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粱丝黑穗病在我省发生历史较久,根据正式记载,1933年东北各地平均发病率为27.3%,1953年东北南部严重发病区发病率高达60%左右。近年来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稍有下降,但损失仍相当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为12.2%,减产约3900万斤;1978年辽中县平均发病率为15%,减产2700万斤;台安县有15万亩高粱发生丝黑穗病,轻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2.
正高粱的病虫害虽有很多种,但丝黑穗病是影响我国高粱高产的主要病害,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12.2%,减产约1.95万吨;1994年阜新市高粱丝黑穗病林爆发,为历史罕见:发病面积5.8万公顷,发病率达15~20%,高达80%以上,减产损失严重达5.4万吨。1为什么有的高粱长乌米(丝黑穗病)高粱长乌米是因为土壤中有丝黑穗病菌,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后期侵入幼苗并蔓延,在花序内发病。高粱感染丝黑穗  相似文献   

3.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 据初步调查,2008年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约0.8万公顷,严重发病面积约0.4万公顷,平均发病率15%,因病减产粮食450余万千克,(如望台镇严重发病面积110公顷,平均发病率15.7%;耿庄镇种植的6个玉米品种普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面积近700公顷,发病率1.4%~83%;南台镇发病面积近550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0%左右,其中二道村近50公顷沈单16玉米生产田中,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达58%).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Sphaeelotneca reiliana(kühn)clinton]近年来在省内外各地为害严重,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个别严重地块高达15~20%,是高粱生产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据过去研究,高粱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二年以上、属土壤传染的病害,只靠药剂拌种,收效不大。总结国内外经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鉴于我国土地辽阔,高粱种质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可能蕴藏抗源和抗病品种。为此,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的中国高粱品种1016  相似文献   

5.
高粱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由省农科所昌图金家基点,去年结合生产做了初步防治试验,并联系铁岭地区各县有关单位的防治工作,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去年铁岭地区共种植高粱约250万亩,黑穗病平均发病率约在8—10%,其中以丝黑穗病发生最多。个别地块黑穗病的发病率也有达到30%—50%左右的。如昌图老城公社个别地发病率30%左右,金家种子场大队及两家子农场个别地发病率40%以上,通江口、万安、双庙子个别地发病率有达50%左右的。西丰东平小队,柳树林大队等地发病率有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6.
赵会 《河南农业》2014,(5):61-61
一、生物胁迫因素对高梁生长的影响生物胁迫主要指各种虫害、病毒、杂草等影响和抑制高粱生长的因素。丝黑穗病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高粱病害,发病率经常在15%~20%,高者达80%,造成高粱严重减产,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高粱丝黑穗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粱是我县主要粮谷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历年都占60%左右。多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大,品种单一,不能合理的轮作倒茬,致使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从1977年起全县每年平均发病率都在10%以上,有的年份个别地块发病率竟高达80%以上,严重威胁我县高粱生产。二年来,我们大面积使用了禾穗胺防治高粱丝黑穗病,取得了明显效果。1982年又进行了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示范工作。现将结果汇总如下:一、药剂及来源1.50%禾穗胺粉剂(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并提供)  相似文献   

8.
轮作抑制病、虫发生,连作则加重病、虫危害。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广大农民的注意,积累了很多经验。本文又为此提供了数据。一、连作与病害发生在三个不同年份,从苗期~开花后期的调查中,向日葵连作区的叶部斑病病情指数最高,发病最重。玉米、谷子茬发病较轻。发病茬口顺序为向日葵连作>高粱茬>草木樨茬>大豆茬>玉米茬>谷子茬。营口县所1981年调查,高粱黑穗病的发病率与连作有关。种在玉米茬上的高粱黑穗病只有2.0%。迎茬高粱发病率为12.0%,连作3年为38.0%。  相似文献   

9.
高粱丝黑穗病是辽西高粱产区普遍严重的一种病害,如锦西县东青堡村1953年全村发病率为22.4%,个别地块高达60%左右。过去推行赛力散拌种,普遍反映效果不大或无效。为了弄清其原因和病菌的传染途径,进一步探索有效防治方法,于1954—1956年,我站在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统一领导下,以锦西县东青堡村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承德市玉米田常见病害,据市植保站2004年田间调查,防治田发病率1-3%,未防治田一般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10-25%,严重地块达65%。因此,抓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11.
2003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武乡县14个乡(镇)普遍发生。位于武乡县西部的故城镇,发病尤为严重,最严重的地块发病率高达85%。为了探明原因,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笔者2003~2004年以故城镇为重点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和观察,并通过访问农户,与乡(镇)农技员和种子经销商座谈,从多方面分析了武乡县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3.
禾穗胺加稀米汤拌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可达77.29~98.12%。据17个公社,116个地块调查,拌禾穗胺的发病率为3.25%,未拌的平均发病率为15.86%。拌种方法采用50%禾穗胺,按种子量的0.5~0.6%加稀米汤。比例为种子(1000斤):药(5~6):水(20):米汤(20)。先将称好的高粱种摊开,把水和米汤加在一起掸到种子上,再将药粉均匀撒上,阴干后即可播种。通过大面积生产应用,禾穗胺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成本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粱品种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生产实践证明,药剂或栽培措施的防治,有不易实现,不够经济,以及防治效果不够理想或造成污染等局限性。据国内外研究,丝黑穗病在各地的严重为害,主要是由于种植了感病品种,当改种抗病品种后,病情立即减轻。因此,引入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的重要途径。为此,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高粱品种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研究,本文是四年来的鉴定结果。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麦散黑穗病在我国冬、春麦区都有发生。冬麦区的长江流域比华北地区严重,春麦区的东北比西北、内蒙古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病重的地块其发病率可达10%~15%。  相似文献   

17.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上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有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和高粱坚黑穗病三种症状,在高粱的种植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防治,避免产生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大、元麦条纹病和黑穗病在局部地区有回升趋势,据1984年及1985年在如皋的伴今、夏堡,海安的迮庄,泰兴的段庄等地调查,67块田早熟3号和矮早三大麦,有60块田发病,田块发病率90%左右,平均发病株率9.44%,严重田块发病株率达45%。感病品种主要是本地大麦当家品种早熟3号及矮早三,其他品种大麦及元麦发病较少。 大、元麦黑穗病也普遍发生。感病品种主要是浙114元麦及76-31大麦。浙114元麦平均病穗率5.38%,病穗幅度0~18.1%;76-31大麦病穗率0~4.54%。  相似文献   

19.
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高粱黑穗病和苗期病害是当前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多功能种子包衣剂对上述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85.1%,对高粱各种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90.4%,增加保苗10%以上,且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一、生物胁迫因素对高粱生长的影响生物胁迫主要指各种虫害、病毒、杂草等影响和抑制高粱生长的因素。丝黑穗病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高粱病害,发病率经常在15%~20%,高者达80%,造成高粱严重减产,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高粱丝黑穗病的控制措施。通常人们在生产上主要采取轮作倒茬、药剂拌种、选育抗病品种等措施控制病害,其中,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选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品种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选育抗病品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