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早期判别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结合对生殖腺的组织学研究,对发生性早熟发育与未发生性早熟发育的中华绒螯蟹的22个形态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判别雌、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三个形态特征参数,建立了雌、雄蟹性早熟判别公式;对雌蟹的判别准确率达90.9%,对雄蟹的判别准确率达96.9%。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存在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成熟两种现象,为了解其后代养殖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构建的一龄早熟家系和二龄正常成熟家系,评估了其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率、产量、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1)正常家系的子一代在8月和10月的平均体重(70.45±18.62)g,(95.87±34.44)g高于早熟家系的平均体重(58.93±16.33)g,(95.56±25.26)g,甲壳长和甲壳宽在7、8和10月份,正常家系显著高于早熟家系,4-10月二龄正常成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SGR,(1.48±0.45)%/d)低于一龄早熟((1.65±0.12))%/d;(2)一龄性早熟家系完成生殖蜕壳的时间早于二龄正常家系,一龄性早熟家系在8月份的生殖蜕壳率为85%,高于正常家系(75%),但两者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就最终养殖效果而言,尽管正常成熟家系子代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量比早熟家系分别高出14%和17%,但两种家系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体内的雌二醇对性早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薇 《水产学报》2005,29(6):862-86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大规模人工养殖生产中存在1龄蟹种的性早熟现象。性早熟蟹是指幼蟹培育过程中性腺当年发育成熟,比正常的性成熟年龄提早1年,在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性早熟蟹当年即加入生殖洄游的行列,第2年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死亡率高,并且不可能再继续饲养到2秋龄成蟹规格,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限制了成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高等甲壳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河蟹的人工养殖具有饲养方法简单,养殖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高档的名特优水产品。河蟹的人工养殖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得到较好的开展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我省河蟹近几年主要是以人工放流为主,河蟹的人工养殖还刚刚起步。我校自1985年承担县科委下达的“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实验”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就河蟹的人工养殖技术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2004年6月至11月在崇明岛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进行1秋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试验,通过荧光免疫二步抗体检测法和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1秋龄蟹血淋巴钙离子和雌二醇水平,研究了不同盐度水体中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情况及盐度促进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呈下降趋势;(2)水体盐度升高导致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Ca2 含量上升(P<0.05),但对1秋龄雄蟹作用不显著(P>0.05);(3)池塘养殖90 d之后,高盐度水体中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低盐度水体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5);(4)1秋龄性早熟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含量高达(1294.00±595.87)pg/mL,极显著地高于同期的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1)。研究表明:水体盐度升高引起的1龄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和Ca2 含量上升是导致1秋龄雌性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6.
7.
虾蟹类脂类营养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长江中下游的蟹种培育,由于饲养方法失误,往往造成大批一龄蟹种的性早熟(俗称小绿蟹),通常体重在15-35克。目前人工繁殖的蟹苗供应时间比天然苗早15-60天,更有大量的一龄蟹性早熟。性早熟中华绒塑蟹翌年大批死亡,严重影响群众养蟹的经济效益,致使中华绒资蟹上市规格过小,品质下降,造成优质种质资源无法发挥其生长潜力。小规格中华绒资蟹充斥市场,大规格中华绒螫蟹价格昂贵,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养殖生产中中华绒螫蟹性早熟问题,以便培育出大规格上市的中华绒螫蟹已刻不容缓。关于性早…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新种质并阐述其品质特征, 本研究以北方寒区 2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2 龄蟹)为对照, 探究 3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3 龄蟹)的可食率、色泽、常规营养品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差异, 为 3 龄蟹新种质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结果表明; 9 月 15 日 2 龄蟹肝胰腺指数(HSI)极显著高于 3 龄蟹(P<0.01), 而出肉率(MY)则显著低于 3 龄蟹(P<0.05)。2 龄蟹与 3 龄蟹相比, 头胸甲和肝胰腺湿样 L* , 头胸甲和肝胰腺干样 a*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 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3 龄蟹 (P<0.05), 而性腺系统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则高于 3 龄蟹。就脂肪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 DHA 和 DHA/EPA 含量均高于 3 龄蟹, 而 ARA 则低于 3 龄蟹。肌肉中脂肪酸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1 项) 和性腺系统(1 项)。就游离氨基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ΣEFAA)、总游离氨基酸 (ΣFAA)均高于 3 龄蟹。性腺系统中显著性差异项(6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0 项)和肌肉(2 项)。2 龄蟹肝胰腺和性腺系统中谷氨酸(Glu)、总鲜味氨基酸(ΣTUV)高于 3 龄蟹, 而肌肉中则低于 3 龄蟹。就矿物质元素而言, 2 龄蟹 3 种可食组织中 Na、K、Ca、Mg 和 Cu 元素含量均低于 3 龄蟹。肝胰腺中矿物质元素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性腺系统 (1 项)和肌肉(2 项)。综上所述, 2 龄蟹大部分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指标均优于 3 龄蟹, 但可食率参数、大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则明显低于 3 龄蟹。整体来看, 2 龄和 3 龄雄蟹各有优势, 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养殖至成蟹,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辽河种群性腺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三群体性腺中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长江种群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最低,但其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群;黄河种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辽河种群的含量,而其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P0.05),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三种群性腺中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近,长江种群性腺中∑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最高;三种群肝胰腺中各PUFA、∑PUFA和∑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群肌肉中C_(18:3n3)(LNA)和C_(20:5n3)(EP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黄河种群的这两种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辽河种群(P0.05)。