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新 《中国茶叶》1994,16(6):32-33
当今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贸易量约占茶叶总贸易量的80%,而红茶中绝大部分又为红碎茶。我国于60年代初开始试制红碎茶(当时称分级红茶),使用的初制揉切机具是传统的盘式揉切机,到了70年代初,江苏、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先后研制出不同型式的转于揉切机,用于加工红碎茶,之后随着转子揉切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机种的完善与配套,红碎茶产品质量和效率等较盘式揉切机的大有提高,从而转子揉切机在全国茶区迅速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红碎茶加工新工艺——转子机生产工艺,大大促进子我国红碎茶生产的发展,使红碎茶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茶类,在70年代和80年代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前些年由于绿茶走俏,红碎茶生产效益不及绿茶,致使一些红碎茶主产区也纷纷改制绿茶,造成红碎茶生产的严重滑坡。然而,近年绿茶又出现市场疲软,滞销积压严重,而当前国际红茶市场需求量却仍平稳,无大的波动,这无疑给红碎茶生产的复兴带来一线生机。为使广大红碎茶加工新手对红碎茶的重要加工机具——转子揉切机有一了解,特将转子揉  相似文献   

2.
CQL—20型滚切机是长沙市新中机械厂1964年受湖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的委托,参照从英国进口的C、T、C生产的红碎茶切碎机械,首批试制三台,第二批两台。当时红碎茶生产均采用C—55型立式揉切机生产,揉时长,工效低,特别是在夏秋高温季节,因揉时长而导致发酵过度,产品质量难于保证。CQL—20型滚切机问世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我省红碎茶新工艺、新机械的研究进展较快。在新机械研制上,实现了以强烈快速锤切解体,叶组织充分扭曲变形为目的的揉切机具改革,研制出了较为理想的6CC系列茶叶锤切机和6CG系列茶叶  相似文献   

4.
床式透气连续发酵机,是1984年农牧渔业部新产品开发项目《红碎茶揉切机、发酵机的研制》课题中的研究内容之一。目的在探求具有连续作业性能的机械,以代替手工作业,为红碎茶加工技术由单机作业,走向从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到精制筛分定级,全程连续化流水作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齿辊揉切机的发展简史齿辊揉切机英文名称叫 C.T.C,是 Cr-ushing(挤压)、Tearing(撕裂)、Cur-ling(卷曲)三个词的缩写。表达这种机器具有挤压、撕裂、卷曲三个作业性能。是近代红碎茶加工机械中应用较广的揉切机种。  相似文献   

6.
CTC揉切机是国内外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红碎茶加工机具,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萎凋叶快速撕碎、强烈扭曲挤压获得较高的叶细胞损伤率。用它制出的茶叶汤色明亮,浓强度高。为进一步提高国内CTC揉切机的制茶质量,本文对明显影响该机揉切质量的齿辊结构参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6CGQ—20型滚切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  殷鸿范 《中国茶叶》1993,15(5):10-11
红碎茶是国际上最主要的茶类,其生产量和贸易量均占世界茶叶总量的90%左右。我国红碎茶生产历史较短,产品质量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因此,必须开展提高我国红碎茶品质的研究。为向红碎茶科研提供一种小型实验用的先进揉切机具,以方便进行加工工艺试验、加工设备设计参数研究以及茶树育种上的茶类适制性试验,同时也为小型茶厂生产红碎茶提供一种适用的揉切设备,特此于近年研制了一种具有强烈快速揉切性能的6CGQ—20型滚切机(又称微型CTC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红碎茶初制的揉切工艺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转子揉切机为主机种的传统工艺和以 CTC 机为主机种的 CTC 工艺。一般说来,CTC 工艺的红碎茶在滋味浓、强、鲜和汤色红亮度方面见强,但香气较低,色泽泛棕欠乌润,而传统工艺的红碎茶在外形紧结和色泽乌润方面见强,但香味的鲜爽度欠佳。为了吸取这两种工艺的优点,采用小试验方法探讨了平揉机和 CTC 机组合的新工艺,并与传统工艺、CTC 工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我省自六十年代初开始试制、生产红碎茶以来,制茶技术和制茶机械在不断改进,产量和品质在不断提高。目前我省红碎茶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品质差距较大。要使我省红碎茶适应对外贸易的要求,中心问题是迅速把品质搞上去。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谈点提高我省红碎茶品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发展红碎茶生产,我国于1959年从英国引进了C、T、C切茶机。在试用基础上,1964年湖南省农业厅委托湖南省茶叶试验站协助长沙市新中机械厂改制生产了湘新式CQL20型茶叶滚切机,再交付湖南省茶叶试验站等单位进行试验。十多年来,红碎茶机具有很大发展,但从1980年红辞茶机具应用情况看,新的红砰茶机具配合C、T、C对提高红碎茶品质显示了良的好苗头。本文对我国自己生产的CQL20滚切机的结构性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仍具有现实参改意义,特发表。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我国红碎茶的品质?怎样利用现有设备来提高品质?这是红碎茶界当前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红碎茶生产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已到必需解决的时候了。一、几个典型的介绍近年来,贵州、广西、湖南三省都在改善红碎茶品质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甩掉了长期以来一直袭用的平盘揉捻机,作了转子机联切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提高红碎茶品质有显著效果。兹以贵州省红碎茶试验组等为例,作一简介: 贵州省红碎茶试验组: 去掉920型盘式揉捻机,采用四台转子机联装。原30型转子揉切机改为转子搓揉机,除  相似文献   

