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清发 《内陆水产》2004,29(9):10-11
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为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仅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双斑东方鲀肉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双斑东方鲀对盐度适应性强。可在河口咸淡水(3‰~5‰)和海水环境中养殖,养殖区域遍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水域。养殖方式目前主要为池塘单养、混养和网箱养殖。为了适应双斑东方鱼屯在国内养殖的迅猛发展,有必要进行苗种长距离运输。以解决养殖发展的种源问题。笔者2004年6月下旬2次从上海运输苗种到福建.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现将运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斑东方鲀在湛江地区的繁殖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产期为3月份。网箱培育的亲本性腺可成熟并可自然产卵。28组亲鱼催产率为100%。水温17~19.5℃效应时间38~74h,水温22~25℃效应时间25~58h。水温19.5~24℃,88~10lh出苗,水温23.5~25.5℃,8l~85h出苗。28组受精孵化率10%~96%,平均58.8%。23.5~25.5℃仍为受精孵化的适宜水温。初孵出仔鱼在卵黄囊消失前从孵化桶直接移到上池,经71d培育平均全长达5.5cm,体重4.4g,成活率38.4%。其主要技术措施是肥水放苗、壮苗下池,及时补充和调整饵料。  相似文献   

3.
双斑东方鲀低盐度人繁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文 《齐鲁渔业》2003,20(12):16-16
近年来,双斑东方鲀野生资源锐减,价格高,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双斑东方鲀在我国主要产于黄海、东海及南海部分水域,生长繁殖盐度为20~30。本人根据当地条件对双斑东方鲀进行了低盐度繁殖和苗种培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胜利  林少华 《海洋渔业》2001,23(4):176-177
催产亲鱼采自泉州湾双斑东方鲀产卵场海区,经注射LRH-A催产激素,3个试验组有2组产卵,共产卵61万粒;在水温15-18℃条件下,受精卵经4d孵化,仔鱼全部出膜,共出苗30万尾。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双斑东方(鱼屯)网箱养殖试验。其结果:在水温13-30℃,盐度23.4-27.3条件下,平均全长4.3cm,平均体重2.8g鱼苗,经11个月试养,平均全长达17.0cm,平均体重达130.4g,成活率为42%。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水温对双斑东方(鱼屯)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利 《海洋渔业》2004,26(2):122-125
对野生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人工繁殖的子一代进行人工培育,雌鱼须经三年性腺成熟,成熟系数为17.55%,雄鱼性腺成熟为两年。产卵前一个月,雌亲鱼经强化培育、催熟后,成熟系数可达到25.00%。对7组亲鱼注射LRH-A_2激素,共获鱼苗1.2048×10~6尾,其中全人工繁殖鱼苗9.592×10~5尾,对照组获鱼苗2.456×10~5尾。并就双斑东方鲀性成熟年龄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具有杂交优势东方鲀苗种,开展了双斑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组、对照组人工繁殖及育苗;正交组(SH)、反交组(HS)胚胎发育观察;杂交组、对照组幼鱼耐高温试验。结果表明:正交组、反交组、双斑东方鲀子一代对照组(SB)、红鳍东方鲀子一代对照组(HQ)卵受精率分别为95.6%、93.5%、96.0%、89.5%,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92.2%、80.6%、89.4%、79.9%,室内育苗成活率分别为28.4%、18.7%、27.5%、19.2%;正交组(SH)池塘生态培育成活率为18.3%;在18.0~20.0℃水温条件下,正交组(SH)受精卵经132 h孵出仔鱼,反交组(HS)受精卵经164 h40 min孵出仔鱼;在28.0~35.0℃水温条件,反交组(HS)、对照组(HQ)幼鱼不能存活,正交组(SH)、对照组(SB)幼鱼正常生长;杂交子代生物学特性与母本相近,正交组(SH)可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8.
采用温度休克方法诱导双斑东方鲀三倍体,在水温18-20℃条件下,卵受精后5分钟用40℃的水处理双斑东方鲀受精卵10分钟,三倍体诱导率100%,孵化率相对诱导量达25%;育苗采用前期室内工厂化培育与后期土池培育相结合方法,培育出全为三倍体(体长3 cm以上)苗种5.8万尾,对应孵出苗量,成活率为34.6%。  相似文献   

9.
双斑东方鲀与虾蟹混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岸线长,沿海各地存在大量未经改造的旧虾池,这些设施利用率低,效益差,养殖病害多,亏损严重。我们于2002年至2003年在云霄等地利用旧虾池开展双斑东方鲀与虾、蟹混养试验,取得较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于2005年4月对双斑东方鲀分两批进行催产,各获受精卵800万粒,分别孵出仔鱼320万尾和340万尾,孵化率为80%和85%;经31d和29d室内培育,分别获全长13.0~17.9mm稚幼鱼180万尾和160万尾,成活率分别为56.2%和47.1%;后移入网箱培育,共获全长38.0~60.0mm苗种150万尾,暂养成活率44.1%  相似文献   

