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通过投喂3种常见的鱼类开口饵料,以筛选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旨在为多鳞白甲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丰年虫、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3种开口饵料投喂多鳞白甲鱼仔鱼30 d,研究多鳞白甲鱼在这3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下的成活率和生长变化情况。[结果]多鳞白甲鱼仔鱼在开口阶段,投喂丰年虫和微粒饲料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也能满足仔鱼生长的需要,而投喂蛋黄表现为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结论]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EM菌液在甲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EM菌液在甲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EM菌液在改善水质、提高成活率、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甲鱼养殖效益等方面效果显著,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值得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868菌作鱼饵料添加剂对鱼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868细菌发酵产物作为铒饵料添加剂对鱼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68菌作鱼饵产添加剂在提高鱼产量的同时,并不影响鱼肉质及体型,而某些品质如脂肪含量、氨基酸含一及含水量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张朝善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7):25
在常温下,甲鱼的生长期较长,多数在养殖3年以上才达到上市规格,因此其需要进行安全越冬,才能保证养殖成功。笔者从事甲鱼养殖技术指导数年,在甲鱼安全越冬技术方面总结了很多经验,主要归纳如下:1甲鱼越冬前的饲养管理每年进入10月份以后,天气开始变凉,水温随之下降,甲鱼的采食量开始减少,为了能让甲鱼安全越冬,保证其体内有足够的能量及脂肪,在九月份甲鱼的采食量最大,生长也迅速,此时应加大投喂量,每日投喂4次,分别是上午8:00~9:00,、下午 相似文献
16.
用海星棘皮作养鲍饵料添加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罗氏海星棘皮的组成成分,并用脱毒处理后的海星进行了毒理试验。海星棘皮干粉中含有10种必需的微量元素,脂质含量为6.31%,蛋白质含量为55.01%,10种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占所含氨基酸总量的49.82%。将脱毒处理后的海星棘皮烘干粉碎成粉末,分别以20%,25%,30%掺入国产鲍鱼饵料中喂养鲍鱼,并与日本鲍鱼饵料作对比实实验,喂养效果相似,加30%者喂养效果最好,可以替代进口鲍鱼饵料。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肠道有益菌的分离及其作饵料添加剂的效果观察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动物体内共生菌的研究与开发方兴未艾。本试验以罗非鱼为原料,进行肠道细菌分离与纯化培养,初筛出1株对鱼类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优势菌株,用作罗非鱼饵料添加剂,使罗非鱼仔苗成知率从26%提高到44%。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引诱效果持久、不易霉变的白蚁Termitida饵料,比较了纯纤饵料、松纤饵料、桉纤饵料和松木块对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取食选择性的影响。以虫螨腈为药剂,比较了经室外埋设1个月和未经室外埋设对不同饵剂药效的影响。制成的纤维素装置埋设于园林绿地和房屋建筑周围8个月,观察对白蚁的长期引诱效果。研究发现:台湾乳白蚁对纯纤饵料的取食量显著多于松木和松纤饵料(P < 0.05),与桉纤饵料无显著差异;室外埋设处理未影响虫螨腈对台湾乳白蚁的诱杀效果;长期野外埋设,纤维素装置未发生霉变,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等均有较好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饵料对白蚁有较好的适口性,存放时间较长,对多种白蚁有较好的引诱作用,适用于白蚁的长期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9.
选用一种酶解新型蛋白源以不同比例替代原配方中的动物蛋白源,以另一种发酵原料替代原配方中的植物蛋白源,配制成饵料1~5号,以市售优质饵料作为对照,用不同饵料饲喂6组对虾,结果经统计分析,对虾体长增长率、增重率、成活率、饵料系数等均有显著差异。生物学综合评定表明:用酶解新蛋白源替代原配方中2/3鱼粉制成的配合饵料饲喂对虾效果最好,甚至优于市售饵料;而发酵原料替代植物蛋白源饲喂对虾效果最差;其他3组饵料饲喂效果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但劣于市售饵料。 相似文献
20.
界面聚合法制作微囊型饵料过程中成膜材料筛选的直观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胶囊型饵料(Microencapsulated Diet,MED)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人工微型饵料。制作微囊型饵料所采用的微囊化方法主要有界面聚合法(Interface Polycondensation)和相分离凝聚法(Phase Separation Coacervation)。英国北威尔士大学水产学院的Jones博士等于70年代中期首先将微胶囊制备的界面聚合法移植到水生物微型饵料的制作上来。80年代初,日本鹿儿岛大学水产学部的金泽昭夫教授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用此方法制作出的胶囊型饵料有尼龙—蛋白膜型和交 相似文献