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用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毒力及其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虫剂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幼虫、成虫的毒力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影响,采用喷雾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同时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3龄幼虫和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7种杀虫剂对3龄幼虫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啶虫脒吡虫啉、虫酰肼哒螨灵噻嗪酮吡蚜酮,对成虫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啶虫脒虫酰肼、吡虫啉哒螨灵噻嗪酮吡蚜酮,吡蚜酮对异色瓢虫最安全。亚致死浓度LC10药剂可促进保护酶活性的提高,但随着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增长,3种酶的活性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低浓度的杀虫剂对异色瓢虫体内酶活性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阿维菌素和印楝素4种杀虫剂对桃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成虫的相对毒力。4种药剂对桃蚜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鱼藤酮>印楝素,其LC50分别为0.042、1.96、6.54和10.17 mg/L。对异色瓢虫的LC50则分别为1009.42、201.89、8202.90和大于7500 mg/L,益害毒性比分别为24033.81、103.01、1254.27和大于786.63。4种药剂在有效防治桃蚜的前提下对天敌异色瓢虫的安全性依次为阿维菌素>鱼藤酮>印楝素>吡虫啉。阿维菌素、吡虫啉、印楝素和鱼藤酮这4种药剂均可在蚜虫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我国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常见杀菌剂和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影响,在室内分别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7种杀菌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影响都不大,腐霉利对成虫的致死率最高,但仅为20%;7种杀虫剂中,高效氯氰菊酯对幼虫的致死率、苦参碱对成虫的致死率都达到了80%以上,但苏云金杆菌对异色瓢虫的致死率很低,吡虫啉对异色瓢虫的成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5种杀虫剂影响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烟草叶片与烟粉虱复合体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况下,烟草叶片释放的挥发物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无明显引诱作用,而烟草叶片受到烟粉虱危害后所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则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有明显的招引作用;在杀虫剂处理后,30%毒死蜱和25 g/L溴氰菊酯几乎不会影响到瓢虫的搜索行为,30%啶虫脒则会显著降低瓢虫对猎物的选择率,20%吡虫啉和1.8%阿维菌素处理后,则会明显有利于瓢虫寻找猎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及田间罩笼条件下,进行了异色瓢虫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8种供试药剂对异色瓢虫幼虫的毒性(LC50值)差异很大,矿物油类药剂敢死虫对异色瓢虫最安全,其LC5。值高于其田间常用有效剂量;苦参素植物保护剂、吡虫啉、阿维菌素对异色瓢虫成虫的LC50值也高于各自的田间使用剂量,但对幼虫的LC50值却介于推荐的田间有效剂量与高限剂量之间,对瓢虫幼虫安全有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体内与杀虫剂靶标和代谢抗性相关的基因信息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选出不同发育阶段差异性表达的抗药性相关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RNA干扰技术对选取的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共获得与杀虫剂靶标和代谢相关基因374个,其中在3龄若蚜体内上调表达基因有129个。CAT-3、CYP6A13-2、CYP4g15-2和nAChR α2-3基因在3龄若蚜、无翅成蚜和有翅成蚜体内的表达量比在1龄若蚜体内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GST1-1基因在3龄若蚜和有翅成蚜体内的表达量比在1龄若蚜体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荻草谷网蚜3龄若虫经吡虫啉处理后,CAT-3、CYP6A13-2、CYP4g15-2和GST1-1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而nAChR α2-3的表达量显著下调。沉默CAT-3、CYP6A13-2、CYP4g15-2及GST1-1后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度增加,而沉默nAChRα2-3后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度降低,表明CAT-3、CYP6A13-2、CYP4g15-2、nAChR α2-3和GST1-1这5个基因均可能与...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三种杀虫剂的抗性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洪  袁瑞  张帆 《植物保护学报》2011,38(5):479-480
