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江西粮食生产的动态演变过程,运用典型相关模型就江西粮食波动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政策因素是引起江西粮食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波动指数测算了1978-2004年间安徽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揭示了粮食生产的波动变化规律,系统分析了自然灾害、宏观经济政策、农业投入、科技进步、粮食流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发展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及波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确立1952~1995年的粮食趋势产量作为分析粮食波动的基准线,根据当年粮食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增长率来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粮食波动的主要原因,旨在通过研究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分析粮食生产的波动原因,进而达到控制波动的目的。为政府科学地指导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WTO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短期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由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特点,从粮食价格下降直接推测粮食生产下降是失之偏颇的。从粮食生产波动原因,粮食贸易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本文利用波动指数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从自然波动和经济波动两个方面,描述了其波动特征。1978—2002年间,粮食经济波动引起的粮食生产下降的幅度高于自然波动引起粮食生产下降的幅度,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投入、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灾害和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预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粮食生产供给波动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为了科学的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原因,通过建立中国粮食生产的预警体系,确立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预警指标,指导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危及面较广的国家,而且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一直存在。目前在我国,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量是一项基本国策,因为粮食产量的波动极易引起粮价的波动,且市场粮价涨落波动往往大于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宿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宿迁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宿迁市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53~1997年粮食生产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分离陕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基础上,总结了粮食生产波动规律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成因机制,并对迈向21世纪陕西省粮食生产形势作了相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990—2005年福建省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并且运用广义生产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2个时段对影响福建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1998—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宿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宿迁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宿迁市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稻产出的区域性波动及其协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中国水稻产出区域性波动和协动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水稻产出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和波动的协动性特征突出。因此必须继续发挥国家在水稻生产中的全域性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重视水稻生产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充分调动水稻主产区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简明信息     
《农家顾问》2005,(1):25-25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2004年粮食产量已超过预期目标。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已实现年初预定的4550亿千克的目标。国家发政委官员认为,粮食丰收不会导致粮价波动,要解决粮食供需矛盾至少还要三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生产预警机制、稳定粮食生产价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系统中各个相关因素,进一步确立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省为例,对2000-2012年粮食生产结构以及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结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作物单产和农业投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粮食安全生产的基本对策,本文根据1978-2007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运用环比增长率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是:古典型波动、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运用生产函数法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价格;并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对策主要是:加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粮食生产波动性测定方法对黑龙江省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的粮食波动性进行了测定,并向全国水平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黑龙江粮食生产波动性趋缓,但仍高于全国水平。在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品种产 量波动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弱化该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粮食储备是从时间上平衡余缺,平抑年度生产波动的基本手段。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在粮食安全上,国家的粮食储备固然重要,但农民家庭的储备则更重要,特别是在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粮食自给为发展目标的时代,农民家庭的粮食储备对保证国民的吃饭问题尤其重要。2004年,  相似文献   

20.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与特征,运用波动指数法测算其波动规律,并将黑龙江省80年代以来的波动状况划分为4个周期,进一步从单产和播种面积以及两者交互作用来分析不同周期粮食总量变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政策评价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