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落叶果树种类之一,其适应性强、结果早、效益高。近年来,成都市葡萄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龙泉、双流、崇州等地已成规模,葡萄栽培和加工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气象条件是影响葡萄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农业气象灾害会造成葡萄产量和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2.
葡萄起源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栽培。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三七设施栽培成本高和栽培土地的“连作障碍”,满足市场需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选择核桃林、杉木林、葡萄林和猕猴桃林4种林地,采用云南文山优质三七种苗,开展林下栽培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种植时,核桃林地栽培的三七高生长、冠幅、成活率和三年生块茎重量均高于其它三种林地,杉木林地优于葡萄林地和猕猴桃林地,葡萄林地冠幅和成活率高于猕猴桃林地,而高生长和块茎重量低于猕猴桃林地。因核桃为阔叶落叶树种,故三七林下规模化栽培时,宜选择阔叶落叶林地;而且林地的郁闭度应在0.8左右,利用林下阴凉环境和丰富的落叶腐殖层,节约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而且符合三七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能提高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葡萄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葡萄设施观光栽培在甘肃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是观光农业推广应用的主要树种之一。为给甘肃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的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经过多年试验实践,从观光葡萄栽培设施类型、设施观光葡萄品种选择以及观光葡萄的主要树形与整形修剪、花果精细化管理、土肥水管理、设施温室内的温湿度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阐述了甘肃设施观光葡萄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炭疽病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分析了葡萄炭疽病病原物特性、侵染途径、发病原因、表现症状,并提出了加强果园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安顺市葡萄栽培者防治炭疽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红提葡萄温室内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葡萄温室内营养袋硬枝扦插育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利用温室空间,是葡萄快速育苗技术之一,为提高葡萄产量和经济效益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玛纳斯县是新疆的酿酒葡萄和加工番茄之乡,也是新疆的棉花高产栽培区之一,人均产值居全疆之首。玛纳斯县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抗病抗虫优化栽培,实现全县80%的农作物绿色栽培。已形成酿酒葡萄、加工番茄、棉花的种子产、供、销等四大支柱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葡萄设施栽培能够提高结果量,增加经济效益。温度和湿度的管理与调控,是设施葡萄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作者重点阐述了葡萄生长的土壤温湿度标准;设施葡萄生长各阶段的温度、湿度调控的具体要求与方法;葡萄病害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等,为设施葡萄温湿度管理与调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葡萄硬枝扦插栽培技术是利用1年生老熟硬枝扦插直接建园栽培的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种植厢的建造技术、硬枝扦插育苗技术、幼苗扶育技术、篱棚搭建技术、葡萄架面的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避雨技术、打破休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葡萄种植已从传统产区北方逐渐扩展到南方。广东地区通过设施种植葡萄,有效克服了气候条件的短板,具有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该模式逐渐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为了解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状况,从葡萄设施栽培的国内外现状、广东概况、模式、类型、品种、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栽培模式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品种结构单一、设施栽培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栽培设施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适宜广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葡萄新品种选育,提高设施栽培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发适合广东地区葡萄栽培的抗台风、避高温的避雨设施,注重品牌发展,实现三产融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葡萄生产由“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转变,推动广东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施栽培已成为果树栽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葡萄则被认为是最具设施栽培价值的树种之一。综述了中国葡萄设施栽培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新进展 ,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葡萄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病虫害少,非常有利于干物质和糖分的积累,生产出来的葡萄酸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扦插育苗是葡萄无性繁殖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优点是保留母株的遗传性状,操作简单,繁殖系数高,成本低,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性。总结了青藏高原葡萄扦插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3.
葡萄(Vilis Linn.)是温带和亚热带落叶果树之一。本文讨论了葡萄对生态气候的要求以及浙江省葡萄栽培的适宜性区域,生长期雨量过多是本省栽培葡萄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浙江的生态气候条件和葡萄栽培适宜性区域的划分进行了讨论。根据葡萄主要生长季节(4月到7月上旬)的雨量、1月平均气温和葡萄栽培的实际情况.将全省划分为三个生态气候区,即:Ⅰ,北部葡萄栽培生态气候适宜区;Ⅱ,中部葡萄栽培生态气候次适宜区;Ⅲ,南部葡萄栽培生态气候可能种植区。在三个生态气候区中,再根据7至9月的气温日较差和水热系数划分出7个副区。在浙江北部和中部的Ⅰ区和Ⅱ区,适宜或基本适宜葡萄栽培;在Ⅲ区,则应特别重视防治葡萄病害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葡萄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比较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旱、耐贫瘠、耐盐碱性强,是人们必须喜爱的水果之一。葡萄容易受气候的影响,而且栽培过程中的病害较多,加强葡萄栽培管理是现代设施栽培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葡萄栽培水平。1大棚的选址与构造水果设施栽培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指的是利用温室大棚开展水果栽培的方法,在设施水果栽培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习刚 《农业考古》2012,(4):121-126
栽培葡萄是中国引进外来作物的一项重要成就,自夏商时代传入后与中国本土野生葡萄一道逐渐形成涵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大层面的葡萄文化(1),影响深远。中国在葡萄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之一;中国野生葡萄具有丰富的抗性资源,是重要的育种材料或栽培葡萄的砧木资源之一;白兰地、冰酒的酿造工艺源头都在中国;中国葡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播广泛、文艺灿烂等。中国葡萄文化是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的文化核心。下面对中国古近代悠久而灿烂的葡萄文化略作例说。  相似文献   

16.
近来设施葡萄栽培在新疆北疆地区兴起,在探索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中,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明显有别于露地栽培,同时直接影响设施效益。基于此,笔者以北疆设施葡萄延晚栽培常见病虫害为例,就设施葡萄延晚栽培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进行探讨,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3个方面,总结了北疆设施葡萄延晚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绯红无核葡萄是新疆克州地区温室栽培的鲜食品种之一。但是近几年来,温室栽培的绯红葡萄品质严重低下,主要表现为黄叶病严重、果实成熟不良、果穗不紧、果实大小不一致、着色较差等,影响了该品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给广大葡萄种植农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葡萄是宣城市主要水果树种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宣城市年降水量大,露地葡萄病害重、品质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果农从邻近的江浙沪等省市学习、引进设施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经济效益较露地栽培大幅度增加,但在葡萄设施栽培面积持续增加,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选址不佳、设施建造不合理、品种和栽培架式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部分果园未能取得应有经济效益。原因主要是果农未完全掌握葡萄设施栽培技术,对栽培品种、所选择设施类型、栽培架式特性了解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该文以宣城市葡萄设施栽培现状为出发点,从园址选择、品种选择、设施建造、架式选择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温岭市是我国大棚葡萄栽培面积最大、规模上市期最早的产区,被誉为"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是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示范县之一。温岭的葡萄栽培建立了"采用早熟品种、进行大棚栽培、应用环剥技术、结合控产栽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解决了不利气候因素的制约,产品早熟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黔南州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较大,葡萄炭疽是水晶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该文通过观察,分析了葡萄炭疽病在黔南栽培条件下对水晶葡萄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并介绍了具体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为水晶葡萄栽培者进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