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坡改梯:建设新茶园或改造陡坡茶园时,应结合坡度大小,因地制宜修建土坎或石坎茶园。20°以上的陡坡地,应尽量修建石坎茶园,20°以下的坡地,可建土坎茶园,结合茶园条栽密植,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石坎茶园地表径流泥沙含量为0.6克/公升,坡地茶园为6.5克/公升。土壤自然含水量一般梯式茶园比坡地茶园高3.8—5.0%。  相似文献   

2.
《茶叶》1959,(2)
变坡地为梯地,是开发山区的有效措施之一。我站历年在大面积的荒山上,开垦了不少梯式茶园,基本上控制住了水土的流失,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茶树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3.
华安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遵循茶叶的生产特点,尽可能的营造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条件,从地块选择,茶园规划,标准建园,适当密植,防护林及遮荫树种植,梯壁留草、套种绿肥,科学施肥、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改善铁观音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用定位方式研究黔北湄湘地区25℃左右坡地非梯式茶园和梯式茶园低空与土壤温湿度的部位分布和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非梯式茶园平均湿度高于梯式茶园,湿度的部位差异和季节变化小于梯式茶园;非梯式茶园平均温度略低于梯式茶园,日温差和季节温差又小于梯式茶园;夏秋高温季节非梯式茶园温度常低于梯式茶园,而冬春低温季节非梯式茶园温度又常高于梯式茶园。非梯式茶园水热分布的平衡效应与茶树对特殊气候的适应表现都相对好于梯式茶  相似文献   

5.
王登良 《中国茶叶》1989,(1):14-15,17
常规种植的茶园投资期长,成国慢,为此,很多地方进行了密植试验,认为密植茶园具有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的优点,但采用何种种植密度和方式才合理,目前尚未定论。笔者对大叶种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和方式的茶园进行了调查,认为密植茶园能发挥群体的优势,比单行条植茶园光能利用率高,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改善茶园的小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地上、下部的空间和地力,能达到成国快、投产早、高产年限提前到来的目的。但种植过密,会造成单株地上、下部生势衰退,枝条纤弱,茶园管理不便等弊端。同一种植密度,不同的种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怎样防御山地茶园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溪县有茶山面积52801亩,其中有半数是在25-45度的坡地上开山做梯,等高种植.由于建园时基础工程差,水土保持措施没跟上,所以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有的茶梯破坏,梯层变窄变斜,有的则顺坡直流.大雨一到,水流下冲,表土流失.大雨过后,茶根裸露,土层瘠薄板结,肥力不足,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据县水土保持办1987年普查,全县茶园水土流失面积46318亩,占总流失面积的36.7%.1994年全县茶叶平均亩产30.7公斤,如果不重视水土保持,加强防御措施,势必降低茶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我县茶园现状,提出如下…  相似文献   

7.
《茶叶》1960,(2)
福建省的旧茶园的特点是:另星分散,茶树衰老,缺株严重,一般每亩只有200—300叢,少的只有几十叢到100多叢,单位产量低。其栽植形式随着各地耕作习惯不同,有各种不同类型,概括有:(一)梯层叢栽式茶园。这种茶园大半是在茶树行间种植甘藷。(二)籬笆式茶园。即茶树栽植在梯层外沿一行,梯层内全部种植甘藷等农作用物,茶树仅占耕地  相似文献   

8.
人工生态茶园的机质和氮磷钾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永辉 《茶叶》2001,27(3):27-30
在相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人工生态茶园,密植免耕园,常规栽培园3种主要栽培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生态茶园方式不仅能提高土壤能力,而且土壤能力有上升和富集向上的趋势,密植免耕栽培方式,土壤肥力也有提高,但较人工生态茶园栽培方式差,常规栽培方式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茶树种植行距随着茶园良种化和矮化密植栽培的出现而提出了新的内容。品种间不同的特征特性,以群体品种种植的情况下,无论用常规还是矮化密植等方式,对各自特性的表现能相互取得平衡,因而矛盾并不突出,但在推广应用良种后,这种共存的观象就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有新的种植方式来适应,以利其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一、低产原因及现状县位于闽北山区,现有茶园54379亩。是福建渔则史要茶叶产区之一。1993年全县茶园采摘面积37717亩,总产量1575吨,产值1049万元。平均亩产41.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亩产最高58公斤,最低仅17公斤,亩产低于们.7公斤的茶园面积18753亩,占可采面积的49.7%,如能将18753亩低产茶园改造成亩产58公斤的水平,按1993年全县平均价每公斤6.66元计算,那么,全县茶叶总产值可增加200万元.如果再进一步全面改造.增加产值将更可观。二、改造措施1.改良土壤。松溪县茶园有50%是在25-45度的荒山上开垦做梯、等高种植.…  相似文献   