(4)辽河种群性腺中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且辽河种群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种群;长江种群雄体肌肉中的EAA、总EAA、总NEAA、TAA含量最高。(5)辽河种群性腺中存在3种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且其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最低;三种群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辽河水系EAAS仍然最低。综上,不同种群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秋季不同时期上市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品质差异,对秋季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在种植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池塘中,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方法,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至成蟹。采用解剖和生化组成分析等方法探究秋季不同时期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9月和10月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肥满度(C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HSI指标9月高于10月,其余指标均是10月较高。(2)9月和10月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项(P>0.05)较多,但雌体肝胰腺中水分、总脂,性腺中总脂,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性腺中粗蛋白、总脂、灰分,肌肉中总脂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9月和10月成蟹肝胰腺中仅1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1/52,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中仅2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2/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11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1/52,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4)9月和10月成蟹性腺中1种游离氨基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仅雄体牛磺酸(Tau)、丙氨酸(Ala)和亮氨酸(Leu)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3/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10月GSI、MY、TEY和CF高于9月,常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腺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而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整体上10月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要优于9月。  相似文献   

12.
性早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发掘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正常与性早熟雌蟹的Y-器官转录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分别获得44 619 538和43 052 958个clean reads,比对发现2655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3大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中。KEGG富集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4条特定的KEGG代谢途径,其中4条是显著性富集,包括酮体合成和降解、丁酸甲酯代谢、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和碱基切除修复通路。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丰富的中华绒螯蟹Y-器官转录组信息,为中华绒螯蟹新基因克隆、性早熟成因与预防和Y-器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的扣蟹为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组,采用养殖实验、免疫指标测定和攻毒实验等方法,从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性能的角度分析并评价不同群体的蟹种质量。结果显示:①养殖实验中两选育群体的最终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SGR)均优于对照组,且2龄早熟群体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晚熟群体,但差异不显著;②养殖效果方面,三群体成活率和最终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早熟G4、晚熟G4和对照组,三群体1龄早熟率的大小次序与之相反,其中雌体产量和1龄早熟率差异显著;③免疫指标方面,两选育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雄体肝胰腺中AKP活性以及雌体血淋巴中T-AOC水平差异显著;④两选育群体在攻毒实验中最终死亡率均较低,分别比对照组低29.50%和22.94%。研究表明,选育G4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相关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比未选育群体优良的特性,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发酵饲料配伍配合饲料投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机能和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别制备了5组饲料:对照组以幼蟹配合饲料为基础饲料(F0),各实验组在配合饲料基础上额外添加日投喂量5%、10%、15%和20%发酵饲料,并依次命名为F5、F10、F15和F20。150只均重无显著差异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蟹,分别饲喂对应组饲料,每天饱食投喂1次,养殖周期59 d。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淋巴和肝胰腺以测定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和蛋白代谢酶活性。结果发现,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后,各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额外投喂发酵饲料量的增加,血淋巴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F5、F10和F15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着发酵饲料额外投喂量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额外添加日投喂量20%比例以下的发酵饲料,可以提升肝胰腺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研究表明,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还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蛋白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生殖性能是评价水生动物亲本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①野生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力、生殖指数和抱卵量略高于养殖亲本的,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无显著性差异;②养殖组冻干胚胎的红度(a~*)、黄度(b~*)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亲本,然而2组胚胎的亮度(L~*)和色差值(dE~*)无显著性差异;③2组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野生组胚胎的C18:1n9、C18:1n7、C20:4n6、C22:5n3和C22:6n3显著高于养殖组,但其C18:2n6和C18:3n3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研究表明,池塘养殖和野生亲本的生殖性能和胚胎中常规生化组成无显著差异,但2组胚胎的色泽、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部分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亲本选择、生殖性能评价和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Normally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were cultured for 2 years, 1 year is cultured from crab larvae to seeds or button sized crab in ponds, tanks or rice fields, the another year is cultured from seeds to market size in ponds, reservoirs or other water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tocking density (0, 3.75, 15, 30 and 60 inds. per m2, respectively) of Chinese mitten crab larvae on rice and crab seed yields in rice-crab culture systems using land-based enclosures (4 m × 7 m, with three replicates for each stocking density) at the Panjin