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成都市洒金珊瑚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和潜在侵染源, 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洒金珊瑚叶片,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 单孢纯化后得到22株代表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将致病菌鉴定为暹罗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 C. aenigma?喀斯特炭疽菌 C. karstii 和果生炭疽菌 C. fructicola?将成都市园林植物上分离获得的炭疽菌接种洒金珊瑚, 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都可侵染洒金珊瑚, 表现出强弱不同的致病性, 来自其他寄主的炭疽病菌可能会成为洒金珊瑚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  相似文献   

2.
罗卿权 《植物保护》2020,46(5):102-109
‘芽黄’红瑞木炭疽病在上海普遍发生。本研究从上海迪士尼园区采集疑似炭疽病的红瑞木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2种培养形态的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为致病菌。联合核糖体转录间隔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钙调蛋白和β-微管蛋白2多基因序列,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分别构建了多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2株炭疽菌菌株分别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集在一个分支,辅以形态学特征,鉴定引起‘芽黄’红瑞木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这是国内关于红瑞木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鹅掌柴炭疽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炭疽病是鹅掌柴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从四川省成都市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鹅掌柴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培养形态完全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发现它们都为致病菌。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几丁质合成酶、β-微管蛋白、钙调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获得的2株炭疽菌分别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成都市鹅掌柴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和喀斯特炭疽菌,这是关于这两种病原引起鹅掌柴炭疽病的首次报道。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的回接方式对致病性测定的影响,砂纸擦拭后选取中老叶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是对鹅掌柴炭疽病最好的致病性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2株菌株分别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聚在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其中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引起黄精炭疽病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2019年从福建省福州、三明、莆田、泉州和南平市采集具有大豆炭疽病症状的大豆豆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豆荚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株炭疽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属于3种类型,从3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分别选取3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9株代表菌株分别与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其占比分别为10.53%、50.00%、39.47%。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但不同的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表明平头炭疽菌是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而C.plurivorum为引起我国大豆炭疽病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在北京市、四川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对与已报道的其他叶斑病症状明显不同的一种甜樱桃叶斑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EF1-α、TUB2和CAL)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新发现的这种甜樱桃叶斑病通常从叶边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有时形成穿孔。从病样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单孢系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等,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最终将10株菌株鉴定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5株)和大豆间座壳D. sojae(5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甜樱间座壳和大豆间座壳对甜樱桃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感茎基腐病德国鸢尾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和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25份发病德国鸢尾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5株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发现其中6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另外9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从中各选1株代表菌株YWMZ1、YWJB3进行接种后出现叶片萎蔫,茎基部腐烂,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多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最终将代表菌株YWMZ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YWJB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株菌株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pH分别为5和7;2株菌株在5种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其中菌株YWMZ1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YWJB3最适碳源为蔗糖,2株菌株均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光照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和12 h明暗交替。  相似文献   