11.
皖南屯绿茶区是优质茶叶产地,在该地区存在着多种植茶方式的茶园,如普通纯茶园、密植速成茶园和茶林复合园,后者以茶树—乌桕树复合园最有代表性。有人认为这种复合园是屯绿内质优良的保证,为此笔者于1987年在黄山市休宁县洪里乡作了不同种植类型茶园茶叶内质成分的比较,欲为改进茶树栽培体系,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树不同排列方式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启庆  骆耀平 《茶叶》1990,16(3):7-11
我国从70年代起掀起了茶树矮化密植试验的热潮,事实证明,这种比常规茶园增加3~5倍密度的,以“密”为中心,配合相应其它措施的茶园能获得“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明显效果。在这些试验中,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其排列方式也出现了多种多  相似文献   

13.
安化县1976年依据外省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密植速成茶园”试点,一些乡村茶场,认真贯彻茶树密植的有关技术,预期内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于是在全县大力发展“密植速成茶园”。至1983年县内开展茶园普查时,逐园统计共2296.2亩,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有马路、唐溪、连里及乐安等乡。至目前止,全县有密植茶园约5000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3%,16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栽培技术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凯捷政和生态茶园基地为示范点,探索山区丘陵地带生态茶园适用耕作机的选型与操作技术,总结出耕作机在茶园管理中翻土、除草和施肥的应用技术,并对耕作机在茶园应用中的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为耕作机在南方丘陵茶园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多,肥力较低,重施有机肥料一向是各地高产茶园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为了早投产、早受益,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在新辟茶园或改造老茶园时,采用了密植速成栽培技术,但由于茶树种植密度增加,封行随之提早,而封行后便难以再多施有机肥。所以,在种植前及苗期,应该重视有机肥的施用。然而,据调查,有些地区在密植茶园种植初期,往往忽视有机肥的施用,有的甚至在播种或  相似文献   

16.
闽北水仙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 水仙原产建阳水吉,栽培已有百余年历史,品种特性:水仙属半乔本,大叶型,迟芽种,树枝半开展,根系分布深广,株型高大,耐寒,制乌龙茶具有花香,且香高而长,滋味醇厚,内溶物易于浸出.水仙在闽北广泛栽培,是建瓯小桥镇的主要当家品种. 二、种植特点 (一)种植特点 闽北水仙种植上的主要特点是表土回沟,横坡等高种植,深沟栽,适当稀植和多株定植. 本地茶园梯园少,坡园多,坡园占总茶园面积75%以上,当地群众对坡地利用方法是在一定坡度范围内不筑梯级(一般坡度在15度以下),沿横坡按等高线条栽或挖穴丛植…  相似文献   

17.
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仙茶是诏安茶叶的当家品种,介绍八仙茶的特征与特性,并从新茶园开辟、种苗要求、适度密植、幼龄茶园的管理、投产茶园的管理要点、采摘、修剪和疏枝等方面阐述诏安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坡地建立茶园一般都要建立梯级,构筑梯级的方式一般有石砌、草皮砖砌和心土夯筑三种。石砌梯级坚固耐久,在取材方便劳力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较为理想,但一般花工较多,原料难取,不能普遍采用。草皮砖砌梯壁也较牢固,但取草皮砖时将肥沃表土取走,剩下瘠薄心土,影响茶树快速成国和稳产高产。采用心土构筑梯级,将肥沃表土在开垦时填入种茶沟内,为幼龄茶树根系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环境。心土筑梯壁花工较少,就地取材,易于被群众接受。只要注意心土筑梯级的方法和质量,也能稳固耐久。梯级茶园  相似文献   

19.
一、几种密植试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妥善安排植株排列方式,掌握好茶树令体和群体发育的关系,是新茶园快速高产的关键。国内外试验结果,都肯定茶树密植可使新茶园提早投产,提早达到高产。但由于密度不同,植株排列方式不同,对密植茶园是否能长期高产意见不一。笔者于一九五三年开始结合生产,较大面积地采取单株双行、单株三行、六行和双株三行试验,与单行丛播茶园相比,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早产、高  相似文献   

20.
李向华 《茶叶通讯》2013,(1):35-36,39
山区生态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且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山区还有土地资源丰富,畜牧养殖业相对发达等优势,但山区茶园多坡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尤其是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山区茶园先天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