培育天敌抗药性品系,可以促进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运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是应用广泛的新型杀虫剂,适用于防治粮食、果树、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害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多种蚜虫的捕食性天敌,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对梨瘿蚊幼虫具有高毒性并对天敌异色瓢虫安全的杀虫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梨瘿蚊幼虫的毒力;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并评价这些药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8 h后对梨瘿蚊幼虫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540 mg/L)>5%氯虫苯甲酰胺SC(10.015 mg/L)>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33.224 mg/L)>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14.644 mg/L)>45%毒死蜱EC(231.876 mg/L)>150 g/L茚虫威EC(401.490 mg/L)>10%虫螨腈SC(404.147 mg/L)。药剂处理24 h后,7种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基本一致,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5%高效氯氟氰菊EW和45%毒死蜱EC的毒力均高于其他4种杀虫剂。结合益害毒性比和安全系数,5%氯虫苯甲酰胺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梨瘿蚊毒力高而对异色瓢虫毒力低,适合应用于梨瘿蚊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表明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或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侵染烟草能够激活转录因子NbNAC089,从ER膜移至细胞核。为进一步阐释内质网应激因子NbNAC089对病毒侵染胁迫的响应机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载体,经烟草遗传转染获得NbNAC089基因突变植株。植株接种病毒后采用qRT-PCR检测病毒CP基因和寄主UPR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RISPR/Cas9系统定点敲除NbNAC089基因后,目的基因靶位点序列有碱基的置换与缺失。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无差异。植株接种TMV-GFP后24~96 h,突变体中UPR基因(BiPbZIP28bZIP6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接种TMV-GFP后2~6 d突变体中病毒的积累量和扩展速度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NbNAC089为UPR的抑制因子,对病毒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因敲除技术日益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研究甘蔗梢腐病菌致病基因的功能,构建了梢腐病菌YN41菌株的基因敲除体系。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线性DNA的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融合PCR构建敲除盒即带有潮霉素基因标记的线性DNA融合片段,配置0.05 g·mL-1溶壁酶+0.01 g·mL-1崩溃酶的复合酶液28℃酶解3 h获得了高产量的原生质体,利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的转化,PCR鉴定技术和酶切鉴定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鉴定,荧光定量PCR分析和Southern Blot方法进一步对基因缺失突变体进行验证,生物学表型(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生物量和致病力)验证了PK基因敲除体系的成功构建。28℃酶解3 h获得了2×107个·mL-1原生质体;对编码丙酮酸激酶的PK基因进行了基因敲除验证,获得了纯合敲除突变体;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录水平无表达;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使用PK基因探针杂交,基因缺失突变体无条带,野生型杂交到目的条带;生物学表型验证了PK基因敲除突变体对比野生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罗伯茨绿僵菌为研究对象,针对5'-3'核糖核酸外切酶基因(MrXrn1,MAA_09154,5'-3'exoribonuclease 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对获得的MrXrn1基因敲除株(ΔMrXrn1)与野生型进行表型分析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ΔMrXrn1的营养生长无明显变化,而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其中产孢量降低了75.75%;以大蜡螟为试虫的体壁侵染毒力分析显示ΔMrXrn1的毒力显著减少,也即半致死时间(LT50:9.16 d)显著长于野生型的(5.96 d),但注射接种情况下不同菌株的毒力无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ΔMrXrn1的附着孢形成率降低了43.58%。这些结果说明MrXrn1基因对绿僵菌的产孢及毒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有效提高真菌杀虫剂的生防效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苹果黄蚜的药剂,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虫生真菌毒素-破坏素A和杀虫剂1.8%阿维菌素EC、4.5%高效氯氰菊酯EC、10%吡虫啉WP、40%啶虫脒WG、10%烯啶虫胺AS等对苹果黄蚜的毒力, 结果显示, 上述药剂对苹果黄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16、0.221、0.221、2.242、9.793和8.247 mg/L, 表明破坏素A对苹果黄蚜具有较高的毒力, 1.8%阿维菌素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次之。进一步筛选破坏素A与杀虫剂的最佳混配比例, 结果表明, 当破坏素A和1.8%阿维菌素EC以4∶6、5∶5、6∶4、7∶3、8∶2、9∶1的比例混配时均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混配比为9∶1时共毒系数为176.36, 毒力效果最佳。