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高加索地区沙棘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结果率以及生化性质。沙棘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河谷地带中。在此区域,具有工业开发前途的沙棘聚集区的果实产量超过500t。物候观测显示沙棘生长与繁衍受到生长地点与生长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结果显示,沙棘个体特性、生长地点、生态条件、光照方位、湿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结果率、果实中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20年来,中国的沙棘育种,以“多目标育种、多层次选择、选引育并进、有性与无性繁殖兼用”和“多生态区布点、多单位协作”的理念作指导,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通过对种群的系统调查和种源试验,查明了中国沙棘的种群构成与变异规律;在中国沙棘基础上,通过多层次选择,选育出“红霞”、“无刺雄”等5个沙棘良种;在引进种质基础上,通过多种类型的实生选种,选育出“棕丘”、“无刺丰”等15个无性系品种;经多种组合的杂交试验,确知“蒙古沙棘×中国沙棘”的F1代,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并筛选出理想的亲本组合,应用于杂交种子园的营建;在以不同亲本所作的杂交子代群体中,选育出“华林1号”、“天水1号”等杂种无性系品种。到20世纪末,对所选育的各类沙棘良种和主要引进品种,分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多数品种已批量的应用于生产。目前,中国的沙棘育种,正在前期选育无枝刺,大果粒、高产、适应性强的总体目标和育种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各类营养保健物质的高含量和高品质。研究手段也将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棘果实的部分化学成分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报道,中国沙棘果实的化学成分190多种.本文采用乙醇渗漉从沙棘果实中提取得总浸膏,经不同溶剂萃取,硅胶、聚酰胺低压柱层析等方法分离,采用各种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出7个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对羟基苯丙酮、异鼠李素、β-谷甾醇-3-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芦丁.苯甲酸、对羟基苯丙酮、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黄带多带天牛在我国北方地区少有分布,但没有其生物学特性描述,没有危害沙棘树的报道,经过2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黄带多带天牛在辽宁西部每2年1代,以幼虫在寄主内越2次冬。该虫世代整齐,对树木危害严重,对栽植的大果沙棘危害尤为严重,在1株5a生的沙棘树上有30多头幼虫危害。成虫善飞翔。  相似文献   

5.
根据成熟度不同与品种不同,沙棘果实百粒重在270~480g(平均重量为350g)。这些果实可以得到60%~85%的果汁。有报道表明,通过离心方法可以得到67%的果汁(Heilscher and Lorber,1996a)。果实或果汁的成分见表11.1(Beveridge et al.,1999)。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果实中含有相当多的天然油质,这一点在果实的使用中至关重要(在本书第12章中加以说明)。在沙棘果实中有两个油脂来源:  相似文献   

6.
为获取沙棘枝杆的力学参数,支撑沙棘收获设备的开发,以新疆大果沙棘枝杆为对象,采用万能试验机对其剪切、弯曲和压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直径和含水率对沙棘枝杆力学性能的影响。力学试验研究表明:沙棘枝杆的抗弯强度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直径为20mm时最大,为78.14MPa,直径为10mm时最小,为67.14MPa;抗剪强度会随着直径的增大先略微减小再增大,直径为20mm时最大,为45.46MPa,直径为12.5mm时最小,为30.90MPa;抗压强度会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直径为20mm时最大,为30.76MPa,直径为10mm时最小,为22.79MPa;弯曲试验和压缩试验中极限承载力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下降,压缩试验的趋势更为显著;剪切试验的极限承载力开始时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上升,在30%时到达最大值,之后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沙棘枝杆的收获、破碎和加工设备的设计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个俄罗斯良种沙棘为母本和中国沙棘优良类型为父本的杂种1代雌株群体的遗传变异特性的分析表明,发生了显著的表型变异;从杂种优势显著的个体中选择出6株优良单株,多数表型超越双亲,果实产量高,营养品质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宁大面积中国沙棘人工林的调查,依据中国沙棘的果实经济性状、形态特征、果实的表型性状等划分为24个变异类型,选出了适于经济林和叶用的优良类型。摸清了中国沙棘的基因资源和选择优良类型,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发挥沙棘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为沙棘品种的遗传改良,选育区域化栽培良种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收获期沙棘的力学特性与形态特征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量分析沙棘收获期所需的基础数据,为沙棘收获机械的研制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绥棱种植的优胜、HS-12、楚伊、金色4种沙棘果实为实验对象,测定收获期不同品种沙棘果实的横径与纵径、果实质量、果柄-果实分离力、果柄-树枝分离力及果皮颜色特征等各项物料特性参数。结果表明:果柄-果实分离力较果柄-树枝分离力更为集中,且果柄-果实分离力显著小于果柄-树枝分离力,所以机械收获时的采摘位置最好选择在沙棘果柄-果实之间。楚伊的果柄-果实分离力最大,其次是优胜、HS-12,金色的最小。