Guanghe Fisheries Co. Ltd, in the Liaohe Delta, China. Zoobenthos biomass, production of crab and rice paddy, and economical profit among the treatments were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zoobenthos biomass in rice-crab culture systems was relatively variant and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se stocking density. The biomass of aquatic plant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stocking density. Specific growth rates (SGR) and survival rates of the cra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lower stocking density (< 0.05); in addition, the ratio of precocious crab and total crab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stocking density increasing (< 0.05);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effect of presence of crab on yields of rice straw and rice paddy (> 0.05). Net crab yield and net profit were the highest at the 15 treatment (< 0.05), however, the net profits among 3.75, 15 and 30 treatment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0.05) economicall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above, a stocking density of 3.75 to 30 inds. per m2 was considered reasonable in rice-crab cultur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生化指标与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定淡水对照组和两个盐度组(盐度12,盐度25),分别在第0、3、6、12、24、48、72、96、144小时取样,研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6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4 h内,盐度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总蛋白(TP)含量在前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6 h后高低盐度组TP水平趋于一致,并保持在略高于对照组的稳定水平。葡萄糖(GLU)含量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组GLU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25组GLU在72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盐度12组和对照组(P<0.05)。盐度12组甘油三酯(TG)含量呈降低趋势且在6~14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显著低于盐度25组(P<0.05),盐度25组TG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在72 h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在3 h达到最大值,12 h取得最小值。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由淡水进入咸水,其血淋巴TP、GLU、TG含量均发生显著性变化,推测其机体加强能量代谢,加速动用脂类和糖类作为能源物质以应对盐度突变刺激;并最先调节蛋白质代谢过程以响应外界坏境的渗透压变化进行渗透压调节,其机体最终能够适应外界较高盐度的水体。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对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试验以酪蛋白、白鱼粉、豆粕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了15组试验饲料,分别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的需要量。养殖试验在室内玻璃纤维水族缸中进行,试验水温为(28±3.0)℃,pH为7.4左右,试验周期为56 d。试验组1~试验组5为Lys试验,试验组6~试验组10为Met试验,试验组11~试验组15为Arg试验,试验用蟹平均初重分别为:Lys试验(2.050±0.027)g,Met试验(2.027±0.033)g,Arg试验(2.05±0.032)g。每个试验设5个氨基酸梯度,其中Lys梯度为:1.58%、1.98%、2.38%、2.78%和3.18%;Met梯度为:0.50%、0.75%、1.00%、1.25%和1.50%;Arg梯度为:1.39、2.09、2.79、3.49和4.19%。每个梯度设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Lys试验中,试验组3(含2.38% Lys)获得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但与试验组2(1.98%Lys)和试验组4(2.78%Lys)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且试验组3的全蟹水分含量显著较低,而蛋白质含量显著较高(P<0.05)。Met试验中,试验组8(含1.00% Met)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较高(P<0.05),而其它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10 全蟹水分含量显著较高,而粗蛋白含量显著较低(P<0.05)。Arg试验中,试验组14(日粮含3.49% Arg)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而各试验组间全蟹营养组成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试验的生长反应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最适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2.34%,1.12% 和 3.62%。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主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进行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构建,最终成功建立4组多重体系,每组体系包含4个微卫星位点,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的亲子鉴定中。结果显示:(1)本研究筛选的16个微卫星标记,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2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27,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运用Cervus 3.0软件对已知系谱信息的3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共95个子代个体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选用任意两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超过94.74%;使用任意三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大于98.95%;使用四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达到100%。并且当选用组合1、2和组合3,或者选用组合1、3和组合4时,对3个家系的累积正确鉴定率达到了100%,因此选用这些组合不但可以获得准确的系谱信息,还能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本研究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能为中华绒螯蟹的种群选育和家系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自交系与杂交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雪梅 《水产学报》2006,30(6):791-795
以2个不同遗传背景A、B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为亲本,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和杂交系,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A是引自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SPF凡纳滨对虾,B是在海南本地养殖多代选育不携带病毒的凡纳滨对虾。实验由自交组AA(A♀×A)、BB(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组成。结果表明自交组生长AA>BB,存活率BB>AA。由此看出2个群体生长和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AA具有生长快优良性状,BB具有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组生长AB>BA,存活率BA>AB。杂交组与自交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生长AA>AB>BA>BB,存活率BB>BA>AB>AA。两个杂交组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母本和父本不同的优良性状,AB、BA组表现生长和存活率双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杂交使生长和存活这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两个杂交组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发现杂交子一代遗传力偏向母本,即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