的细胞无核。我们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对原生质体再生的条件研究不够。目前还未见有关再生条件的研究报告。我们在成功地制备黑木耳菌丝原生质体的基础上,对其再生的某些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猴头菌060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系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恒温摇床转速单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菌龄10 d的菌丝体,在酶系统2.0%溶壁酶+0.5%崩溃酶作用下,32℃酶解2.5 h,恒温摇床转速为120 r·min-1。该试验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猴头菌原生质体数量与再生率均较高,为进一步开展猴头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是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是没有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无性后代,为食用菌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材料。本文阐述了食用菌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在食用菌遗传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省科委下达的“七五”攻关项目“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由省科委主持,邀请国内同行著名专家通过了鉴定。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已在松口蘑、草菇等食用菌中获得到了成功,但由于金针菇生活史复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紫外线诱变的条件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食用菌育种手段包括自然选育、杂交、诱变等.近十年来,原生质体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已开始应用于金针菇中.1983年Magae等实验认为,在洋葱浸出液培养基上,金针菇的原生质体易于产生并具有较好的再生频率.在国内这方面报道不多.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金针菇双核菌丝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紫外线诱变作进一步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毛木耳与黑木耳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毛木耳(A. polyiricha)与黑未耳(A.auricula)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结果。制备毛木耳与黑木耳营养缺陷型单倍体的原生质体。通过电融合及再生筛选,获得了8株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融合子。这一结果对探讨远缘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姬松茸JS01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对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率。首次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壁前体物质及营养因子,进一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再生率。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龄7d,以0.6mol·L~(-1)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0h,pH 6.0,在该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1.97×10~7个·mL~(-1);菌龄6d,以0.6mol·L~(-1) MgSO_4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2.0%,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0h,pH 6.5,再生培养基为GM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为1.12%。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纤维二糖和维生素B_1后,再生率为1.17%,较优化结果提高了4.46%。该研究为姬松茸在菌种提纯复壮、原生质体诱变、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基因组重排等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