12.
(一)红碎茶的制造,系由工夫红茶轧制碎茶演变而来,距今不过十五、六年的历史。自1963年在全国大规模试制以来,萎凋、揉捻、发酵、烘干都是沿用工夫红茶的机具及工艺,仅在切碎方面引进 C.T.C 或伊达式平盘揉切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了第一次较大的改革,试用了萎凋槽和转子式揉切机。因而红碎茶的内质,由开始工夫红茶的传统风格,初步形成具有现在浓、强、鲜、香的红碎茶特有风格。尽管有着这样的进步,但很多的红碎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在七○年开始试验茶叶揉切机,并在“茶叶科技简报”作了简介。最近二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断提高,配置成“7051型转子揉切机组”,实现红碎茶连续揉切流水作业,提高了品质和工效,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我省红碎茶品质。从1980年以来省茶叶出口公司、邵东县茶机厂和炉观茶科所承担了锤切机、滚切机研究课题,经过近四年的研究试验,已研制出6CC—40型茶叶锤切机和6CG—40型茶叶滚切机。湖南省农业机械鉴定站于1984年9月5日至7日在邵东县主持召开了这两种新机型技术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安徽省农机研究所及省内有关单位的五十一名代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从国外进口了L、T、P茶叶揉切机(Laurie Tea Processor即劳瑞公司的制茶机),适当地配套,在广西百色茶场、湖南瓮江茶厂进行红碎茶加工机械和工艺改革的试验,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主要是: (1)节约劳力,提高工效,增加收益。过去要二十多人操作的揉切工序,现在不到十人就行了,每个揉切过程由一个小时左右缩短到五、六分钟,电能消耗大大减少。由于揉切叶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中国土畜产总公司从国外引进了L.T.P茶叶揉切机(Laurie TeaProcessor即劳瑞公司的制茶机),一九八○年在平江瓮江初制厂进行了该机性能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组配套,以及相应的新工艺等试验工作。在节约劳力,提高工效,增加收益,品质提高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九八○年瓮江初制厂用新工艺生产的产品全部成箱单独出口,比一九八○年我省传统红碎茶出口结价每吨增加四七百十一点九美  相似文献   

17.
我场引进的肯尼亚 C、T、C 红碎茶初制加工成套设备以及海南农垦第一机械厂、那大机械厂仿制的 C、T、C 设备已安装完毕,并于83年正式投入制茶生产,当年生产出干毛茶10,000担,为外贸出口提供了新产品,受到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好评。通过一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C、T、C 工艺对提高红碎茶品质效果显著,尤其是内质的鲜强度更为突出,这为海南红碎茶品质更上一层楼创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五十年代初引进了CTC机,后又引进LTP机。口前生产CTC茶主要在中国南方有关省的部分红碎茶厂。用锤击机(LTP)或洛托凡机和齿切机(CTC)相配合进行揉切的制茶流程,习惯称之为“新工艺”,其新制成的茶,称“新工艺茶”。为了便于和国际上取得统一名称,作者认为,新工艺产品命名为CTC茶比较确切。我国已生产CTC茶,说明我国制茶工  相似文献   

19.
齿滚揉切机(简称C·T·C机)在肯尼亚、东非、印度、斯里兰卡等红碎茶主产国普遍采用,在我国已引进并批量生产推广。实践证明,由于C·T·C制法采用了比较好的设备和工艺,符合红碎茶品质形成的生化要求,具有快速、强烈的特点。因此产品内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茶叶发展史的几个阶段都是与制茶相关联的,这就是: 第一阶段是从一六一○年开始,用手工制造各种茶类。第二阶段是从一八三九年开始,对手工制茶工序加以简化。第三阶段是从一八八○年开始,随着揉捻机和烘干机的发明,使机器制茶胜过手工制造,形成了“传统制茶法”,直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着。第四阶段是从一九二五年开始,使用各种新式制茶机器,像勒克切茶机,CTC切茶机以及转子揉切机等用以制造红碎茶的揉切分筛自动化或连动装备的出现,也就是所谓的“非传统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