生物杀虫剂破坏素A与阿维菌素的混配施用在苹果黄蚜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分析及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室内选育的抗阿维菌素小菜蛾品系和敏感品系分析了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而且可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对4 种杀虫剂的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灭多威和农梦特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6种杀虫剂对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试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黄瓜上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确定Q型烟粉虱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施药后第3天,阿维菌素防治效果达78.8%,其次为苦参&;#8226;内酯,防效达65.1%,其他药剂防效低于45%;施药7d后,6种供试杀虫剂防效均下降到45%以下,且药剂间的差异不显著。毒力测定显示,Q型烟粉虱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且抗性水平高于B型。其中,Q型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抗性倍数47.69)显著高于B型(抗性倍数7.19);对阿维菌素抗性则相对较低,抗性指数仅为4.40;对苦参碱、啶虫脒和吡虫啉的抗性居中(抗性倍数4.57~9.44)。  相似文献   

16.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能够在转录与转录后等水平受到调控,以适应不同时空环境中的生长与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其中PUF家族RNA结合蛋白是一类具有保守PUM-HD(Pumilio homology domain)功能域的转录后调节因子,通过与靶标mRNA特异性结合控制其稳定性及翻译。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疫霉菌基因组编辑技术,对大豆疫霉的PUF家族基因PsM90进行敲除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PsM90敲除突变体的卵孢子产量减少至野生型的32%,卵孢子壁明显变薄,卵孢子中的细胞器未能正常分化;游动孢子对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致病力有所下降。此外,PsM90的敲除不影响营养菌丝生长、孢子囊发育、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等生物学性状。上述结果揭示了PsM90是大豆疫霉有性发育等过程的重要相关基因,为深入揭示卵菌中卵孢子发育这一独特生物学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苏欣  于娜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6):581-585
分别于2010和2011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辽宁省辽阳地区张台子、柳壕和大石桥3个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不同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相差可达4.2~49.4倍;2011年大石桥种群对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的敏感性较2010年有所下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了5种可有效防治稻水象甲的药剂组合:阿维菌素和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和三唑磷分别按质量比1∶1和1∶3组合,多杀菌素和辛硫磷按质量比1∶3组合。比较了3个种群稻水象甲成虫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初步探讨了其敏感性不同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稻水象甲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其防治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常年用于防治烟粉虱,田间烟粉虱已经形成严重的抗药性。本研究通过分析烟粉虱吡虫啉抗性和敏感种群,发现细胞色素CYP6EM1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上调了4.7倍,进而克隆了其全长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吡虫啉抗性烟粉虱3龄若虫期和雄虫成虫期过量表达,并且在抗性成虫胸部和腹部过量表达。最后通过RNA干扰的方法使成虫的CYP6EM1基因表达量下降了54.8%,之后发现当烟粉虱暴露于吡虫啉时死亡率显著升高了39.65%,这表明CYP6EM1与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的形成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烟粉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机制有帮助,也为烟粉虱抗性水平田间监测及烟粉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室内采用棉球饲喂法,测定4种登记药剂、6种果园常用药剂和1种新型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的毒力,以评价其防治效果。室内筛选结果表明,4种登记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和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桔小实蝇具有较好的效果,推荐最高浓度剂量药后72 h校正死亡率均可达到100.00%。果园常用药剂中,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对桔小实蝇效果较好,推荐最高浓度剂量药后72 h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00%;高效氯氰菊酯对桔小实蝇的效果较差,药后72 h校正死亡率仅为75.00%;氟啶虫胺腈、氯虫苯甲酰胺、苦参碱药后72 h对桔小实蝇基本无效。新药氟吡呋喃酮药后72 h对桔小实蝇的效果较好,校正死亡率达到92.86%。7种高效药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4 h、48 h和72 h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藜芦碱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毒力一直大于其他药剂,噻虫嗪、吡虫啉、氟吡呋喃酮和阿维菌素的毒力在不同时间段差异较大。噻虫嗪、阿维菌素、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藜芦碱、乙基多杀菌素和氟吡呋喃酮均对桔小实蝇表现出理想防治效果,建议合理选用防治药剂,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延缓桔小实蝇田间抗药性发生,提高防治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