8.
波斯菊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叶枯病的发生影响其生长及市场价值。本文从陕西杨凌地区采集波斯菊病叶,通过保湿培养、单孢分离方法获得2株分离物。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寄主植物,发病后再分离的分离物与原接种病原菌菌株特征相同。采用形态学及rDNA-ITS、EF-1α和GAPDH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株菌株均为侵染向日葵链格孢Alternaria helianthiinficiens。这是国内外波斯菊上A.helianthiinficiens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香蕉折叶型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南宁地区香蕉产区发生了香蕉折叶型病害 ,经过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 ,并与常见的香蕉果实炭疽菌进行形态学及致病性比较 ,确诊该病是由香蕉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Curt) Arx.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折叶型炭疽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的潜力,本研究分离、鉴定海南省4个油茶林中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从油茶、葛根、山麻杆、飞机草、蒲葵、鲫鱼胆、桃花心木、黄兰、羊蹄甲、山矾、银柴、降香黄檀和檀香等13种植物上,共获得135株炭疽病菌,其中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5株、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45株,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osporioides)3株,君子兰刺盘孢(C.cliviae)和山茶刺盘孢(C.camelliae)各1株;4个采样地的油茶树与葛根等当地其他12种植物具有相同的炭疽病菌C.fructicola和C.siamense,这两种菌占总分离炭疽菌的96%;通过致病性测定,不同寄主来源的这5种炭疽菌均能引起油茶炭疽病。海南省当地多种植物的炭疽病菌是油茶的潜在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控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辣椒炭疽病,自辣椒上分离得到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拮抗和辣椒离体生防试验筛选对胶孢炭疽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于室内测定其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及接种后辣椒内抗病活性物质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结果显示,从辣椒上共分离纯化获得46株细菌,其中菌株SQ-6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1.11%,显著高于其他45株。结合菌株SQ-6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Q-6菌株的50%无细胞滤液可引起胶孢炭疽菌菌丝畸形、断裂等,对其抑制率为57.87%。SQ-6菌株的10%、50%发酵液和10%、50%无细胞滤液均能显著降低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50%无细胞滤液的防效最好。SQ-6菌株能够提高辣椒内Vc、酚类和黄酮类物质含量,诱导辣椒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丙氨酸解氨酶(p...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引起洛阳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叶部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症状特点,于2016年从洛阳市的4个牡丹种植区采集叶部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与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洛阳地区牡丹叶部主要病害种类为牡丹红斑病、炭疽病和黑斑病,引起这三种病害的病原菌分别鉴定为枝孢霉菌Cladosporiumsp.、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本研究为牡丹叶部病害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 (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 (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 (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GAPDH) 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 (ITS) 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炭疽菌菌株在金线莲离体叶片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引起金线莲炭疽病的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等初步判断其为长直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igasporum;进一步基于ACT、CHS-I、GAPDH、ITS和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长直孢炭疽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肟菌酯、氯苯醚酰胺、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氟啶胺、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45、0.240、18.2、29.9、0.114、0.402、0.0191、2.80和38.5 μg/mL,其中咪鲜胺和氟啶胺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2015年3月调查了海南省海口、琼海、万宁、儋州等市(县)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病情,对采集的样本分离出的7株纯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观察,通过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嘧菌酯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DM4-2和DZ1-3为黑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菌株NP3-9、NP5-3、DZ2-7、HN5-11和HN2-6均为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各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显示,相对于菌丝,其病菌孢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更高;相对于胶胞炭疽菌,黑点炭疽菌菌株DM4-2和DZ1-3对嘧菌酯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2019年-2020年在北京地区桃园病害调研普查时发现一种桃树病害的新发症状-新叶坏死,主要症状表现为当年新生枝条顶端新叶和生长点腐烂坏死。为明确这种新叶坏死症状是否由病原菌侵染引起,从北京平谷2个乡镇3个桃园采集35份病梢样品,经病样组织分离和菌株纯化,选取12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系统进化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ITS,Alt a1,gpd)系统发育分析,以上分离株均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3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性测定验证了A.alternata是引起新叶坏死症状的病原菌,并且该病原菌也能导致桃枝条和果实发病,产生黑斑病症状。这是首次报道A.alternata除了引起桃果实黑斑症状之外,还可以引起桃树新叶坏死症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链格孢侵染桃树的症状多样性,为链格孢引起的病害的整体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百日草炭疽病的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叶进行病原物分离并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结合菌落形态,初步判断其为炭疽菌.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获得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  相似文献   

17.
对2019年采集自云南省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形态学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株黄精炭疽病菌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滇黄精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的40株炭疽病菌可能分别属于炭疽菌属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博宁炭疽菌C. boninense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其中果生炭疽菌2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72.5%,为优势病原菌。3种杀菌剂对 40 株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 值分别介于0.028~0.53 mg/L、0.018~2.69 mg/L 和 0.158~2.57 mg/L 之间,即供试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高于其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目前,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尚未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猫豆炭疽病主要危害猫豆的叶片、茎蔓和豆荚,导致猫豆品质和产量降低.本研究对猫豆炭疽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将该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病原菌危害猫豆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前期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从草莓病叶中共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其菌落中央略隆起,呈浅灰褐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且致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大小为30~252μm×5~10μm,呈半透明至浅棕色,假隔膜6~17个,基脐加厚;基于ITS、EF-1α和TU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代表菌株ZM170455与不同寄主来源的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聚为同一分支;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除草莓外还能侵染黄瓜、辣椒和空心菜等10种经济作物,形成典型病斑。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多主棒孢霉侵染前期,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芽管顶端可在远离气孔的位置形成类似附着胞的结构。多主棒孢霉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为6~10,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KNO3<...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特征,2012-2013年从黑龙江省克山县、绥化市、哈尔滨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集具有疮痂病病斑的马铃薯块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16SrRNA基因的差异采用分子手段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种类和致病性鉴定,并对txtAB阳性菌株采用萝卜幼苗法或马铃薯致病性试验测定其致病性。共分离出74株菌株,鉴定出致病性菌株26株,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或S.europaeiscabiei 21株,S.turgidiscabies 3株和S.acidiscabies 2株。所有的致病性菌株中共有4种致病岛基因型,即nec1+/tomA+、nec1-/tomA+、nec1+/tomA-和nec1-/t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