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星之火,红遍车头大队 湖南省道县车头公社车头大队,坚持开展了群众科学实验活动,连年获得棉花丰收。1965年全大队种97.7亩棉花,亩产皮棉105斤。科学实验小组培育的25亩丰产试验田,其中有14亩过了亩产200斤皮棉关,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产量纪录,为山丘区棉花生产树立了样板,是全县棉花高产的一面红旗。 过去,这里很少种棉花,有些年偶然种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动下,去年我们汪东银花组,在多灾之年,43亩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247.4斤的好收成。4亩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301.9斤,其中2.5亩亩产皮棉超过了310斤。现将亩产皮棉300斤试验田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地面薄膜复盖是棉花栽培上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棉花地膜复盖试验田3.2亩,平均单产皮棉289.8斤,其中沈家大队杨庄五队0.45亩,收皮棉139.8斤,折合亩产310.6斤,1981年地膜复盖棉花12亩,单产都在250斤以上,其中郑庄、杨庄4亩多盖膜棉花,单产皮棉都突破300斤.地膜复盖棉田增产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我县常年棉花铺地面积十万亩左右,是江苏省中等产棉县,过去棉花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七十年代平均亩产皮棉62.67斤,其中1979年只有40.3斤,从1980年以后,由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植棉政策,实行科学植棉,大搞育苗移栽。四年来,棉花产量持续上升,1980年亩产皮棉85.8斤,1981年亩产皮棉111.5斤,1982年亩产皮棉129.4斤,1983年亩产皮棉145.3斤,四年平均递增19.19%。在1983年增产中,其中有5985担皮棉,是通过改制钵子的直径而取得的。就是将原来钵子直径5.5厘米,高9厘米的小营养钵,改成直径为7.5厘米,高12厘米的大营养钵,因此,改制后棉花在生理生态上,具有五大特点:一是钵子体积大适应苗龄长,叶片多,根系发育好;二是改小苗(2叶一心)为大苗(4—5叶)移栽;三是大苗移栽,抗植伤能力强,成活率高;四是大钵苗利于加快生育进程,缓苗期短,生长快;五是花芽分化已在  相似文献   

5.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6.
<正> 清丰县古城公社东佛店大队,1982年春与地,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签订千亩棉田技术联产承包合同,定产指标亩产皮棉120斤,由于双方严守合同,1982年1000亩棉田,亩产皮棉l75斤,总产17.5万斤,比承包单产每亩增产55斤,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皮棉16.5万斤,仅棉花就收入43万元.由于棉花丰收,一年还清了国家贷款1.5万元,新打机井5眼,大队搞农业积累2万元.实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棉花生产,我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切实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改进棉花栽培技术,皮棉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2年战胜了低温、阴雨、台风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在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同时,全县39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113.8斤,比1971年增长一成多,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单位。如大新公社中兴大队亩产皮棉197斤,县委在中兴、团结大队的22亩试验田,亩产皮棉230斤。几年来,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对棉花栽培技术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志良公社十二大队第九生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认真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粮棉生产连年丰收。自1966年以来,在粮食亩产连续超千斤的同时,皮棉单产一直稳定在200斤左右。1972年全队36亩粮田,亩产1200斤;47亩棉田,亩产皮棉192.5斤。 他们在长期的棉花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现介绍他们争“三苗”、夺“三桃”、保丰收的经验。 精管细培争“三苗”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棉花生产不但要求优质高产,而且要求省工省本、提高经济效益。据1980~1983年资料,美国棉花亩产77.4斤,每工时生产皮棉18斤,折算每亩棉田用工0.54个;苏联亩产120.8斤,每工时生产2斤,每亩用工8.05个;我国亩产83.7斤,每工时生产0.2斤,每亩用工52.31个。可见,棉花生产在保持优质、高产和增收的前提下,逐步简化栽培体系,进行经济施肥,已成为迫切之需。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萎病菌随病籽传播,一旦定居土壤,铲除极难。重病田内的棉花受害最重,产量损失也最大。碧溪公社十一大队十队,1965年发现有零星棉花枯萎病,嗣后发病面积逐年增加,病情日趋严重,1973年发病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63.5%,不能立苗的重病田占总面积的5.65%。1966年皮棉亩产189斤,1967年以后几乎每年下降20斤,1972年平均亩产只有82.3斤。自1973年起,试种抗病棉后,病情基本控制,产量也几乎每年上升20斤,1975年皮棉亩产144.1斤,1976年,气候条件虽然不利,皮棉产量也达到了125.1斤。因此,选用抗病品种确实是综合防治重病田,夺取棉花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粮棉产量在两年连续超《纲要》的基础上,今年又获丰收。粮食平均亩产620斤,比去年增长一成多,10万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08斤,比1971年增长三成,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单产皮棉150斤以上的社、场有3个,180斤以上的大队有7个,有62个生产队单产皮棉超过200斤。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塑料薄膜在生产上的大量推广应用,一个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栽培新体系,正在我省逐步形成和完善。据1983年统计:全省植棉面积84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25斤;其中覆膜棉田33万亩,亩产皮棉160斤,仅这一项全省就增产皮棉20余万担。  相似文献   

