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2010-2012年在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进行的8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资料,从鱼类分类学和生态类群等方面,结合多样性、资源密度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2纲12目32科44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7.3%;趋礁性鱼类41种,占74.5%;暖温性、暖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分别为30、24和1种,其中暖水种约占所有偶见种的70%;定居种、近海洄游种和季节性种分别为27、24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分别占40.0%、36.4%和23.6%,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鳀科鱼类分别成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所有调查站点鱼类平均生物量指数夏季最高(1043.7 kg/km2),春季最低;尾数密度指数春季最高(122×103 尾/km2),冬季最低;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指数最高与最低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多样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D)冬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H'')与Pielou均匀度(J'')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聚类和NMDS方法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组成格局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资源结构受近海季节性洄游种类影响较大,鱼类分布季节动态多呈现洄游性更替节律,保护区内虽已出现鱼类多样性下降趋势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传统经济种类的优越性在逐渐下降或边缘化,但独特的岛礁生境仍能很好地发挥着维持固有种类和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优势,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与一系列资源保护与修复措施,石首鱼科幼体已形成优势群体,而且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小型饵料鱼类。  相似文献   

2.
中街山列岛软件动物种类组成及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中街山列岛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软件动物种类,区系分布以及生态类型,分析了牡蛎,马蹄螺,荔枝螺,贻贝、嫁虫戚、角嵘螺、长蛸等8种该区主要经济种的情况,探讨了其资源特点,利用等级、变动趋势以及利用中有关问题,最后提出了该区域软件动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于2011年春季(3月)在中街山列岛3个有居民海岛(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岛)岩礁潮间带设立4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种,其中环节动物1种,节肢动物6种,软体动物10种。4个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9 651.97±3 911.92(±S.E.)g/m2,平均密度为1 804±232(±S.E.)ind./m2。优势种有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1种,常见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龟足(Capitulum mite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4种。各断面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066±0.105(±S.E.)、1.560±0.085(±S.E.)、0.714±0.010(±S.E.)。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2010年6月,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共34种,分别隶属于3门26属,其中红藻17属19种、褐藻4属6种、绿藻5属9种,均为亚热带和温带种类。网箱框架附着海藻的生物量及种类均多于绳索及网具附着海藻。该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开始上升,春季达到鼎盛期,夏季逐渐消失,秋季又开始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夏、秋季节中街山养殖区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营养盐水平及有机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养殖区无机氮夏季含量较高,16.7%的站位超四类水质标准,秋季明显下降,符合二类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夏、秋季无明显差异,而硅酸盐秋季较夏季明显升高。磷酸盐为该海域的限制因素,夏季尤为明显。该海域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有机污染也已达到轻度污染水平,且夏季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年4-9月对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调查及分析资料,对该保护区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调查海域共采集水生生物93种,隶属于5门、8纲、24目、55科,其中鱼类种类最多共有34种;春季共采集水生生物71种,隶属于5门、8纲、23目、47科,其中鱼类种类最多共有29种;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66种,隶属于5门、7纲、18目、39科,其中虾蟹类种类最多共有26种.拖网渔获水生动物的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为中华栉孔(缎)虎鱼、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龙头鱼和日本蟳;夏季优势种为龙头鱼、棘头梅童鱼、口虾蛄、中华管鞭虾和小黄鱼.扫海面积法估算调查海域的渔获水生生物的资源量,春季资源量最为丰富的为小黄鱼,资源量达到89.62 t(6 866.35×104 ind);夏季资源量最为丰富的是棘头梅童鱼,资源量高达1 996.59 t(19 510.32×104 ind).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虾类群落组成特征,于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桁杆虾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资源密度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虾类总密度的影响。结果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隶属于2目9科16属。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6种),春季次之(14种),冬季(13种),夏季最少(12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是影响马鞍列岛海域虾类资源密度变化的主要种类。虾类的群落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206.7 kg/km~2和117.4×103ind/km~2),而秋季降至最低(46.9 kg/km~2和28.7×103ind/km~2)。马鞍列岛海域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与秋季(11月)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定置刺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浙江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15种,它们隶属于1纲2目9科15属;所有种类中除2种不确定外,其余分别为广温广盐种10种、广温低盐种2种、高温广盐种1种;夏季的重量密度、尾数密度与其余三个季节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口虾蛄为各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丰富度指数(D)与平均表温呈二次曲线相关(P〈0.05),重量密度与平均表温呈幂函数曲线相关(P〈0.05)。总体而言,春季、夏季与秋季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均以广温广盐种为主。  相似文献   

9.
朱良芳  徐世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6):28-29,118
采用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R、优势度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群落优势度指数C对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R、D、H、J与C分别为2.4 843、0.8 126、1.9 801、0.8 258与0.1 874;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R、D、H、J与C分别为4.0 944、0.8 973、2.5 377、0.9 153与0.1 027。群落物种组成以甜槠、木荷和马尾松为优势种群,研究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特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7年春夏秋3个季度在杭州湾东北部开展定置张网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种类组成、优势种、特征种和ABC曲线等分析定置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杭州湾东北部3个季度共捕获渔业资源48种,主要由30种鱼类和16种虾蟹类组成,且不同季度物种相似性水平均低于25%,为极不相似水平。根据适温性及生态习性将鱼类分成5种生态类型;根据适温性及盐度将虾蟹类分为2种生态类型。凤鲚及安氏白虾为3个季度的共同优势种及特征种,葛氏长臂虾为夏秋季的共同优势种及特征种。不同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并未出现显著差异,秋季相对其他季节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发现春季聚为Ⅰ组,夏季和秋季为Ⅱ组。ABC曲线结果显示,夏季和秋季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结构受到了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干扰,且受干扰程度高于春季。因此,春夏季是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动较大的季度,而夏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按季度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1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3种,隶属于6门55属,主要类群为硅藻,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61.65%。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92.33±29.86)×104细胞/L。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群:淡水类群、近岸广盐类群、高盐性外海类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年平均细胞丰度为(87.95±30.96)×104细胞/L。正是由于其细胞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的绝对优势,导致研究水域单一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3.
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淀山湖是上海市内陆水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主要的淡水渔业水域和水产品来源地,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为了评估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2010-2012年淀山湖的渔业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湖泊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年际变化分析,并应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方法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2年淀山湖鱼种类数基本稳定,基本鱼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优势鱼种组成趋势渐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ABC曲线显示2010-2012这三年淀山湖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因此,建议改善增殖放流鱼种和加强渔业管理,以维持淀山湖鱼类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惠州市惠阳永湖百利宏荔枝同不同害虫治理模式下杂荸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区相比,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的化防区内杂草群落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化防区杂草有14个科23个种,自然区有14个科22个种,且2个区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一致,但其优势种有所不同.化防区的优势种有酢浆草(Oxalis orniculata L.)、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inn.)和繁缕(Stellaria monosperma Buch.-Ham.ex D.Don);而自然区的优势种为酢浆草(Oxalis.orniculata L.)、打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和少花龙葵(Solariumphoteinoearpum Nakamura).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