11.
双斑东方鱼屯(Fugu bimaculatus)是我国仅有的4种东方鱼屯特有种之一。其体内有剧毒的河豚毒素(Hepatoxin),极具药用价值,同时双斑东方鱼屯也是美味海鲜。由于其养殖特性突出,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鱼屯类养殖种类,各地纷纷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和养殖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东文  孙娟 《科学养鱼》2003,(10):11-11
一、条件与设备 水源为半咸水9‰~13‰(蒲田水域),水泥地4个(15米~22个,300米~21个,20米~21个),电源220伏照明电,气泵2台,每台180瓦。孵化桶20个(水桶),3寸抽水泵1台,微型水泵1台(220伏、370瓦),温度计2支,比重计1支,检测水质指标剂一套,微生物水速净1桶5干克,彩布水箱2个等等。 二、材料与方法 1.将浑浊的半咸水抽入150米~2的水泥池进行沉淀,待  相似文献   

13.
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在福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养殖产业,但其精卵成熟同步率低、自然交配受精率低等繁殖特点已成为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作为直接保存细胞遗传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双斑东方鲀规模化人工繁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案。研究以复苏后的精子活力为选择指标,开展双斑东方鲀精子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对抗冻剂、基础液、精子稀释浓度和降温程序等几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双斑东方鲀精子的最适冷冻方法:以含5%二甲亚砜(DMSO)的MPRS溶液与精子按1∶1比例稀释,样品在4℃冰箱中平衡30 min,液氮上方10 cm处熏蒸5 min,再下降到5 cm处熏蒸5 min,之后投入液氮。按此方法保存的双斑东方鲀精子在解冻激活后,其活力可达(83±3)%,与相应卵子受精,可得到平均70%的孵化率,可以满足双斑东方鲀规模化人工繁育的需求。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东方鲀鱼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美芬  周剑敏 《河北渔业》2003,(4):19-19,44
<正> 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是我国仅有的4种东方纯特有种之一。其体内有剧毒的河纯毒素(Hepatoxin),极具药用价值;同时双斑东方纯也是美味海鲜。由于其养殖特性突出,是近几年来倍受关注的纯类养殖种类,各地纷纷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和养殖研究。  相似文献   

15.
3.苗种投放2001年7月15日投放全长6~8厘米双斑东方夏花3.3万尾,总重330千克,平均尾重10克。混养花尾胡椒鲷700尾,重量13千克,平均尾重18.6克。4.饲料投喂投喂饲料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饵点设在池底较干净、水位较深的西面池埂边,投饵区面积约100米2,先采用定点抛投,逐步引诱上台摄食后,全部饲料投喂在饵料台上。在水温18~32℃时,日投两次,即上午8时和下午3时各喂1次。水温高于32℃时只在上午7时喂1次,低温时在中午12时喂1次。日投饲料两次时,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总量60%。投喂的饲料为我所生产的东方专用配合饲料与鲜鱼绞碎后混…  相似文献   

16.
③后期培育随着鱼体长大,全长约1.5厘米时(30日龄),摄食量增大,此时应进行转饵,即于每日早晨未投桡足类之前,在饵料台上放一些新鲜牡蛎,引诱小苗上台摄食,经过3~5天驯化后,80%小苗可主动摄食牡蛎,此时应逐步减少桡足类投喂量,增加牡蛎投喂量,日投牡蛎4次。当95%小苗都可上台定点摄食时,在牡蛎里增加河豚仔鱼配合饲料,经过7~10天驯化,长达2.0厘米时,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水泥池后期苗种培育时,随着水温升高,水质极易恶化,此时应加强日常管理,每日坚持早、晚吸污1次,并捞除水面漂浮油膜,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为200%,最好保持常流水。加强…  相似文献   

17.
张杰 《淡水渔业》2004,34(2):41-42
暗纹东方鲀,俗称河鲀,属鲀形目、鲀科,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洄游性名贵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用价值.由于过度的捕捞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天然资源已濒临枯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繁殖技术的普及,苗种的产量将不断提高,鱼种数量日益丰富.为提高鱼种的成活率,降本增效,取得苗种养殖的成功,我们于2001年进行了暗纹东方鲀的鱼种培育试验,取得成功,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双斑东方Takifugu bimaculatus(Richardson)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近海暖温性底层肉食性鱼类,摄食贝类、甲壳类和小鱼等,在人工饲养时可投喂配合饲料。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双斑东方纯的资源渐趋贫乏,单靠天然捕捞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其价格扶摇直上。  相似文献   

19.
张杰 《科学养鱼》2003,(10):13-13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鱼 试验鱼为中科院水生所(武汉)人工繁殖的暗纹东方钝鱼苗5800尾,规格为3.0厘米,平均体重为0.9克,用尼龙氧气袋包装,每袋150尾,车运时间为3小时(即19:00~22:00),入袋水温为22℃,出袋水温为24.5℃,池水温度为21℃。 2.试验场所及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厦门同安海域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对6份样品进行分析,共得到优质序列99 500条,相似度为97%的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双斑东方鲀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524,其中独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68,养殖双斑东方鲀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576,其中独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120。通过计算Chao1、observed-species、PD_whole_tree、香农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双斑东方鲀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野生双斑东方鲀。门水平分析表明,变形菌门为野生双斑东方鲀和养殖双斑东方鲀的优势菌。产河鲀毒素相关的希瓦氏菌属、纤毛菌属、发光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在野生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而在养殖双斑东方鲀中未发现。所获结果揭示了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优势菌群的组成,为探究河鲀毒素的产毒机制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