13.
前言人们要获得棉花高产,必须掌握棉花的生育规律及其特点,使之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近几年来,不少单位在小面积上采用高密度种植、大棵稀植、育苗移栽、杂种优势利用、直言复盖等措施进行高产研究。1977年山东农科院亩产皮棉217斤,徐州地区农科所亩产273斤,为刨高产累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结合教学,也进行了棉花高产栽培研究,1978年亩产皮棉247.5斤。回顾过去,产量高而不稳。高产措施如重复使用,难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全国棉花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孟圩大队党支部在狠抓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同时,带领大队棉花专业队和科研小组人员大搞丰产田.1973年种植棉花丰产田3.08亩,棉花品种为江苏棉一号,获得亩产皮棉311.5斤;1974年种植棉花丰产田3.15亩,棉花品种为江苏棉一号和江苏棉一号大铃,又获得了亩产皮棉322.04斤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1983年,沙洲县棉花获得大丰收.全县有1个乡、16个村、385个队、15087个承包户,皮棉亩产超200斤.为了探索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在大面积测产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核实了36户亩产超过200斤的38块高产田,对其植棉经验作如下剖析.产量结构及特点高产田平均密度为4313株,单株结铃22.7个,每亩总铃9.76万个.其中每亩铃数8~9万的有10块,9~10万的有12块,10万以上的有16块.单铃重3.02克,衣分37.25%,亩产为200.2~277.8斤,平均219.3斤.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双沟公社孟圩大队的棉花专业队和科研小组人员,在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大干社会主义农业,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大搞棉花丰产试验.1973年3.08亩丰产试验田,亩产皮棉311.5斤;1974年3.15亩试验田,亩产皮棉322.04斤;1975年在连续  相似文献   

17.
1973年以中棉所7号为母本,徐州142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1976年自杂种三代选株,1979年育成.1982年3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命名为徐棉6号.一、产量表现经多点鉴定,1979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137.2斤,较对照徐州142每亩增收皮棉18.7斤,增产15.8%.1980年6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205.1斤,较对照鲁棉1号原种每亩增收皮棉15斤,增产8.9%.1980年首次参加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全省12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皮棉123.9斤,较对  相似文献   

18.
各地生产实踐和試驗研究証明,合理的灌溉和排水足棉花获得稳定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据淮北棉花試驗站1959年的对比試驗,灌溉的亩产籽棉四百七十九点三至六百四十一点七斤,比不灌溉的亩产四百零六点九斤,增产17.8—57.8%;巢县黄麓公社1959年在棉花大田生产中,实行合理灌溉的亩产皮棉二百一十斤,比未进行合理灌溉的亩产皮棉一百六十四斤,增产28%。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所以各有其灌排特点。笔者在淮北的肖县、碭山及江淮地区的巢县进行了調查,也搜集了一些資料,愿意在这里談談棉花灌溉与排水中的几个問題。  相似文献   

19.
<正> 1980年新乡县棉田春播单作面积7万亩,棉麦套作6万亩,麦垄点播和麦茬棉2万亩,合计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96,5斤,还收小麦170多斤.1980年全县向国家交售皮棉2867.4万斤,平均每个棉农贡献95.6斤,比1979年人均贡献45.3斤增加一倍多.棉花总产、亩产、人均贡献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原因,除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还狠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