成熟期沙棘果柄-果实分离力的变化范围为0.5~2.0N,HS-12沙棘果实进入成熟期其果皮颜色整体分布呈锈红色,优胜和楚伊整体分布呈橙色,金色整体分布呈黄色。该研究可为成熟期沙棘的收获和加工机器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半干旱地区九成宫研究了"太阳"、"楚依"和"优胜"与"蛮汗山"杂种F1代无性株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优势表现为:提高了单株果枝数、新梢数、叶面积指数和百果重,并增强了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杂种生理优势表现为:光合强度偏向母本,水分利用效率偏向于父本,没有"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棘属于阳性树种,因此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种群,而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它在自然状态下更新良好。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沙棘能够依靠克隆生长所赋予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等特性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自身的繁殖和生存有效性,通过林窗更新和林缘扩散等途径维持种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集中分布于高原东北至东南的边缘地带,即从祁连山至横断山脉这一地区。中国沙棘一般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400800mm,年均温5~15℃,海拔1000-4000m的山地,年降水量是影响中国沙棘分布的关键因素。本文就中国沙棘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论述,并对考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危害沙棘新害虫--桑褶翅尺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褶翅尺蛾是中小型蛾类,食性较广主要为害阔叶树的叶片,因目前国内尚未有发表研究桑褶翅尺蛾危害沙棘的报导,只有由萧刚柔主编的《中国森林昆虫》赵怀谦、张世权发表的资料描述幼虫4龄,但笔者在室内观察幼虫6龄。本文详细描述桑褶翅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沙棘的特征,并利用生物药剂“1.8%阿维菌素”7ml、6ml、5ml三个剂量进行杀虫试验,以7ml 72h校正杀虫效果最佳可达95.66%。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中国沙棘克隆种群高度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土高原中国沙棘种群演替规律,以人工林为材料、以高度替代年龄为手段,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对种群结构类型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高度结构可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结构动态遵循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恢复型、增长型的顺序变化过程。上述结果与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分析一致,两者都揭示了中国沙棘通过林窗更新恢复种群结构稳定性这一特殊而重要的事实。其中,克隆种群结构由增长型经过稳定型发展到衰退型,这一过程符合阳性树种的普遍演替规律。而在衰退型种群中,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繁殖调节恢复增长型种群结构则体现了克隆植物的特殊性。同时,克隆种群稳定性恢复的实现与克隆植物独有的"生理整合"及"觅养行为"等优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棘 青海云杉和中国沙棘 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最大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和稳渗速度明显高于其纯林。17年生华北落叶松 中国沙棘林最大截留量较华北落叶松纯林高23.9%,枯落物持水量高26.3%,稳渗速度高2.4倍。退耕地所有中国沙棘林分最大截留量分布范围为1.43~2.02mm,较农作物高O.80~1.41mm,也高于退耕地种草、种药的O.23~O.43mm;退耕还林地表形成稳定的枯落物层,退耕栽植沙棘林枯落物层持水量较农作物十分明显;中国沙棘林地土壤的稳渗速度较农耕地的高5.5~19.5倍。退耕还林还草后,中国沙棘等人工植物群落较农作物的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公路两侧栽植绿篱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公路路基,过去朝阳地区喜欢利用家榆栽植绿篱,但榆树绿篱易受虫害及牲畜的危害.与之相比沙棘美化及保护路基的作用比家榆好的多,其抗牲畜的危害大大的好于家榆绿篱,用沙棘栽植绿篱比家榆绿篱更耐旱、耐剪,冬季枝条上的果实所起的美化效果,是家榆及其它树木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7.
沙棘的杂种优势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 1993年开始 ,为选育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沙棘良种 ,进行了多种类型的杂交试验 ,其中“蒙古沙棘×中国沙棘”最有价值。在这个杂交组合中 ,亲本选配不同 ,杂种优势程度有别 ,以“乌兰沙林”为母本 ,以中国沙棘丰宁种源优良雄株为父本 ,效益最为显著。从F1代杂种群体中 ,选出了优良无性系品种“华林 1号”等 ,同时用其双亲建立杂交种子园 ,生产杂交种子。用这些杂交种营造沙棘林 ,可显著提高沙棘的栽培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釆用RP-HPLC-DAD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出了海滨沙棘果实中的黄酮醇苷並用标准品进行了鉴定。糖苷组分用β-葡萄糖苷酶进行酶水解再用色谱仪和标准品鉴定苷元。所有这3种沙棘都含有同样的黄酮醇苷种类,其中蒙古沙棘果实的总含量最低。主要苷元是异鼠李素,其次是槲皮素及含量低的山萘酚。测定了3种沙棘中的黄酮醇苷例如黄酮醇3-O-芸香苷,3-O-葡萄糖苷,3-O-槐糖苷-7-鼠李糖苷以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